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词义引申的类型是

词义引申的类型是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4 隐喻与一词多义词的另一种意义是个别意义,是每个词独有的意义,也叫词汇意义。词义与概念有密切联系,但词义并不等于概念。这一词义对于掌握汉语的人来说是共同的,是操汉语的人在交际中共同使用的。通过隐喻,人们可以用已有的词语来谈论新的,尚未有名称的事物。

10.4 隐喻与一词多义

词的另一种意义是个别意义,是每个词独有的意义,也叫词汇意义。关于什么是词义,语言学界也有各种说法。有的语言学书上说,词义“实际上就是表明该词联系的是何种对象”。有的书上说“词汇意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某种反映,这种反映是通过概念来表现的”。这两种说法都有一些道理,但又只说明了问题的一部分。概念是反应客观世界的思维形式之一,概念把同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概括起来,以区别于其他事物。概念在概括的过程中把同类范围内个别事物的特有特征排除在外。正因为如此,受概念作用的词义所反映的不只是个别事物,而是一大批同类事物,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特有的特征,而是同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如“马”(horse),不仅可以指某匹具体的马,而且可以指所有称之为“马”(horse)的同类动物。“马”(horse)是纯白的、深黑的、或棕黄的,是用来骑着玩的、用来驮东西的、还是用来耍马戏的,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范畴特征,它有四条腿、它吃草、有很长的马尾、跑起来很快等。可以看出,词义既反映客观世界的事物,又表示认识这类客观事物的概念。词义指的不仅是个别事物,而且指一批同类事物,词义表示的是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

词义与概念有密切联系,但词义并不等于概念。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思维形式,它反映事物最一般、最本质的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教育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概念的内容在不断地深化,不断丰富。但作为语言要素的词义却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它不一定反映事物最本质的特征,它只求反映同类事物的某些本质特征,足以区别其他事物,以便达到交际的目的。有的语言学家把作为词义基础的这类概念称之为日常概念,从而区别于科学概念。如“人”就其本质特征来说,“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这是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本质意义的飞跃。这是对“人”下的科学概念。但是,人们在使用“人”这个词时不一定能联想到这一概念,不少人甚至并不具有这样的深刻认识。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并不影响人们的交际,并不妨碍人们对“人”有共同的理解。这是因为“人”有自己的词义,它所反映的日常概念是“直立行走的,会说话,有思想的高等动物”。这一词义对于掌握汉语的人来说是共同的,是操汉语的人在交际中共同使用的。由于人们文化教育水平不同,所处的岗位、从事的职业不同,人们对同一个词所指的事物的认识深度也不尽相同。尽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深度不同,但作为语言现象的词义,以及作为词义基础的日常概念是共同的,这就保证了交际的正常进行。

概念有真伪之分。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这种反映可能正确,也可能是谬误。比如说“神”、“鬼”、“天堂”、“地狱”之类的概念是不科学的“伪概念”,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这类事物,这类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所以是伪概念。但是,“神”、“鬼”、“天堂”、“地狱”作为词有它们自己的词义,“神”是迷信中所指的“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但又具有意识和人格的存在”,“鬼”指“人死后的灵魂”。词义无所谓真伪,无论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都有共同的理解,都能用来交际。

从内容上看词义也不等于概念,词义除了以日常概念作为它的基础之外,还包含外思维意识的内容,如感情、意志、语体、美感等。语言中不少词除了表达一定的概念外,还含有褒贬的色彩。有些词给人生动活泼的语感,有些词给人以庄重、典雅的意味。这都是包含在词义里的附加色彩造成的印象,而概念本身无所谓褒贬,也不带情感色彩。语言中还有些词,它们不表示概念,只是表示感情和意志等。如汉语中的“啊”、“噢”、“唉”等,英语中的“oh”、“hurrah”、“alas”等,它们的词义只表示感情和意志。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词义和概念密切相关,彼此依存。词义以概念为基础,概念与一定的词义有联系。概念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成果,而词义是具有名称功能的词的内容。概念只反映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而词义还包括感情、意志、美感等思维意识的内容。确定词义内容的因素除了非语言现象的事物与概念之外,语言现象,具体地说,某一词义与其他词义的关系,也是举足轻重的一个方面。语言中的词与词,词义与词义都处于各种各样的联系之中,这种联系进一步规定词义的内容和词义的价值。

