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香农和韦佛的数学传播模式

香农和韦佛的数学传播模式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香农和韦佛的模式是现代电子技术迅速发展,迫使数学家对传播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结果。香农和韦佛的这个数学模式在发展其他模式上一直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它包含了制成符号和还原符号,特别是提到了传播中的“噪音”的干扰,表示讯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噪音的干扰。香农—韦佛模式没有考虑到人的能动性因素。

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与沃伦·韦佛(Weaver)在《传播的数学理论》(1949年发表)一起提出了传播的数学模式(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或者说是香农—韦佛模式。这可以说是传播模式中的一个经典模式,为后来的许多传播过程模式打下了基础,并且引起人们对从技术角度进行传播研究的重视。

香农和韦佛的模式是现代电子技术迅速发展,迫使数学家对传播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结果。1949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工程师香农和韦佛在研究获得传播的最好效果时,从信息论角度提出了数学传播模式,运用通讯电路的原理探讨人类传播(见图3-17)。

图3-17 香农—韦佛传播模式

资料来源 戴元光等编著:《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8页。

他们在提出传播模式时提到了传播的三个问题:一是技术层次,即传播的准确性问题;二是受传者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是符号语言的层次;三是外在对传播的影响和传播效果的问题,即受传者的反应层次。实际上来讲,这三个层次都涉及现代语言学的问题。

香农—韦佛模式主要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依据这个模式来说,在图3-17中传播就是从左到右的一个简单的过程。资讯来源(就是信源)发出信息,由传递工具发射器等把讯息转化成要传送的讯号,经过传输渠道,由接收器将接受到的讯号转变成为讯息,从而将之传送到目的地。在传播的过程中,讯号可能会受到噪音等的干扰出现失真衰弱的现象。

香农和韦佛的这个数学模式在发展其他模式上一直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它包含了制成符号和还原符号,特别是提到了传播中的“噪音”的干扰,表示讯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噪音的干扰。它指的是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的、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表明传播并不是在真空的环境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对信息形成干扰,如外界的干扰、机器本身的干扰、人为的干扰等等。克服噪音的办法是重复某些重要的信息。这样,传播的信息中就不仅仅包括“有效信息”,还包括重复的那部分信息即“冗余”。传播过程中出现噪音时,要力争处理好有效信息和冗余信息之间的平衡。冗余信息的出现会使一定时间内所能传递的有效信息有所减少。另一个方面来说,香农—韦佛模式对于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进行了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于信息科技在传播中的认识,对于现代发达的信息社会,互联网媒体的迅速崛起显得尤为重要,也对于我们传播考察的文理结合做了很好的铺垫。

但是香农—韦佛模式是用电路原理的直线性单向过程而提出的,依旧缺少反馈的环节,忽视了信息的内容、传播的社会效果和传播的环境,把这个模式应用于种类繁多的人类传播来说是非常不合理的。香农—韦佛模式如果应用在电子信息领域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和人类社会有了交集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香农—韦佛模式没有考虑到人的能动性因素。活生生的人不可能像机器那样没有任何反应能力,人同时也不可能不受任何条件制约的接受或传播信息。接受或传播信息和人的很多内在因素及其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如教育水平不同,文化程度高的人和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接受信息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再者还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如社会制度、道德规范、传统观念、法律制度等。

这一模式不仅在信息论的范畴内加以讨论,同时也一直被行为科学家和语言学家们类推于各自的领域。虽然说技术问题不能和人类的传播问题相等同,但是在以后许多的人类传播模式中也可以很容易地发现香农—韦佛模式的一些痕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