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栏目策划倪菲:新闻调查焦点访谈

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栏目策划倪菲:新闻调查焦点访谈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取证材料——事实性采访在调查性报道中,记者的采访任务之一是叙述事实,取证材料,即做事实性采访。调查报道采访取证时必须注意事件、地点、人物的典型性,以获得最有说服力的实证材料。调查性采访比其他采访更注重报道的平衡意识。

第二节 取证材料——事实性采访

在调查性报道中,记者的采访任务之一是叙述事实,取证材料,即做事实性采访。换言之,就是通过采访把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交代清楚,通过采访过程的展示,让观众自已去判断是与非。采访中还要挖掘出能展示本质的典型材料。为增加调查报道的可视性,采访中还要注意有兴奋点。

一、取证材料的典型性

“典型”一词,在希腊文中原是“模子”的意思。典型在文学理论中指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而又具有极其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6]。文学艺术审美认识的特征,就是通过个别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文学艺术之所以能够在娱乐美的享受中达到对生活真理的领悟,通过富有感染性的艺术形式达到对生活规律性的认识,就因为它创造了典型。文学创作讲究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电视新闻传统意义的典型报道通常是指先进人物、先进集体的报道,这里所指的典型性更强调的是同类中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唯其典型,才最有说服力。调查报道采访取证时必须注意事件、地点、人物的典型性,以获得最有说服力的实证材料。

二、问题意识

我们在前文讲解到,问题是节目的一个推动力。而调查性采访比其他采访更要求记者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探寻事实真相。这个问题是记者对事件的疑惑,也是观众对事件的疑惑。因此,调查性记者要以质疑的眼光就事件提出一个个问题,在这些问题的求证与解答中,节目自然会往前推进。比如,2004年“五一”黄金周过后,武汉市一家野生动物园发生了一起放养的狮子咬人事件。在当地电视新闻报道中,一位九岁的小女孩被一头狮子紧紧咬住不放,画面上,狮子不停地撕咬着女孩,现场有四名工作人员拿着木棍不停地击打狮子,试图把孩子救出来,但是狮子始终不松口。这个狮口抢人的过程持续了一段时间,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孩子被救了出来。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栏目策划倪菲看到这条报道后,马上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当时我就想了解这个事件,因为已经发生了,我很想去看一下事态发展到什么程度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按理说,在动物园里,狮子和人是分开的,为什么看动物的反而会被动物咬住袭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小女孩自己跳到了狮子笼子里面?但画面也没有看到笼子”[7]。一系列的疑问在倪菲头脑中涌现出来。带着疑问,倪菲展开了实地调查,并最终形成了一期《新闻会客厅》节目。

下面我们看看《新闻调查》、《焦点访谈》节目编导在他们的节目拍摄前的策划案本或调查计划中提出的问题:

那么不同的城市为什么会对电动车采取不同的政策,“禁”与“放”的理由与科学依据分别是什么?政府作为决策和管理部门到底该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实施科学化、人性化的决策与管理?

《新闻调查》“电动自行车驶向何方”策划案

本片准备从现在重庆持续冬旱的严重状况入手调查,分析重庆为什么会缺水?各种水利设施为什么不能发挥作用?如何解决农民的安全饮水问题?我们应该和水建立怎样的和谐相处的关系。

《新闻调查》“重庆:持续抗旱”策划案

从2003年开始至今,上海的房价直线上涨,里面究竟有什么样的原因?哪些因素在起作用?是否有非常规的操作?

《新闻调查》“中央公寓的秘密”策划案

假币是怎样走私并流入市场的?

《新闻调查》“假币大案”策划案

公布的死亡名单不是8个人吗?到底是谁策划了这起瞒报事件?是谁为这起矿难的瞒报出钱消灾?是谁偷偷安排了遇难矿工的火化?为什么层层的监管部门视而不见?为什么一个漏洞百出的死亡名单会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和采用?