当一个词的词义确定之后,就为今后词义的扩展或缩小奠定一个原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随着人类知识的增加,一个词义会变成几个,甚至几十个,因而使词义越来越丰富。在产生新词、新语、新意的过程中,由于语言中构词材料太少,如英语里只有26个字母,汉语中的构语材料点、横、竖、撇、捺就更少,再加上语言经济性原则的指导,一词异读(汉语中的“露”有“犾ò狌”、“犾ù”二音;英语中的“graduate”有[ˊg狉a犱犼狌’犲犻狋]、[ˊg狉a犱犼狌犻狋]二音,前者是动词读音,后者是名词读音)和一词多义,是词汇里并存的现象。词音和词义关系的假定性,使这种多音和多义现象的存在有了可能。受人类发音器官的限制,词的语音形式异化的条件是有限的。作为人类思维活动成果的词义,随着人们思维认识的发展,具有了无限性。以有限的词音,表达无限纷繁多变的词义,自然有相当大的困难。因此,一词多义,一词多音,势在必行。另外,词语新意的形成总是以既有的词义为基础,往往是既有词义的派生物。人们常常刻意寻找强调新旧语境间的相似性词语,也就是说常常使用隐喻。通过隐喻,人们可以用已有的词语来谈论新的,尚未有名称的事物。同时通过隐喻,人们可以表达一些事物细微的差别,更加形象地反映事物的本质与特征。这一过程为多义词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为丰富语言找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把本义和派生义统一在同一的语音形式里,不仅是表达上的经济性,也便于人们了解和记住这一派生的新义。因为人们在认知事物时,总是由旧及新、由已知到新知,不断调动人们大脑中的已有知识结构。有了这种可能性、必然性和必要性,词在长期流传的历史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基于语言实践的不同需要,灵活地运用各种词语,就使一些生命力强、应用范围广、运用频率高的词语,在本义基础上派生出一些新义。这些派生出来的新义和本义,仍保持着同一的语音形式,在人们的语感上也存在着义近或义反的联系,这就造成了一词多义现象。如果日常语言中缺少表达某一概念的相应词汇,人们往往会从已有的词汇中借用描述同样形状和功能的词汇来作临时替代,如在英语中,人们用“crane”(本义是鹤,由于起重机长长的吊臂像鹤的脖子)指代起重机,用“mouse”(本义是老鼠,由于鼠标的外形像老鼠)指代电脑用的鼠标。如果临时替代的词义得到了其他语言使用者的默认,并广泛流传开来,那很可能这一用法就成为该词的一个新的义项,该词就成了一个多义词。日常语言词汇有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即某个词越是使用频率高,其义项就可能越多,其中许多义项是通过借用或隐喻的方式来增加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词越常用,人们对它的了解就越深,由它产生的派生词就越有利于人们快速理解和普及推广。

绝大多数的多义词都是词义历史演变分化来的,义项间的历史联系就是本义和派生义的问题。本义是指词的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意义,派生义是指词由本义自生出来的意义。本义是和派生义相对而言的,不一定都是词源上的初义。一般说来,多义词的若干义项里,本义和派生义总是并存的。前面已经阐释过,词义的扩展与派生是基于人们的隐喻思维,人们在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中,总喜欢在新旧事物之间寻找相似点,因而就用现有词来表示新生事物。在人们利用隐喻思维扩大词义的过程中,总是遵守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以汉语的“浅”和“打”以及英语中的“shady”和“beat”为例:如图10-1所示。

img34

图10-1

如前所述,多义词的义项在现实语言生活中,存在着义近、义类、义反的联系,在历史形成的关系上,存在着派生者与被派生者的关系,这纵、横两个方面的联系,使多义词的义项形成一个网络,其核心枢纽是本义。词典里排列多义词义项的序列,领先的义项往往就是本义,掌握本义是了解多义词的基础。

一般认为,隐喻属于多义的范畴,一个多义词的隐喻义或产生于本义的隐喻用法,或产生于引申义的隐喻用法,也就是说,隐喻义是词的隐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是词义非范畴化,通过隐喻途径所取得的发展结果。“人或动物的嘴”是“口”的本义,“容器通外面的地方”(如“瓶子口”),“出入通过的地方”(如“楼梯口”)等意义都是它的隐喻义。由于这些隐喻义形成较早,历史较长,因此已不大引人注意,一般的词典也未作隐喻性标注。

