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人文主义者对语言与思维和文化关系的探索

西方人文主义者对语言与思维和文化关系的探索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3.1 西方人文主义者对语言与思维和文化关系的探索欧美的学术思想,自古以来就有逻辑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两大传统的对立。人文主义者关注的重点在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过也常常涉及与思维的关系。在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中,对语言与思维和文化关系的探索,值得特别注意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3.1 西方人文主义者对语言与思维和文化关系的探索

美的学术思想,自古以来就有逻辑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两大传统的对立。就语言学研究领域而言,自亚里士多德开始的逻辑主义传统,就十分关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逻辑主义者认为,语言是依赖并从属于逻辑思维的,因此常常从逻辑的眼光看待语言问题,着重揭示思维(逻辑)对语言的影响。自近代开始逐步形成的人文主义传统,则更为广泛地涉及语言与思维和文化的许多问题。人文主义者关注的重点在于语言(主要是语义)与文化的关系,不过也常常涉及与思维的关系。在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中,对语言与思维和文化关系的探索,值得特别注意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语言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

跟逻辑主义者专门从逻辑角度考察语言问题不同,人文主义者很早就注意到语言与逻辑的区别。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A.Dante)在为民族语言辩护而写的《论俗语》等论文中,就提出了每种语言都有自身特点的想法。这一想法随着语言视野的扩展和各民族语言之间的接触和比较的增多而不断加强。英国学者弗兰西斯·培根(F.Bacon)已察觉世界的语言存在着许多差别,这些差别不只限于最容易感觉到的语音形式方面,而且关系到词的构成与句子结构。他并且提出了语言差别与民族特性相关的看法。英国哲学洛克(J.Loke)在《人类理解论》第三卷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探讨中,特别关注语言的多样性和独特的历史面貌。他指出:“一种语言有许多文字,在别种语言中并找不到其相应的文字。这就分明指示出,一国中人可以因其风俗习惯之所需,而形成一些复杂的观念并且给它们以各种名称,而在别的国家,则从不把这些观念集合为一个物种观念。”(1)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G.Vico)在其经验主义的研究中,也从新的视角对语言进行了思考。他指出,语言史是人们得以以确切而完整的方式提出思想史、宗教史和法律史等等的基础。因此在《新科学》一书中,他做了大量的语言分析,尤其是词汇探索工作,努力通过语言这一最重要、最可靠的见证来理解和解释过去的现实,特别是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在揭示语言研究的人文视角这方面,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G.W.Leibniz)的观点很值得注意。在《人类理智新论》中他指出,各种语言不仅在语音方面,而且主要是在句法和语义方面有自己特殊的面貌,每一种语言都走着自身的道路,远非如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主义所认为的那样,似乎各种语言均是相同的普遍概念和范畴结构的记录,仅仅在于表面的语音形式有别而已。莱布尼茨提出了“语言是心灵的镜子”的著名论点。他说:“语言是人类心灵最好的镜子,而对于语词意义的一种精确分析,将会比任何其他事情都更好地使人认识理智的活动。”(2)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在察觉语言多样性、民族性、历史性的过程中,已得出了与逻辑主义者把语言单纯视为思维的工具,或者记录和交流思想的工具的观念完全不同的新观念,这种语言新观念的核心是确认语言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2)人文主义的语言哲学

十八世纪下半叶,在德国出现了一种新人文主义思潮,这种新思潮在语言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德(J.G.Herder)。在《论语言的起源》一书中,赫尔德以他对人性理想以及对人类文化的特征及发展的深刻直观为根据,阐述了对语言的本性和起源的看法。他指出,语言不是一件物体,而是一个过程,是人类心灵的一种一般功能。(3)他认为,语言与思维是共同产生、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因此,在他看来,“一个民族怎样思维,就怎样说话,反之亦然,怎样说话,就怎样思维”(4)。赫尔德还指出,语言不只是思维的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形式和仓库,在语言里沉积一代代人的经验和知识。循着莱布尼茨指引的方向,他进一步指出,语言是“民族的镜子”。实质上他已经萌生了民族语言形成一种世界形象的新观点(5)

德国新人文主义的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洪堡特(W.Humboldt)是语言人文主义传统的集大成者。他吸收了上几个世纪语言人文主义研究的不少观点,继承了赫尔德的许多论点,经过加工和发展,形成了系统的人文主义语言哲学。他十分强调民族语言与民族精神的关系,认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特性和语言形成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极为密切,不论我们从哪个方面入手,都可以从中推导出另一个方面。……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6)。他还指出,“语言与人类的精神发展深深地交织在一起,它伴随着人类精神走过每一个发展阶段,每一次局部的前进或倒退,我们从语言中可以识别出每一种文化状态”。对赫尔德认为民族语言形成一种世界形象的看法,洪堡特也进一步作了发挥,明确提出了“语言世界观”的论题。他认为每一个语言都在一个民族周围设下了一道藩篱,因而每个人都受母语世界观的束缚(7)。由于洪堡特的语言人文主义思想有深厚的哲学基础,而且他曾尽力通过分析一些语言结构的差异具体揭示语言与思维和文化的关系,因此他对后来的学者影响特别深远。(8)

(3)语言相对论

二十世纪,西方的语言人文主义思想和人文研究方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欧洲的魏斯格贝尔(L.Weisgerber)提出了“精神中间世界”理论,美洲则有“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从而形成了“语言相对论”的欧美两种模式。语言相对论的主要内容是认为语言实际上决定着人们感知、思维和行为的方式,甚至认为语言决定思想。对此,后面我们将会比较详细地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