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契造字”说的内涵

“商契造字”说的内涵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然,我们将“仓颉造字”考证为“商契造字”,还需要对“造字”的含义进行分析。然而,商契的改进是否实现了从符号到文字的质的飞跃或突变,目前仍然缺乏可靠的文献和考古学证据,因而仍然难以确认。总之,所谓“商契造字”,可能是商契亲自造字,也可能是商契的后人(如王亥)造字。

当然,我们将“仓颉造字”考证为“商契造字”,还需要对“造字”的含义进行分析。即,商契所造之“字”,是否符合今人对汉字的定义,是否确实已经实现了从原始记事方法到文字的“变革性突破”(李葆嘉,1996)[20]

按商契造字并非凭空而为,他一定是在原东夷刻画符号(或原始汉字)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来,这是毫无疑义的。然而,商契的改进是否实现了从符号到文字的质的飞跃或突变,目前仍然缺乏可靠的文献和考古学证据,因而仍然难以确认。不仅如此,从商契到甲骨文之间,相隔大约700年时间,由于缺少可靠证据来补上这一缺失环节,因而汉字在这段时间中如何发展,以及在哪个时期实现了这种质的飞跃,也是难以确认的。

正如我们上文所提到的,这种突变是在从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过程中发生的,经历这个突变的当事人本身未必意识到这一点,后人也无法予以判别,因而仍然将造字之功归为商契,那位真正的造字者反而淹没无名。换言之,即使我们能够确认“仓颉造字”就是“商契造字”,也并不意味着确实是商契本人造了字,也许商契本人所使用的,仍然处于符号阶段。

根据荀子“好书者众”而“仓颉独传”的说法,说明在寻找造字之祖的人们眼里,那些非文字的符号与真正的文字之间并无本质区别,都属于“书”或“书契”的范畴。关于这一点,我们当然无法苛责于2000多年前的古人,因为即使是在当代,不仅是普通百姓,连不少学者也常把符号与文字混为一谈。对此我们上文已做了分析,此不赘述。

就文献中的描述来看,古人似乎认为仓颉所造之字已经是一套比较成熟的文字了。例如,我们上文提到,在许慎看来,汉字中的象形字(包括指事字、会意字)乃仓颉所作,形声字则是后人的发展,而且仓颉造字以后,“百工以乂,万品以察”(《说文解字·序》),看来的确已经相当成熟。不过,许慎把仓颉造字的年代推定为黄帝之时,自然是不可信的。若从“仓颉”即“商契”的角度来看,这种可能性就更大一些了。

我们认为,商人的符号实现突变的最为可能的时期,应结合商人发展历程中的几个较为重要的时期来考虑。一是在商契创立商族时期,这是以后人将商契之名写作“契”,将他视为汉字的始祖为证。二是在王亥统治时期,根据卜辞中将他视为高祖之一的地位,结合他从事贸易的传说,也可推测文字是在他手里实现了突变。三是在商汤建立商王朝以来,由于王、巫分流而导致巫师专业化,使巫师在长期的专业工作中有机会逐步改进原始文字,从而在某位巫师手里实现了从符号到文字的突变,而这位巫师有可能就是首任专职巫师伊尹。

从年代来看,我们已将汉字系统的形成推定为距今3700年前的夏代后期。若以此衡量上述三位可能的标志性人物,商契偏早,伊尹偏晚,而王亥则大致相当。而且,王亥的名字也许还能给我们一点启发。“亥”与“契刻”之“刻”古音相同,“刻”字是在“亥”字上加上一把“刀”,也许暗示着王亥在“契刻”方面的突出贡献。

总之,所谓“商契造字”,可能是商契亲自造字,也可能是商契的后人(如王亥)造字。如果确为商契之功,那么后人“把文字的创造归结为某个圣人”(苏培成, 2001)[21],即仓颉(商契),当是实至名归,未必“不可信”。如果确是商契后人之功,那么商契作为商人的标志性人物,为后人奠定了造字的基础,后人归功于他,同样无可厚非。

[1] 张秉权.殷代的祭祀巫术[A].宋镇豪等.甲骨文献集成第30册[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2] 林华东.良渚文化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 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5] 徐中舒.先秦史论稿[M].成都:巴蜀书社,1992.

[6]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7]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8] 丁波.商代的巫与史官[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3).

[9] 丁波.商代的巫与史官[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3).

[10] 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1]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M].长沙:岳麓书社,2010.

[12] 刘桓.殷代史官及其相关问题[J].殷都学刊,1993,(3).

[13] 王玉良.略谈我国古代文字的载体及书籍的起源[J].中国图书馆学报(季刊),1993,(2).

[14] 童书业.潜夫论中的五德系统//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5] 童书业.潜夫论中的五德系统//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6]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17] 胡厚宣.甲骨文商族鸟图腾的遗迹[A].历史论丛第一辑[C].北京:中华书局,1964.

[18]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19] 曹定云.夔为殷契考——兼说少昊、太昊[J].中原文物,1997,(1).

[20] 李葆嘉.人类文字起源多元发生论(续)[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1).

[21] 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