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的各种自然而无形的影响

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的各种自然而无形的影响

时间:2022-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七、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的各种自然而无形的影响前面说的,是一些先入为主的意识对客观报道的影响,比如中央的政策要求,具体的某件事情不许报道,或把握报道尺度等等,这是硬性的、看得见的东西。经医生诊治,绝无修复可能,一怒之下,珍尼在征求律师的意见后,准备状告美国政府保护公民不力,要求美国政府对她摔掉的门牙予以1.3亿美金的赔偿。

七、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的各种自然而无形的影响

前面说的,是一些先入为主的意识对客观报道的影响,比如中央的政策要求,具体的某件事情不许报道,或把握报道尺度等等,这是硬性的、看得见的东西。现在说的是无形的、看不见的东西,也影响客观报道。再前面,说的是要客观的道理,现在说的,是各种自然而无形的东西对新闻客观性原则带来的影响。

第一,记者在报道事实之前,其认识问题的方式和思维习惯已经存在了,即使他真诚地要客观报道,但是他本人已经被先前的经验和生活环境规定好了,建构好了。超越个人的局限是可能的,但是超越传统和文化的束缚很难。

第二,不少事实本身,体现了一定的立场观点。它们是在一定的历史和环境下产生的,不完全是自然的产物,更是社会的产物,是人们活动中塑造的东西。当事实发生之时,“事实”是被先验地构造好的。尤其在报道政治事实的时候,比如报道党的十七大,它是我们共产党的一个重要的大会,有它的指导方针,哪怕记者报道该会时是一张白纸,客观报道了大会的政治报告,报告是有观点的,报道做报告这个事实本身,就传播了一定的观点。

第三,人对事实的感觉和知觉具有相对性,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会有此一时彼一时的情况。不同的人采访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做的报道不会完全一样,因而客观的标准是在比较中呈现的。

第四,信息时代信息过载,人们在传媒提供的海量事实面前虽然无暇思考,只能接受传媒提供的“事实”,但他们有自己的体验和选择标准,即使记者真诚地以客观的理念来报道所选择的事实,仍然难以让每个受众都感到“客观”。从受众角度看,受众的要求和记者的报道之间会发生认识冲突。

也就是说,“客观”受到了无数因素的限制,就像你在家里接受的信息,不知道有多少只手控制、过滤着这个信息,包括你大脑里既定的思维方式,也在控制着这个信息,从这个角度说,你主观上想客观报道的东西,很难被完全公认为客观。

关于文化氛围对新闻报道的影响,曾有一组搞笑的报道,同是一位老大娘出门上街,一不留神跌倒,碰掉了一颗门牙。如果中国大陆的记者、美国记者来报道这样一件事情,都是客观报道的形式,情形会大不一样。

中国大陆版《××日报》:

今日一大娘在街头摔倒

本报讯 某市一大娘,今日出门买菜时,一不留神摔倒,随后被路人扶起,后有人拨打110,110马上赶到,××和××将大娘就近送到医院,忙前忙后,并且为大娘垫付了医药费。

经医生诊治,只是掉了一颗门牙,没有生命危险。他们没有留下姓名悄悄走了。记者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这两个做好事不留姓名的××、××,两个小伙子羞涩地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任何遇到这样事情的警察,都会这样做的。

记者在医院见到这位大娘,大娘和家人激动地对记者说,真是要感谢110,感谢党和政府。

记者又电话采访了正在国外访问的该市领导,这位市领导说,这是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取得的巨大成果。当然了,这也说明我们的有些部门关怀百姓的生活不利,道路不平,让百姓摔倒了,以后要让有关部门整修路面,……

美国版《××邮报》:

六十老妪状告白宫

本报讯 六十岁的珍尼女士,在华盛顿的街道上摔倒,门牙当场摔掉。经医生诊治,绝无修复可能,一怒之下,珍尼在征求律师的意见后,准备状告美国政府保护公民不力,要求美国政府对她摔掉的门牙予以1.3亿美金的赔偿。

联邦法院已于昨天收到诉状。珍尼女士委托加州大学物理学研究专家,仔细研究了门牙从撞击地面到从牙床脱落的全过程,得出结论:摔倒并撞掉门牙肯定和路面的不平有着必然的联系,而路面的建设和修理完全由美国政府负责。

