首页 理论教育 积极情绪与利他行为

积极情绪与利他行为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利他行为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的人际关系。利他行为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导致利他行为产生的情绪包括移情、爱和快乐的心境。移情与人际传播中利他行为的关系一直被研究者所重视。爱包括慈爱、友爱、情爱和博爱等,爱与利他行为密切相关。许多小说描写为了情爱而献身的利他行为。因此,以个人的宗教信仰来预测其利他行为是不妥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以检验短暂快乐与利他行为的关系。

利他行为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的人际关系。社会学奠基者孔德对利他行为进行过最初的描述:利他行为是用来涵盖所有与攻击、欺骗、谋害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一类行为。利他行为包括同情、协助、善举、分享、捐款、救难、自我牺牲等;符合人类群居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同大自然作斗争,就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获得最大的自身利益。

利他行为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导致利他行为产生的情绪包括移情、爱和快乐的心境。

移情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心理学家铁钦纳(Titchener)于1909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人不仅能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还能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情感。他把这种情形称之为移情。美国心理学家马丁·霍夫曼(Martin Hoffmann)认为,移情是指对别人的情绪的觉察而引起了自己产生相应的感情。移情是人和人之间互助的心理缘由之一,甚至是助人的前提条件。因为一旦产生移情,我们往往会采取积极的行动。

移情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一般认为,移情最容易发生在同一类人之间,例如同胞、同乡、同性别的人。比如,喜欢交际的人经常会说:“朋友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这是把对朋友的情感迁移到相关的人身上。在现代广告中,利用名人做广告,就是一种移情效应;设法把公众对名人的情感迁移到自己的产品上来或者迁移到自己组织的知名度上来,是公共关系活动常用的手段。

移情与人际传播中利他行为的关系一直被研究者所重视。马丁·霍夫曼认为道德的源头可以从移情方面去找。移情于潜在的受害者,即将心比心,感受他人的痛苦、危险、丧亲之痛或破财之苦,将推动人们行动起来去伸出援手。而那些缺乏移情能力,以至于铁石心肠、丧心病狂的人也更容易犯罪。有人考虑用心理治疗——发展罪犯的移情态度和能力,来矫正他们的犯罪动机。结果,接受移情训练的罪犯出狱后的重新犯罪率比未接受移情训练的罪犯下降50%。对受害者产生移情可改变罪犯的观点,使他们哪怕在幻想中也难以给受害者造成痛苦,因此移情训练可以弱化他们重新犯罪的动机。(37)

爱不是一种单一的情绪体验,而是复杂的混合情绪。爱是一种情绪、一种态度、一种“给予”的人格倾向以及具有创造性的力量。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Allport)认为充满爱的给予对给予者来说是很有治疗作用的;对他人关心的实践会有助于解除自身的痛苦。爱包括慈爱、友爱、情爱和博爱等,爱与利他行为密切相关。

1.慈爱

慈爱主要指的是父母对子孙后代的爱。慈爱的基础是亲近。母亲对婴儿肉体上的亲近会大大促进母子间的依恋。慈爱是生存所需要的一种爱,它给人以面对生活的勇气。如果没有了这种爱,儿童发展就会异常甚至夭亡。慈爱既是一种需要给予的爱,也是一种需要获得的爱。不仅孩子需要父母的慈爱,害怕离开父母慈爱的保护,而且做父母的也试图“拥有”他们的孩子。

2.友爱

友爱就是朋友间的爱。所有的友爱都包含有某种程度的契合,即具有共同或相似的志趣或爱好。友爱对于青春期以前儿童的健康发展是必要的。它可以部分地校正和补充早期缺少的慈爱。由于大多数友谊是建立在精神和智力的亲近基础上的,因而朋友间总是互相帮助。

3.情爱

情爱或性爱是不同性别之间的爱。一般的情爱产生于符合自己想象中理想美的人。当然,情爱并不限于肉体美,也包括精神美。许多小说描写为了情爱而献身的利他行为。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艾里克·弗洛姆(Erich Fromm)认为爱情不仅是一种感情,而且是意志、献身、利他行为。

4.博爱

博爱是对全人类的爱,表现为对人类的责任感、尊敬、爱护以及了解。博爱的特性是非排他性的,并认定人人平等,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而不管其地位、能力和个人发展方面的偶然差异。有的心理学家甚至认为,博爱把爱护与创造力结合起来,为了爱一个不值得爱的人,有时会促使他们变为值得爱的人。这种为宗教所倡导的博爱,拥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基督教徒的“圣爱”,印度教瑜伽派的“不伤生”和社会正义,佛教的“慈悲”等。

虽然,宗教信条提倡博爱,但许多人都相信有宗教信仰的人并不比无宗教信仰的人有更多的利他行为。一些研究结果显示:教徒较不关心对少数民族的公平和正义,并且在“对他人真诚的爱—同情—怜悯”方面,其他人对教徒的评价也不高。因此,以个人的宗教信仰来预测其利他行为是不妥的。同样,仅以孩子的父母或朋友、夫妻的一方来预测其对孩子或对朋友、夫妻的利他行为也不一定是可靠的。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只有发展出具有信度和效度的测量爱的工具,才能进一步确定爱与利他行为之间的明确关系。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具有渲染性的情绪。快乐的心境能够提高我们的助人潜力。快乐时,我们自身的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鼓励和帮助,从而产生对他人和集体的信任和尊重。我们都知道在请人帮忙前尽量让他高兴,甚至是片刻的高兴也会得到预期的帮助;相反,别人不高兴的时候则可能难以求得帮助。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以检验短暂快乐与利他行为的关系。试验中,被试组走进公共电话间打电话都能捡到一个银币,而控制组则捡不到银币。刚刚离开电话间,两组人都看到某人在街上掉了一些报纸,他们都有机会去帮助他捡起报纸。测试结果是,控制组的被试者几乎没有一个人帮忙,而所有捡到银币的被试者因为愉快都去帮了忙。心理学家让一些被试者阅读一些描述愉快心情的资料,而让另一些被试者阅读描述不愉快心情的资料,结果发现阅读后,前者比后者有更多的利他行为。

可见,拥有快乐的心境会不自觉地向他人表达善意,别人也就自然会更喜欢你,交流也会更为顺畅。人们常说,爱笑的女生运气都不会太差,一方面是因为别人喜欢看到笑脸,另一方面爱笑的人总保持快乐的心境,相对来说也更愿意做利他行为,因此能够博得别人的关照和喜爱。保持微笑并非是女生的专利,无论什么性别和年纪,我们都希望与拥有快乐心境的人交往。(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