《焦点访谈》“追踪矿难瞒报真相”策划案

这些节目的策划案本或记者前期调查计划都提出了节目调查的核心问题,并跟着这个问题展开抽丝剥茧的采访与调查过程。

三、平衡意识

平衡意识是指记者在报道时,给事件各方当事人均衡的采访与报道。调查性采访比其他采访更注重报道的平衡意识。调查性采访一般都是深度报道使用的方式,在报道时记者应该充分利用报道篇幅展示多元视角,呈现正方、反方以及中立方的意见,以给记者的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提供一个立体、丰富的事件全貌,避免形成一边倒的局面。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社会和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平衡意识尤其应该得到电视媒体的重视。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在其栏目的发展中越来越强调平衡报道,这是在整个社会民主发展、多元意见表达蔚然成风的情形下,媒体的一种自觉意识的显现。

西方电视新闻界尤其注重采访的平衡性,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推出的制度为FAB[8],即公正(fairness)、准确(accuracy)和平衡(ba1ance)。美国自由论坛主席查尔斯(Char1es L.Overby)也曾提出过“新闻公正性公式”[9],即:

A(accuracy)+B(ba1ance)+C(comp1eteness)+D(detchment)+E(ethics)=F(fairness)

准确+平衡+全面+客观+伦理=公正

因此,可以说平衡报道是求得节目公正的一个基石。比如《新闻调查》“天价住院费”这期节目内容涉及到事件多方面的当事人,主要包括:当事人翁文辉家属、院方负责人、患者的主治医生和采访到的专家。在报道时,节目让各方说话,既给对立方以解释的机会,也从局外人或中立者听取意见。

而平衡意识的基础还在于记者在采访中是以中立者的身份去挖掘事实。按照梁建增的观点,记者应该在采访中强化“第三者”的角色,保持足够的冷静,这个冷静就是对事实的尊重。

四、展现调查过程

调查过程越完整,越具有说服力。“《新闻调查》记录和展示的,是我们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进入事实本身,一步步获取真相,而不是报道一个事物单纯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认为,《新闻调查》实际更多的时候在‘拍摄自己’。”[10]这种调查的过程也是记者质疑的过程。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节目,不仅被新闻界同行认可,也受观众欢迎,更受领导表扬。其原因是节目思想性强,舆论监督力度大,而且好看,观众爱看。达到这一水平,重要的是他们提倡让事实说话,让调查过程说话。过程是事实本身发展的过程,是记者调查采访、记录事实的过程,也是观众对事实认知的过程。这三者统一于中间环节,即记者采访调查过程,这一过程做好了,理清了事实本身的发展脉络,观众对事实的认知也就到位了。报道不是直抒观点,很少对事实直接发表议论,更多的是对事实的陈述,让观众从记者现场调查采访中感受到强烈的褒贬色彩。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记者现场调查采访要精彩,展现事实调查过程要到位,采访中调查意识要强,即通过调查展现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记者做准备时,即使对情况已有所知晓,但采访时一定要展现不知到知的过程。这个“知”是通过事实展现由观众得出来的,哪怕采访对方死不认账,百般狡辩、抵赖,观众却已有了正确的认识,这是从事电视调查性采访记者在现场要努力实现的境界。

要做好采访,达到展现事实过程的目的,就需要记者调查采访的思路缜密,且有清晰的调查脉络,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根本。记者还要善于制造某种冲突,以语言(包括态势语言)的交锋,展示矛盾,增加节目的可视性。

《焦点访谈》“追踪矿难瞒报真相”[11],是一个完整的从记者毫无线索到最后挖出事实真相的调查采访过程。经过层层采访调查,节目揭露了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阳泉沟煤矿特重大矿难事故瞒报死亡人数真相。比如下面的采访过程:

解说词:此外,吕世文的父母确认记者找到的那个通讯录正是吕世文的,记者得知,2002年12月6日,他曾去临汾为吕世文处理后事。老人带记者去看看吕世文的安葬地。

记者:“这骨灰是您带回来的吗?”

