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同翻译过程中的语言学视角

合同翻译过程中的语言学视角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合同翻译过程中的语言学视角如同人们对翻译标准的理解一样,人们对合同的翻译过程仍然持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一般认为,合同的翻译过程分为理解和表达。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翻译过程还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过程中的文字转换也是一种不同文化间的变换。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翻译过程是把翻译放到语用学的框架内来实现的。

第一节 合同翻译过程中的语言学视角

如同人们对翻译标准的理解一样,人们对合同的翻译过程仍然持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一般认为,合同的翻译过程分为理解和表达。

2)认定体裁、理解和表达。

3)理解、表达和修正。

4)理解、分析、信息传递等。

无论从以上哪种观点来看,他们之间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人们基本认可“理解→表达→验证”这样一个公式。但是,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对翻译过程有了新的认识。在翻译理论的研究中,专家和学者们吸收运用了语法学(转换生成语法学说)、语义学、语用学(对等学说)以及社会语言学(语言环境)等研究成果。将翻译过程定义为“分析→转换→重组→检验”这样一个公式。这也就是说,译者要对原文进行“表层结构”分析,将表层意思转换成“深层结构”翻译出来并进行重组,最后检验译文是否符合原文作者的意念。这个公式将新的理论运用到翻译过程中,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对翻译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翻译过程还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过程中的文字转换也是一种不同文化间的变换。对翻译过程中语篇连贯的重建研究,可以帮助译者在译文的整体把握和细节上做出取舍的选择,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在文字、文化方面全方位的“相对对等”。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担负着促进不同文化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作用。译者应使译文达到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的目的。

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翻译过程是把翻译放到语用学的框架内来实现的。翻译过程是通过源语(原文)与目的语(译文)两个语境中语篇连贯的重建,使目的语篇章在新的语境中建立语用的对等研究,探讨出以语用学理论为基础的翻译理论框架。因为语用学与翻译活动中译者对原作的理解与再现有直接的关系,在翻译活动过程中,翻译者和翻译策略的运用都要受到语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把一个原来用A语言表达的信息改用B语言来表述,使不懂A语言的人也获得A语言所表述的同样信息。译者的具体操作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在字、词和句子上进行的。但字、词、句的翻译并不是孤立的,它们要受到其所在语篇的种种制约。译者的思维也不能只局限在字句上。翻译研究与其他学科有很强的交叉性,同一个翻译实例要从不同的角度(如语言学、美学、信息论、文化对比、语用学等)加以考察和分析。

目前对语用学研究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与语言学、形态学、句法学以及语义学处于平行的地位,有自己的分析单元或研究单位,如指示语、前提、会话含意、言语行为、会话结构等,语用学的任务就是对这些话语成分做动态研究;另一种看法认为,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属跨学科领域,只以某一相关功能为研究对象。由于语用学主要研究对象是语言的使用与语言使用者的关系,旨在阐释人们希望通过交际达到的目的,以及如何运用语言达到这一目的,因此,语用学显而易见地与翻译活动中译者对原作的理解与再现有直接的关系。事实上,在翻译活动全过程中,译者和翻译策略实际运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诸多语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对于言语行为的各种语境和方式、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语义前提和语用前提、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等因素,都能帮助译者在译文的整体把握和细节处理上做出可取的选择,从而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对等”。如果说系统功能语言学重视的是广义的文化语境和具体的情景语境,那么语用学则是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