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词义的引申

词义的引申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2 词义的引申语言发展变化的标志之一是词义的引申。词形成时的基本意义是本义,在使用过程中又出现许多新的意义叫引申义。引申义是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透过原文的表层结构,用恰当的汉语词汇和符合汉语习惯的表达法将原文词语的深层意义表达出来,因此词义的引申不能主观随意,不能脱离原文词义的基本范围。

6.2 词义的引申

语言发展变化的标志之一是词义的引申。词形成时的基本意义是本义,在使用过程中又出现许多新的意义叫引申义。引申义是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透过原文的表层结构,用恰当的汉语词汇和符合汉语习惯的表达法将原文词语的深层意义表达出来,因此词义的引申不能主观随意,不能脱离原文词义的基本范围。许多译论家都提到了语境对词义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译界的一句至理名言即“没有语境,就没有意义”(No context, no meaning)也表达了这个理念。词义引申的依据就在其所处的语境之中,这是事实。但除语境之外还有没有别的依据昵?根据上文引言,我们还可发现另一个依据,那就是译文语言表达习惯。 “由表及里”则是由字而意义向深层隐含之义发掘的过程,然后便是采用“符合汉语习惯的表现法”引申出隐含之义。尽管我们说译者可与原文保持互动关系,但事实上我们是根本无法对原文施加任何影响的。原文语境的确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词义判断、选择和引申的依据,为译者准确理解原文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但翻译的根本任务却是在表达中完成的,而要完成这一任务,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便成为路标和依据。这一看法与奈达对翻译的定义一致,他主张“翻译就是用接受者的语言在意义和风格层面上复制与源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对等语。这一主张到目前为止被许多学者视为所有翻译的定义中最具科学性的,因为它“明确地说明了要翻译的是到底是什么,同时暗示了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原文和译文只能做到相对的对等,也考虑到了译文的可接受性依据上面的三个关键词,我们可以将这一主张表述为三个简单的命题:第一,翻译就是准确地译意;第二,译文要体现原文的风格;第三,译文要符合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只有做到这三点,尤其是第三点,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作用才算发挥出来,因为“用某些词语来表达某种思想,即说法,必须符合语言的习惯,才能为人们所接受。

如sharp一词本义为:尖的,锋利的。

a sharp sword 锋利的剑

a sharp needle 尖细的针

a sharp knife 锋利的刀子

引申义有:

(1)敏锐,机警

sharp eyes 敏锐的目光

sharp ears 灵敏的听觉

a sharp child 机灵的孩子

(2)线条轮廓分明

sharp image 清晰的形象

a man of sharp features 轮廓分明的人

in a sharp contrast 鲜明的对比

(3)急,陡,剧烈

sharp pain 剧痛

sharp struggle 激烈的斗争

a sharp turn 急转弯

(4)尖刻,苛刻,易怒

a sharp tongue犀利的语言

sharp temper易怒的脾气

sharp criticism 尖锐的批评

(5)刺骨,刺鼻,刺耳

sharp frost 刺骨的严寒

sharp smell 刺鼻的气味

sharp voice 刺耳的声音

词义的引申有两种情况,即词义的具体化引申和词义的抽象化引申。

6.2.1 将词义作具体化的引申

将原文中词义比较宽泛、笼统的表抽象概念或一般行为的词引申为具体的意义或动作。总的趋势是缩小外延而丰富内涵,这样做可以避免照字逐译造成的模糊性和词不达意,以确保译文准确到位,符合译语的语义逻辑和表达习惯,例如:

例25.Dobbin had been in the coffee-room for an hour or more. He had tried all the papers but could not read there.

译文 杜宾在咖啡室少说也待了一个钟头。他翻遍了所有的报纸,可什么也没看进去。

引自萨克雷的《名利场》(Vanity Fair),叙写的是一位叫Dobbin的绅士向朋友的遗孀求婚前的忐忑不安,非常生动。Tried是常用动词,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全句也没有一个生词,但第一句着实让人为难。保留“尝试着做”这一本意,怎么译都不顺,特别是与第一分句所表述的事实不合。必须由该词的本意出发,作适度变通或作明晰化引申,才能确保动作含义明晰,所说事实准确。

例26.The local press challenged the license of the TV station.