“后台”一词的原型义是“演出舞台的后面部分”(如“演员正在后台化妆”中的“后台”),由于它具有在幕后的性质,因此便产生出有关隐喻用法,出现了“在背后操纵,支持的人或集团”的隐喻义(如“他靠父亲作后台”中的“后台”)。

“出台”一词的原型义是“演员上场”,因含有公开露面的性质,便产生出“在大众中公开”的隐喻用法并成为隐喻义(如“人事聘用方案已经出台”中的“出台”)。以上三例都是由原型产生出非原型义,即隐喻义的情况,这三个词的原型义都是具体的,非隐喻性的。形象词的情况与之有所不同,它们是用隐喻方法造的词,原型义就是隐喻义。

“鸡眼”是指脚掌部位增生的小圆硬块。由于这种皮肤病症外形特征像鸡的眼睛,便直接用“鸡眼”命名。这样“鸡眼”一词的本义就具有隐喻性,它属于形象词。

“蚕食”也是直接用隐喻方式构造的形象词。因为蚕吃桑叶具有很形象的逐渐吞掉的性质,因此用“蚕食”表示“逐渐侵吞”的意义,而“逐渐侵吞”是“蚕食”这个词的本义。

“炒鱿鱼”作为动宾短语使用,意思很具体,从字面上就能理解,即烹饪鱿鱼。但当它凝固成一个新词时,就属于用隐喻方式构造的形象词。因为生鱿鱼片一经热油炒,便卷成圆筒形,而卷铺盖的形状就像鱿鱼被炒过的形状,所以“炒鱿鱼”就成了“解雇”的形象用词。这个词虽源于作短语用的“炒鱿鱼”,但两者不在一个层次上,一个是形象词,一个是短语。据此,笔者认为“解雇”就是“炒鱿鱼”一词的本义和基本义。再如“炒冷饭”、“背黑锅”、“敲边鼓”等也属类似情况,作为词使用,它们属形象词,其本义具有隐喻性。

形象词语从语义结构上可分三种,第一种是借喻式,用某一点像某物的特点,给另一物命名。例如:“鸡胸”是指人们胸骨突出的一种病症,由于这种病症的胸骨形状像鸡的胸脯,因此就用“鸡胸”命名。“鸡胸”一般不代表“鸡胸脯”的意义,“鸡胸脯”的意义用“鸡脯”表示。有的商店在出售鸡脯时写出售“鸡胸”,与病症的“鸡胸”成了同音词,这似乎应该看作是一种不规范的用法。“鸡眼”、“龙眼”、“猴头”、“驼背”等也属于借喻式命名。

第二种是“隐喻语素”加“类别语素”的描写式。“金钱豹”这种动物是黄色的,上面有许多圆形或椭圆形黑褐色斑点、花纹,状似古钱,因此人们构词时使用“豹”作类别语素,用“金钱”作隐喻语素,描写这种动物的外观特征并作为它的名称。此类构词形式具有能产性,所以描写词的形象词很多,其中包括生活中各种类属的词语。如食品类有“马蹄酥”、“牛舌饼”、“榴莲火烧”、“龙须面”等等;花木类有“喇叭花”、“鸡冠花”、“狗尾草”、“铁树”、“凤凰松”等等;山川类有“象鼻山”、“天烛峰”、“扇子峰”、“猴子石”、“月牙泉”、“眼镜湖”等等;鱼类有“带鱼”、“黄花鱼”、“娃娃鱼”、“凤尾鱼”等等;五金工具类有“老虎钳”、“鲤鱼钳”、“扁嘴钳”、“螺丝钉”等等;服装鞋帽类有“鸭舌帽”、“瓜皮帽”、“筒裤”、“萝卜裤”、“船鞋”等等;人体五官类有“杏核眼”、“柳叶眉”、“瓜子脸”、“蒜头鼻”等等。以上形象词语都是隐喻语素修饰类别语素的描写式。

第三种是“类别语素”加“隐喻语素”的配合式。“雪花”是指空中飘下来形状像花一样的雪,类别语素“雪”在前,隐喻语素“花”在后;“钢花”是指下溅的钢水;“油花”是指汤或带汤食物表面浮着的油;“葱花”是指切碎的用来调味的葱;“泪花”是指含在眼里要流还未流出的眼泪,它们都是隐喻语素“花”在类别语素之后的配合式形象词。“雪花”等词中的“花”与“喇叭花”等词中的“花”语义不同,区别在于前者的“花”具有隐喻性,后者的“花”具有类别性。比如,像“火海”、“泪珠”、“铁丝”等也属类别语素在前,隐喻语素在后的配合式形象词。