吕振声:“对。是的。”

记者:“您在那儿的时候,您听说矿工到底死了多少人?”

吕振声:“30多个人。”

记者:“当时他报了几个呢,您知道吗?”

吕振声:“当时报了8个人。”

记者:“您的儿子在不在报的范围里呢?”

吕振声:“不在。”

记者:“不在的话,您当时提出来没有呢?”

吕振声:“提了。”

记者:“他怎么说呢?”

吕振声:“什么也没有说。”

记者:“您听说是死了30多个人?”

吕振声:“对。”

记者:“都是哪些省的呢?”

吕振声:“反正河南么一个,就是俺安徽就一个,大多数都是四川和山东的。”

解说:在吕世文的父亲帮助下,记者很快在相邻的河南省沈丘县找到了与吕世文同时遇难的另一个被瞒报的矿工高凤新的家。

记者:“您这是高凤新家里吗?”

河南省沈丘县遇难矿工高凤新的三哥高凤勤:“是。”

记者:“你是高凤新的?”

高凤勤:“我是他的三哥。”

记者:“您是?”

高凤新的三嫂:“我是他嫂子,三嫂。”

记者:“高凤新到山西去挖煤去了?”

高凤勤:“是的。”

记者:“后来就发生什么情况?”

高凤勤:“后来发生瓦斯爆炸,在井下已经伤亡了。当天上午挖出来的,挖出来以后就直接运到火葬场那地方去了。”

记者:“临汾市的火葬场?”

高凤勤:“临汾市火葬场。”

记者:“你们见到高凤新的遗体没有?”

高凤勤:“我是在他火化的时候去见了。其他的没见到,只是听说。反正是有我们上蔡的。”

解说:根据他提供的线索,记者又在河南上蔡、商水等地找到了2名被瞒报的遇难矿工家属。确认上蔡县韩寨乡石桥村的邱梅松和商水县胡吉乡康老村的康雷都在这场矿难中死亡。家属们不仅去过临汾办丧事,取回了骨灰,而且还都拿到了一张协议书,上面写道:“甲方:临汾市尧都区阳泉沟煤矿,乙方:邱梅松。2002年12月2日,由于发生矿难,邱梅松不幸遇难。经甲乙双方代表协商同意,达成协议,由甲方付给乙方29000元,一次性了结,不得反悔,也不得节外生枝。”

……

可以说,这期节目的采访调查过程历尽艰辛。记者曲长缨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两进阳泉沟煤矿[12]。第一次进矿,矿主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订立攻守同盟,收获并不大。元旦过后,他再次进矿,从破旧工棚的杂物堆捡到的一个身份证、矿工宿舍床下捡到的一本通迅录和过路人念叨出来的几个死难矿工的名字入手,不辞辛苦,赴安徽、下河南、跑四川,经过几次求证调查,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矿主和有关部门为逃避惩罚而采取了卑劣手段,对死难者家属连哄带吓,企图隐瞒事情的真相的骗局。

节目当时只提出了两个需要强调和展现调查过程的地方:一是死亡时间,要交代清楚不同的死者是同在12月2日这一天上午死亡的;二是死亡地点,要交代清楚不同地区找出来的遇难矿工是同在阳泉沟煤矿打工的。只有这两个问题的调查过程展现清楚了,事实的交代才是闭合的,事实的结论判断才是惟一的。强调这两个重要的细节,可以使节目的调查显得更深入、更严密,过程更完整,观众也会更信服所提供的事实。

五、从文件、票据、数据等理性素材中抓证据

这是调查性采访的难度所在,也是记者调查工作中的重点。记者在调查中要善于从文件、数据中找到揭示事件真相的材料。

文件以及票据等纸质材料稳定性高、说服力强,常常成为记者印证的重要材料,比如《“罚”要依法》中当地交警所开的发票单据,《收棉时节访棉区》中贴在墙上收购棉花的统计表等等,都成为记者揭示事件真相的有力证据。

