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权”的原意几乎没有了,词义便发生转移。向泛指义转移,即原来的词义范围较窄,经过演变向具有概括性的泛指义转移。词的意义向泛指化转移。向虚指义转移,即词义所指向抽象化转移。所谓词性的转移主要是指由于词性的改变而使词义发生了转移。这种转移前后两个意义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并非任何两个词性不同的意义放在一起都能构成词性的转移。语体色彩的转移。

三、词义的转移

前面讲词义的扩大和缩小是指词义在概括范围大或小方面的变化,而词义的转移却是指词义由一个范围转到另一个范围。如“权”的原意是“秤锤”,所以衡量轻重也叫权,如“权衡得失”就是衡量的意思,现在这个词的意思变为:人对事物有支配和指挥的力量就叫“权”,如“掌握大权”,这个“权”就是由权衡的意思转变过来的。“权”的原意几乎没有了,词义便发生转移。又如“涕”原来指“眼泪”,现在却指“鼻涕”,原义已经改变。

对词义的转移,可以从语义、语法、语用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分类。

(一)从语义方面分类

从语义方面来看,我们可以把转移分为四类:

1.向特指义转移

向特指义转移,是指一个词原来意义指称范围较宽,后来随着词义的发展向具体化转移,指称范围也比以前窄了。如“人物”原指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特点的人,后又指“文学或艺术作品中所描写的人”,这里把“人物”一词的概念具体限定在“文学或艺术作品中”。

这类转移的特点是前一个意义与后一个意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并非像扩大、缩小那样的种属关系,而是后一个意义是前一个意义的具体特指。

2.向泛指义转移

向泛指义转移,即原来的词义范围较窄,经过演变向具有概括性的泛指义转移。如“裙”本来是指“裙子”,后来则泛指一切“像裙子一样的东西”。词义的范围发生了变化,由原来指身上穿的裙子发展到现在一切像裙子一样的东西。词的意义向泛指化转移。

这种类型的转移,前面一个的意义范围比后面的意义范围小。两个意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前一个意义的中心往往对后一个意义进行限定。

3.向虚指义转移

向虚指义转移,即词义所指向抽象化转移。这里的虚指并不是虚词化而是抽象化。比如:“拳”本来是指“手,卷手”,当将它用来作为量词的时候,这个“拳”就没有实在的意义而变得抽象了。同样,当本来指“佣工、民工、劳工”意义的“人工”用作指“工作量的计算单位”的时候,当本来指“为了引水排灌,在河湖或水库等的周围开挖的水道”的“渠道”用作指“途径、门路”的时候,它们都失去了实在的意义而变得抽象了。

向虚指义转移,主要是原来具体实在的意义经过演变变得抽象了,但是前后意义之间仍有一些联系可寻。

4.向比喻义转移

向比喻义转移,即采用比喻修辞使词义发生转移,我们可以称之为向比喻义转移。如“泉源”指“水源”,现多用它的比喻“力量、知识、感情等的来源或产生的原因”;“熔炉”本来指的是“熔炼金属的炉子”,现多用它来比喻“锻炼思想品质的环境”。

(二)从语法方面分类

从语法方面来看,主要包括这么两方面:一是词性的转移,二是使动用法。

1.词性的转移

所谓词性的转移主要是指由于词性的改变而使词义发生了转移。这种转移前后两个意义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并非任何两个词性不同的意义放在一起都能构成词性的转移。典型的词性的转移如“曲折”原意为“弯曲”现在指“不顺当、复杂的情节”,后面的这个意义是由前面的意义引申而来。又比如:“你怎么不听我的劝告”一句中的“劝告”,它就由表达“拿道理劝人,使人改正错误或接受意见”的动词性转移成“使改正错误或接受意见而说的话”的名词性。

这种词性的转移,前后词义之间必须有一定联系,如果没有任何联系则不能归为词性的转移。

2.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指的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动词的使动用法。这里就不分别加以说明。比如,“全”有时指“齐备,齐全”,有时也可指“保全,使完整不缺”的意思;“却”有时指“后退”,也可用作表示“使退却”的意思;“热闹”有时指“(景象)繁盛活跃”,有时也用来指“使场面活跃,精神愉快”。

(三)从语用方面分类

从语用方面,我们可以把转移分为语体色彩的转移和感情色彩的转移两类:

1.语体色彩的转移

语体色彩的转移。即一个词原意只能或多数用在一种语体里,后又转移应用到其他语体中。语体主要是指口语语体、书面语语体、方言语体等等。比如“人才”,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书面语言环境里,它指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而在“那小伙子是一表人才”这一口语语言环境里,它是指的是“美丽端正的相貌”。又比如“肉”,在书面语言环境里,它可以指“在某些瓜果里可以吃的部分”,而在方言语里,它可以指“性子缓慢,动作迟钝”。

语体色彩的转移,往往是后面一个意义只有在特定的语体中才成立,而且与前面的意义有一定的联系。

2.感情色彩的转移

感情色彩的转移。这里的转移一般是指基本义范围内的转移。其中包括由褒义变为贬义,由贬义变为褒义。

所谓由褒义变为贬义,就是原意为褒义的词由于演变而使之变成贬义。

比如:“小姐”这个称谓,在国外,“小姐”一词含义单纯,无论年龄大小,无论结婚与否,只要是女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小姐”。而在中国,“小姐”一词还真是内涵丰富。《新华字典》上解释为“对未婚女子的尊称。”然而,如果你单用这个义项来解释“小姐”,那就不太准确了。

所谓由贬义变为褒义,就是原来为贬义词,现代转变成褒义词。

比如:“乖”原意是违背、不协调,到了现代则变为伶俐、机智的意思。“烂漫”原意是散乱,现在则指颜色鲜明而美丽。“偶像”原意是指用土、木制的供人敬奉的人像,现在多用于形容极为崇拜的对象。

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除了由褒义变为贬义和由贬义变为褒义两种情况外,还有词义的轻重变化,即一个词原来的意义比较轻,随着词义的演变转移为比较重的意义或是比较重的意义变得轻了。如“惩”是“受创而知戒”之意。这里“惩”是吃点小苦头,现在“惩”字是指必须是受到惩罚,这属于由轻变重的一类。另外,“购”在古代是指“重金收购”,而现代汉语中则指“购货”,可以指买很不值钱的东西,这就是词义由重变轻的一类。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不过,它不像生物那样按自然规律发展,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过程和规律。语言的发展变化主要是指语言使用范围的不断变化,这一点体现得最明显的主要是在词汇上。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它的发展也就最易被人们察觉。一个词的意义往往都是由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两部分构成,就词汇的意义即词义来说,它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它能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表述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为人们的交际省去了许多麻烦,它随着社会现实现象的变化和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以表意的扩大、缩小、转移的方式的不断演变,来具体体现语言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罗常培,吕叔湘著.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