而美国的司法专家对珍尼在这场官司中的前景表示担忧,认为,导致珍尼摔倒并掉牙的原因有很多,而不光是路面的原因,并且拿出很多数据,证明一个60岁的女人摔倒在大街上的概率非常之多,美国有记载的每年摔倒并且导致门牙脱落的60岁的妇女共有13 441人,其中因为晕眩导致摔倒的占30.34%,受外力撞击而导致摔倒的占43.33%,其他等各种原因占20.63%,完全能够证明是由路面不平导致摔倒并致门牙脱落的只有5.6%。这一数据显然对珍尼女士不利。

但珍尼获得了美国女权主义者的支持,全美牙医协会也表示对珍妮的支持和同情,美国的妇女组织表态,通过珍尼的事件,可以达到促进美国政府更加关心美国人民的健康。

全美劳动和就业者协会也对珍妮事件发表了看法,举出少一颗门牙将严重影响珍妮未来的就业机会,全美医疗救助者协会认为牙治疗价格过高,要求美国政府在这方面加大财政拨款,减少军费开支。全美假牙协会发表看法,认为假牙确实只是权宜之计,不能取代真牙在生活中的作用。

昨天,白宫发言人在一次非正式的讲话中,对珍妮女士的遭遇表示同情和遗憾。希拉里发表讲话,同情珍妮的遭遇,并且希望能够成立全美老年门牙保护基金会。

上面两篇报道,都是记者在说别人做什么,没有发表意见,应该说是客观报道,但是却反映出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的文化特征,社会文化传统对新闻客观报道影响,以及中国、美国已经形成传统的“消息框架”对客观报道的影响。美国是一个法治社会和多元社会,什么事要较真,什么观点都可以公开表达,于是报道的模式就是现在的样式。而在中国,这类内容被归纳到“好人好事”消息框架中,也有几十年的传统了,根深蒂固。哪个客观,哪个不客观?很难说。报道本身已经内含了中国、美国社会的某些观念形态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新闻的纯粹客观是做不到的;但是客观性原则作为新闻的职业理念,应该追寻。

最后说一下“有闻必录”这个表述。在我们的新闻理论教材里,“有闻必录”是对新闻客观性原则的一种扭曲的解释,往往随后便是批判它如何荒谬和不可能等等。如果某篇报道以众多事实为依据得出负面结论,有人就会说,我们不能有闻必录,你这是客观主义。所以,“有闻必录”这个词需要解释一下。

“有闻必录”在中国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主要是在上海的报纸上。它是一种新闻招徕的广告语言,从来不是新闻客观性的内涵表述。例如当时上海传媒上的“有闻必录,无言不详”,意思是说,我的报纸上的东西非常详尽,大家都来看啊。“有闻必录,无奇不搜”,意思是说,我的报纸上经常登一些神奇的事情给大家看。“人吉如是,未知确否,姑志之,以符有闻必录之例”,意思不过是务求详尽、全面而已。这样的广告语言,不能当真,一般公众也不会当真,倒是我们过去的新闻理论,把它当真了,严格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然后再批判,仿佛大家都不懂该如何理解“有闻必录”。

类似这样的词,并不是真的承诺所有东西都记录了下来,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有闻必录”是一种广告用语,而且从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徐宝璜的《新闻学》开始,这句话便受到过批评,但他是一种学术性批评而不是政治性的。现在仍然有文章把“有闻必录”作为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内涵来解释,然后批判它如何不对,目的是不承认客观性。你可以不同意新闻客观性原则,但是不能再这样用“有闻必录”来解释客观性这个理念,这个说法与客观性不搭界。

延安《解放日报》的社论,有好几篇都点了“有闻必录”,认为它是错误的。看来这需要拨乱反正,不然我们都不能使用这个词了。顺便说一句,曾经在延安《解放日报》写文章反对“有闻必录”的人——胡乔木自己有一次正面使用了“有闻必录”。1985年他在《谈新闻工作改革》中说:“另外,还是得提倡有闻必录,短消息还是需要。”[15]这里使用的“有闻必录”,指尽可能让受众多知道一些新闻,而不是把所有东西都录下来。这个词也可以正面使用,它的内涵就是自我宣传,我说得很全面,如此而已。但在历史上,大约半个世纪,它作为一顶反面的帽子,使得很多记者写的东西受到批判,这种情形不能再现了,很荒谬。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9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76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3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74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4页。

[7]黄旦:《新闻客观性三题》引证迈克尔·马尔凯,《新闻大学》2005夏季号。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76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6页。

[10]郭镇之:“《客观新闻学”》,《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第4期。

[11]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39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73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282页,黑体字是原来有的,译文根据德文校正。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29页。

[15]《胡乔木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