用隐喻方式构造形象词,有时根据形状,有时根据颜色,有时根据性质和作用,有时根据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因此,又可以把形象词分成若干类。

其一是形状形象词:“狮子头”是一种在形状上像狮子脑袋的肉丸子;“木耳”是一种长在腐朽树干上,形如人耳,可供食用的菌;“驼背”是指人的脊背因变形而向后拱起的症状。它们都是因形状像某物而借用某物喻指所产生的词语。

其二是颜色形象词:黄山的“翡翠池”因池水碧如翡翠得名;芜湖市的“镜湖”因湖水清澈见底、透明如镜得名。它们是因颜色像某物而借用某物构造产生的;“草绿”是类似青草的绿颜色,它是在“绿”字前加了“草”这个隐喻语素构造的;“葱绿”、“墨绿”、“天蓝”、“宝蓝”、“橘红”、“枣红”、“金黄”、“杏黄”、“雪白”、“银白”等也是类似的颜色形象词。

其三是形色形象词:“银耳”因其晶莹透白、色如银,形似耳朵得名;“银河”是因看起来像是一条银白色的空中河流而得名;“樱桃肉”是一种江苏名菜,用猪肉闷制而成,因形、色都像樱桃而得名。它们是既根据形状又根据颜色的形象词。

其四是性质形象词:“绊脚石”就其字面意思的性质而言,是阻碍迈步前进的障碍物,因此用来代表阻碍进步的人或物;“纽带”从字面上看是纽扣和带子,从性质上看它们都能起连接作用,因此用来表示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物。它们都是根据性质和作用命名的形象词。

其五是想象形象词:“斑秃”俗称“鬼剃头”,当弄不清局部头发突然脱落的原因时,相信鬼神的人便想象它与鬼有关而为之命名;黄山上的“飞来石”因根部与山峰截然分离,孤耸峰头,人们便想象它为天外飞来之物而加以命名。类似的形象词语是人们凭主观上的想象和联想构造出来的。

由于构造形象词时的联想角度不同,相同的隐喻语素在不同的形象词语中的表义作用不一定相同。例如,“虎”本身具有“勇猛、凶恶、健壮”等特点,由此构造的形象词便有“虎劲”(勇猛有劲)、“虎将”(勇将)、“虎臣”(勇武之臣)、“虎势”(健壮)、“虎穴”(危险的境地)等等。“牛”本身既有能吃苦耐劳的一面,又有倔强的一面(表达固执、不服劝导之义的“犟”字就是由此引发创造的会意字),因此人们一方面用“老黄牛”喻指老老实实努力工作的人,另一方面又用“牛脾气”喻人的脾气倔强。

中国是龙的故乡,在形象词语中用“龙”作隐喻成分的情况很多,而且是从多角度隐喻构词:“龙眼山、龙首崖、龙嘴洞、龙爪槐”等是以龙的身体或身体部位形状作比构造的形象词;“一条龙”是由龙身体长的特点联想产生的形象词,喻指一个紧密连接的行列,例如:“产供销一条龙”,意思是生产、供应、销售三个环节紧密衔接,不脱节;“提供一条龙服务”也就是从头到尾提供全面服务。古代中国人把龙想象得无比神奇和强大,“龙”在中国远祖曾是华夏民族的图腾,在封建时代被作为帝王的象征,因此“龙颜”曾指帝王的面容,“龙孙”曾指帝王的后裔,“龙床”曾指帝王用的床。中国古代传说的龙能兴风降雨,因此当出现了能把大树拔起,令人捉摸不定的强大旋风时,人们便想象与龙有关,构造了“龙卷风”这一形象词。

在世界诸语言中,汉语词汇的形象性十分突出,颇具特色,诸如“佛手”、“龙头”、“龟头”、“盲目”、“头目”、“心腹”、“鲸吞”、“枢纽”、“眼中钉”、“敲边鼓”、“炒冷饭”等等,每一个形象词都是一个形象生动的隐喻。其特点是,用他事物的形象相似点来指称本事物,是用隐喻方式构造出来的。不了解汉语词汇中这一形象造词的奥妙,就难免望文生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