译文 当地的媒体要求吊销那家电视台的营业执照。

关于challenge。常用的义项是“挑战、质询、考验(某人能力)”等,但所有这些义项似乎都无法译出原意。根据《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3的释义to question the lawfulness or rightness of someone or something[质疑(某人或物)的合法性],同时依据汉语表达习惯作进一步引申,我们最终选择了“要求吊销”。

例27.The first step might be to bring about an efficacious UN presence in the area.

译文 第一步也许应该在该地区设立联合国有效的办事机构。

例28.In my childhood memory, she was a1ways a vaguely embarrassing presence.

译文 我记得小时候,不知为什么,她一到我身边我就不自在。

以上这两句中presence的意思都需要引申,硬译为“在场、出现、出席”,整句读起来怪怪的,一听就是翻译腔,所以还得借助引申和变通的技巧,使译文顺畅自然。

例29.Even when we reduce salt to a fine powder, it still tastes salty.

译文 盐捣成粉末仍是咸的。

Reduce原义为“减少,降低”,在此句中必须由此义出发,结合在特定语境下汉语日常表达习惯,引申出“捣、碾、磨”等具体明晰的动作含义。

6.2.2 将词义作抽象化的引申

英语中表示具体意义的词往往可用来表示事物的一种属性或一个概念,译时可将具体意义引申为某种属性或抽象概念。例如,

例30.He managed to make a living with his pen.

译文 他靠写作勉强为生。

例31.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译文 智慧胜过武力。

例32.His pen would prove mightier than his pickax.

译文 后来,事实证明他(马克·吐温)的写作能力超过了他探矿淘金的本领。

以上三个原句中都有“pen”应该说这是所有接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的单词,词典上所列义项简单明了。但如果字句对照,以此就彼地翻译,译文虽则保留了原句的形象,语义却失之模糊,由于表达习惯上的差异,译文读者理解很可能出现偏差,这时恐怕译者还需解释这里的pen喻指什么。三句原文中pen表达了具体生动的形象,都是换喻,这种辞格使用具体可感的日常事物名称来指代与之密切关联的属性或突出特征,而联想和引申就是理解其意的基本机制。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个体指称到本质属性的概略化或者说是升华的过程。正是这一过程决定了译文的准确性和地道性。虽然因联想和引申具有一定开放性,但依据源语语境和译语表达习惯,这样翻译是合度的。

例33.The avalanche unleashed by the film provided the best opportunity in a long time for the racial healing to begin。

译文 这部影片造成了排山倒海的影响,提供了最好的契机来开始化解种族矛盾,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使创伤得以愈合。

avalanche 的本义为a large mass of snow and ice crashing down the side of a mountain(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即“雪崩”。该词语的本义是具体的,但在本例原文中是用于比喻意义。因此在翻译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这里,将该词翻译成汉语的“排山倒海的影响”正是抓住了所描述事件的本质。)

翻译中的引申必须规矩有度,否则可能陷入胡译、乱译的泥淖,所以许多翻译论家在“引申”前冠以“合度”一字,以此表达操作有度之意。那么“度”又在哪里呢?众所周知,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表达习惯和语义逻辑。两种语言意义相同而表达方式不同,或者表达方式相同而意义又不同是很常见的现象。操本族语者相互交流使用的是同一语言,只要他们受过一定教育,有一定文化,除非一方或双方都使用了方言土语或者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交际效果,或者故意胡言乱语,一般都不会说出或写出不符合本族语表达习惯的话语,这是因为他们拥有共通的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而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言语交流活动,必须有两种或更多的语言参与其中,同一原语的表达方式往往因译语表达习惯不同而必须对某些词义进行引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