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说服型对话

说服型对话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说服型对话这类采访对象往往对记者抱有厌恶的心理,常用沉默、不多语等形式表示自己的心情,即使出于无奈与记者会见时,也会想方设法设置种种障碍,或限制采访时间,或限制提问的数量和范围。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当年采访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并使他说出了一段震动美国朝野的话来,就采用了此法。这番不顾总统颜面,贬低总统,抬高自己的话一发表,当然引起轩然大波,基辛格自己也后悔不迭。

三、说服型对话

这类采访对象往往对记者抱有厌恶的心理,常用沉默、不多语等形式表示自己的心情,即使出于无奈与记者会见时,也会想方设法设置种种障碍,或限制采访时间,或限制提问的数量和范围。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进行一场无拘无束的交谈是困难的,唯一的办法,是用理智去战胜相互排斥的感情,讲清是非,摆明利弊,帮助对方在纷繁缠绕的感情之网上寻到一条理智的经线,强制自己的内心发生转变,从而产生配合采访的行为。“以理服人”是这类对话的特点和技巧的核心。具体的技巧有以下几种:

(一)含蓄点拨法

不直接用规劝的话语去说服对方,而是在谈话中加进某种暗示促使对方转变态度。使用“含蓄点拨法”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达到目的。一是“减压”——运用暗示,拨开对方心中的疑云,减轻心理上的压力,促使他们采取配合行动;一是“加压”——西方记者碰到那些持“无可奉告”态度的对象时常常会暗示:我将把你的“无可奉告”公诸大众。这话说起来彬彬有礼,但对一些不愿损害自己公众形象的人却极有威胁,能使他不反抗,只得就范。

(二)迂回包围法

并不直接对着目标说话,而是绕开敏感问题,从对方可以接受的角度着手,而后再回到目标上。例如,你要去采访某商店出售变质食品的事,如果直接问老板:“你们卖的这些食品是变质的吗?”他一定不会轻易承认。但你要是先避开这个中心问题而提一些这样的问题,如“这批食品是从哪里进的”、“是什么时候进的”、“已卖出多少”、“有没有顾客退货”等等,表面上没有那么直接、尖锐,实际上又同中心问题有着不可分割的逻辑关系,对方也会接受;但当他回答了这几个问题后,那个致命的中心问题也就不说自明了。

又如,在校大学生对于安全套进校园的看法,一般同学不会接受记者尤其是电视记者的采访,即使接受采访,他们也会说些言不由衷、冠冕堂皇的话。此时,记者千万不能当真,而是要静下心来,采用迂回包围的办法,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三)启发诱导法

它具有这样的功用:能把人家想说而不能说,或想说而没有说甚至不想说的话引发出来。它通常是由记者提出一个话题,这个话题对对方有极大的诱惑力,是对方关心的、熟悉的、意欲一吐为快的话题。然后,再做一些技术性的启发诱导,如:说一半留一半,让对方接着讲;先谈自己的看法,抛砖引玉,再听高见;适当的恭维,让对方自鸣得意……等等,最终促使对方不由自主地倾吐自己的感受、认识。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当年采访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并使他说出了一段震动美国朝野的话来,就采用了此法。当时基辛格因外交上的政绩正受到全世界注目,他自己也感到春风得意,很有些不能自制。法拉奇的采访以这样的话题开头:“基辛格博士,您怎样来解释您几乎比总统更出名和更孚众望这一事实呢?您有什么道理呢?”这个话题对基辛格是有极大诱惑力的,但老练、机警的基辛格,当然不会马上坦陈心迹。他遮掩了一下:“现在我还处在我的职位上,为什么要告诉您呢?还是把您想的道理告诉我吧。我可以肯定,您也有您的某些道理来说明我之所以有了名气的。”这时,法拉奇作了一些技术性的启发、铺垫:“我还没有把握,所以想从这次访问中找出道理来……我料想根本原因是成功使您出了名……您就像一个棋手走了几步好棋一样,首先是中国这步棋。人们都佩服能将对方一军的棋手。”这几句话恰好搔到了基辛格的痒处,于是水到渠成,基辛格再也按捺不住:“是的,中国是我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关键还不在于此。关键在于……好吧,没关系,我就告诉您吧。我没有什么顾虑。关键在于我总是独来独往,自行其是。美国人都特别欣赏这一点。美国人佩服单人独骑领着大篷车队的西部牛仔,佩服他单枪匹马进入市镇和乡村……”这番不顾总统颜面,贬低总统,抬高自己的话一发表,当然引起轩然大波,基辛格自己也后悔不迭。[5]全部奥秘,就在于法拉奇启发诱导的招数。

(四)假设条件法

由记者提出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问题,然后,引导对方就此进行合理的推导、想象,使他围绕着解决问题的条件发挥自己的见解,最终达到理不讲自明的目的。如:“假如在你的工作中也碰到这样的难题,你该怎么办?”“假如我们大家都采取回避态度,任由不正之风泛滥,那我们的事业将会怎样?”……等等。

法拉奇就南越问题采访基辛格,而基辛格始终不愿谈南越问题,于是提问就这样开始了:

法拉奇:基辛格博士,如果我把手枪对准您的太阳穴,命令您在阮文绍和黎德寿之间选择一人共进晚餐……那您选择谁?(这是打破沉默的假设性的提问)

基辛格: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法拉奇:如果我替您回答,我想您会更乐意与黎德寿共进晚餐,是吗?(对方不愿回答,法拉奇则进行合理推导)

基辛格:不能,我不能……我不愿回答这个问题。(基辛格不肯轻易就范)

法拉奇:那么您能不能回答另一个问题,您喜欢黎德寿吗?(表面上看转移了话题,实际上紧追不舍)

基辛格:喜欢。(接着谈了对黎德寿的看法)

法拉奇:跟阮文绍的关系您也作同样的评价吗?

基辛格:我过去与阮文绍的关系也很好。过去……

法拉奇:对了,过去。南越人说你们相处时不像朋友。您想说的正与此相反吗?(这是一个诱导型提问)

基辛格:关于这一点……当然我们过去和现在都有自己的观点,也无须强求一致。我们说,我和阮文绍像盟友那样互相对待。(法拉奇问出了结果)

在这段堪称典范的采访中,法拉奇应用了多种提问技巧,假设引路,合理推导,迂回包围,层层逼近,最终迫使基辛格就越南问题发表了见解。

但假设条件法的使用也得视采访对象而定,比如此法对缺乏想象力和幽默感的对象要慎用。沃尔特斯有一次去采访英国的菲利普亲王,问他:“如果发生英国要选举总统的事,您是否想成为一名政治家?”菲利普亲王当场拒绝回答,说这不过是一个假设的问题,他一般是不回答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