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3.4.3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如果把魏斯格贝尔的“中间世界”理论看做“语言相对论”的欧洲模式的话,那么,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提出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则可以说是该理论的美国模式。萨丕尔、沃尔夫的“假说”把“语言相对论”发展到了极点,成了“语言决定论”。

13.4.3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如果把魏斯格贝尔的“中间世界”理论看做“语言相对论”的欧洲模式的话,那么,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E.Spir)及其弟子沃尔夫(B.L.Whorf)提出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则可以说是该理论的美国模式。尽管看不出萨丕尔、沃尔夫与洪堡特、魏斯格贝尔的理论有直接的继承关系,但他们的“假说”的目标显然都在于证明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世界观

在一九二九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萨丕尔指出:“语言是‘社会现实’的向导。……语言强烈地制约着文明对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变化的一切思索。人类并非孤立地生活在客观世界之中,也不是孤立地生活在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社会活动范围之中,而是深受那充当社会表达工具的特定语言的支配。……事实是,‘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自觉地建立在人类社团的语言习惯之上的。没有两种语言会相似到能将它们看成是代表同一社会现实。不同社会所处的世界乃是不同的世界,而不是具有不同标志的同一世界。”(31)由这段话可以看出,萨丕尔的观点与洪堡特、魏斯格贝尔的观点如出一辙,即认为: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世界图景;操不同语言的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不过,萨丕尔更进了一步。他直截了当地提出,语言强烈地制约着人们的一切活动,人类深受语言的支配。也就是说,在他看来,语言实际上决定着人们的感知、思维乃至行为方式。他的这种观点,一般称之为“语言决定论”。

萨丕尔在好几篇论文中从原则上表达了语言决定论的观点,他的学生沃尔夫则通过对美洲印第安语言的研究力图证明这一论点。沃尔夫举例说,拿河比语(Hopi)与“欧洲一般标准语”(Standard Average European,简称SAE)比较,可以确认这两种语言在动词时间体系上有根本性的差别。他认为,SAE语中动词的三种时态的体系给文明有关时间的全部思维增加了色彩,SAE语的实体化的时间概念适合于史实以及一切要记载事实的内容,而河比语的时间概念却与此相矛盾。沃尔夫认为,从诸如此类的语言条件(语言的超物理世界特征)中,有可能得出有关使用相应语言的人的行为准则和智能素质的结论。比如,按他的看法,西方文明的学术和内容就是由SAE语的性质所制约的。由此,他得出结论:“我们的语言决定的思维世界不仅与我们的文化理想和文化宗旨相对应,而且它甚至还把我们真正的下意识行为也包括到它的影响范围之内,并赋予这些行为以某些典型的特征。”(32)

萨丕尔、沃尔夫的“假说”把“语言相对论”发展到了极点,成了“语言决定论”。由于萨丕尔、沃尔夫的理论是在对美洲印第安语的研究中,通过对经验材料的综合、推理,以及与欧洲语言的对比分析中提出来的,因此对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等都颇有吸引力。近几十年来,好几个专业的学者曾多次集会,专门探讨“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并出版了几个论文集,也许还因为萨丕尔在人类学和语言学领域均有崇高的威望,所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影响十分深广,至今仍是不少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论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