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辩型对话

论辩型对话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论辩型对话面对抱有对记者挑剔态度的采访对象,特别是面对那些自以为是的人物时,最有效的对话办法就是不要惧怕他,要敢于不留情面地同他争个高低。这种对话方式就是论辩型对话。他事先充分研究佩雷斯半年来的主要言论,认为当时以色列国内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工党组阁失败,利库德集团伊扎克·沙米尔受命在42天内组成新内阁。

四、论辩型对话

面对抱有对记者挑剔态度的采访对象,特别是面对那些自以为是的人物时,最有效的对话办法就是不要惧怕他,要敢于不留情面地同他争个高低。这种对话方式就是论辩型对话。法拉奇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采访了梅厄、勃兰特、阮文绍、基辛格、霍梅尼、卡扎菲等国际政治风云人物,这些人物都是权倾一方、炙手可热、傲慢自大,对记者也总是冷淡、排斥、挑剔的,但法拉奇总是能使每一次采访活动成为“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靠的就是这种论辩型对话。

“以势压人”,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让对方不得不重视你、敬佩你,而同意与你合作,是这类对话的特点和技巧的核心。具体的技巧有以下几种:

(一)穷追不舍法

这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的方法:采访对象不喜欢这次采访,是在考虑到自己的某些利益后勉强接见记者的;他在采访中拒绝与记者配合,或对一些问题拒答,或胡乱应付,或自找话题;采访时间被严格限制,再想延长时间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就要使用穷追不舍法,紧紧抓住采访主题不放松,想方设法把对方不感兴趣或不愿回答的话题从这个或那个角度、侧面一再地提出来,让他把那个令他讨厌的话题讲足讲够。

一般采访的前提是与采访对象建立互相信任、尊重、融洽、和谐的关系,严禁冒犯、不尊重对方。但在双方关系的不和谐状况已不可逆转的情况下,你对对方作出的任何和解举动,都可能被视为“讨好”、“献媚”,这时记者也只好采取这种不怕对方厌烦的方法了。

法拉奇的采访对象都是政界精英,他们一般善于与记者周旋,对于法拉奇的尖锐问题往往虚与委蛇,闪烁其词,加以敷衍。但法拉奇在采访中决不姑息模棱两可的回答,也决不会给对方任何逃跑的机会。她紧追不舍的发问经常把采访对象逼到不得不回答的境地。例如采访阿拉法特,就抓住关键问题两次提问,决不给对手任何逃脱的机会:

法拉奇:(我们假设约旦和黎巴嫩决定签订和平协定)面临这种局面,你们将怎么办?难道你们也向约旦和黎巴嫩宣战不成?

阿拉法特:我们不能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战斗……

法拉奇:这是一种非常富于诗意,又充满外交辞令的回答,但您没有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我问您的是:如果约旦真的不要你们的话,难道你们向约旦宣战吗?(就巴勒斯坦是否与约旦宣战第二次提问)

阿拉法特:(略)

法拉奇:巴勒斯坦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阿拉法特:现在我们不提我们的边界问题……从阿拉伯观点来看,不可能谈边界……

法拉奇:……我重新问您这个问题:巴勒斯坦的地理边界在哪里?(就巴勒斯坦边界问题第二次提问)

(二)直逼要害法

这也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采用的方法。采访的目的是为了拿一些现成的结论去同采访对象查证核实,是为了让对方对自己的观点作出某种评价而不是为你解难释疑;而采访对象虽然不喜欢这次采访,出于某种利益关系又不得不接见记者;这时,记者就可以单刀直入地以针对性极强、措词犀利的问题直逼对方的要害、痛处。这些事先准备、设计精密的问题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令人无法摆脱,不得不作出反应;而对方的任何反应实际上都能向记者直接地表明他自己的看法和感想,记者的采访目的也就从中达到了。

1969年9月,在利比亚发生了由卡扎菲一手操纵的“革命”,但实际上它不过是一次政变。法拉奇在访问卡扎菲时抛出了一串令卡扎菲难以回答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革命的?”“利比亚的事情如果是革命,怎么解释到处可以看见你的照片,甚至在过去的教堂里?”“你禁止了很多事情,为什么禁止不了个人崇拜?”“人民爱戴你,你为什么住在军营?”把这些问题串起来,简直是一篇对卡扎菲的讨伐檄文;而卡扎菲的或支吾或躲闪或辩解的回答,又无一不是这篇檄文的生动注脚。

(三)先发制人法

西方记者把这种方法称为“严格提问法”,所提问题往往能叫采访对象立即严肃、认真地对待你的采访。要做到这一点,事先得有充分的准备。新华社记者黎信20世纪80年代在中东采访时曾参加过一次以色列工党领袖西蒙·佩雷斯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他事先充分研究佩雷斯半年来的主要言论,认为当时以色列国内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工党组阁失败,利库德集团伊扎克·沙米尔受命在42天内组成新内阁。在记者招待会上,黎信抢先提问:“佩雷斯先生,请回答工党组阁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还请你对利库德集团组阁的前景作出估计。”佩雷斯咧嘴苦笑说:“中国记者先生。应当说你提出了一个‘烫手’的问题。”[6]对于过去较少参与世界新闻竞争的中国记者来说,黎信的先发制人产生了良好的效应。

一般来说,记者在采访中总是占上风的,因为这是他天天要做的本职工作,但是遇到那些难缠的主儿,再精明的记者也束手无策。2003年12月2日,英国简明英语组织颁发了本年度“驴唇不对马嘴奖”,摘取桂冠的竟是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其获奖作品是他在2003年2月在北约国防部长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就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发表的那番“知道不知道”的言论:

就我们所知,有些事情已是众所周知的。有些事情我们知道自己知道,我们也知道,有些事情早已是已知的未知。这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知道了,有些事情其实我们并不知道。但也有一些事情是未知的未知——这些事,我们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报道说,这些话反复读了几遍后,还是有很多人不明白拉姆斯菲尔德到底在说些什么。据说美国政治语系里就有“美联储语言”,那就是美国联邦储备局第十三任主席格林斯潘的名言:“我知道你相信你明白你认为我说的那些话的意思,但说不准你意识到你所听到的不是我表达的意思。”格林斯潘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觉得我说得很清楚,那么你肯定误解了我的意思。[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