数字是高度理性和抽象的,数字是最简洁的线索来源,也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实证材料。从小小数字的对比恰恰能一点击破,挖掘出大问题。比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难以置信的体检”[13],对血清样本体检显示数据与原始检验数据进行比对,发现医院方在检验数据上的伪造行为。《焦点访谈》“个人消费公款买单”中,对湖南株洲金狮啤酒厂的会计数据的调查,找到了赵湘杰两次车祸的联系,从而揭示出一个深层次的主题。《新闻调查》“透视运城渗灌工程”中对当地政府不同文件所提供的数字进行比较,发现当地渗灌节水工程的造假行为。

六、创造兴奋点与兴趣点

现场调查采访在展现事实过程中,为使节目好看还要有意识地通过提问来创造兴奋点,使报道具有可视性。兴奋点和兴趣点也是节目的活力所在。

兴奋点是指能使观众特别感兴趣,让人振奋、激动或令人愤概的某一细节或情节。调查性报道具有很强的理性思辨色彩,要把问题揭示透彻,又有较长的节目时段,因此必须间隔安排兴奋点,以使观众保持观看的兴趣。批评性报道事件本身也容易调动起观众喜怒哀乐的情绪,但要把这种情绪调动起来,还需要记者在现场调查的采访、拍摄中下功夫。

兴奋点包括事件的矛盾、冲突、交锋,也有典型的细节、情节、事件,结构上的悬念等,在形式表现上电视各种元素都可展现。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形式’逼人”[14]是亠个充满兴奋点的好节目。河南省荥阳市政府向农村推行改建厕所,目的是要创造全国文明卫生城市。创建文明卫生城,改建厕所,本来是件好事,但是荥阳市是干旱、贫困地区,农民温饱尚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改建厕所是不合实际情况的。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市、镇、乡对改厕工作的做法。记者现场的调查采访和节目中的旁白都有不少令人感到可笑的兴奋点,既交代了问题所在,又发人深思:

记者(问正在改厕的农民):为什么还要干?

农民甲:这是形势,你不弃不行!公社和大队超过13号就要罚。

记者:这厕所是农村一定要修的吗?

农民甲:现在这不是城市,吃水都没有,天天冲,冬天上冻,你屙的,那眼儿不大,还得冻住,那还得掏。

妇女:那搞的就是说不中,只管建,不能用,形势过去了,重来嘛,不能用的再撬开挖了。

农民甲:要说现在这改厕所,走形式主义。

村里有户农民已修了一个水冲式的厕所,但是还要改——

农民:我这厕所跟城市也差不多,队长说不行,不符合统一模式,现在要用干式的。

记者:为什么?

农民:说干式卫生,人家叫挖掉。

记者:那你怎么冲?

农民:现在不冲,将来接点水再冲。

记者:那不更麻烦?

农民:那没办法。

记者又问厕所快修好的另一户农民——

记者:现在是不是可以用?

农民:现在还不可以,还没审批。

记者:那现在这段时间上哪儿上厕所?

妇女:(笑)没地方。

农民:有的跑到地里,没厕所用。

记者又问孩子:上哪儿上厕所?

孩子:土地里。

记者问几个正在玩耍的孩子——

记者:今天为什么不上学。

孩子:放假,让挖厕所。

记者:放几天?

孩子:三天。

记者:三天后挖不成怎么办?

孩子:挖不成不叫上学。

记者:你们老师是这么说的吗?

孩子:是。

记者:你们家挖成没有?

每一段貌似正说的旁白,下面都紧接着反向的事实。这种反话正说的旁白,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与现场调查所采访的农民的语言相结合,把“形式主义”的弊端揭露得淋漓尽致,充分发挥了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论据形象化的特点。

好题材通过好的兴奋点,能为观众所喜爱,兴奋点通常也是批评揭露的重点,需要记者下功夫去着力渲染。无兴奋点的报道如死水一潭,平淡无奇,难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