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申论材料的审读

申论材料的审读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申论材料的审读一、申论材料的广泛性申论考试所给定的材料具有极大的广泛性,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现实问题。(二)细读与标注在浏览材料和把握注意事项之后,就要对中心材料作细致的审读。

第二节 申论材料的审读

一、申论材料的广泛性

申论考试所给定的材料具有极大的广泛性,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现实问题。

申论测试的目的是选拔公务员,是对公务员日常工作中处理实际问题潜能的测试,也是在考查应试者是否关注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是否具有关心大事的大局意识。例如,200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试题是关于噪声扰民问题,2001年给出的材料是关于PPA风波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稍偏了一些,但是这个问题也在当时的媒体炒作了一周左右),2002年的材料反映了网络时代给人们日常生活所造成的各种影响,2003年的材料是关于安全生产问题,2004年给出的材料是关于交通问题。这些材料都非常贴近社会生活,而且也涉及千家万户,为大众所关注。

材料涉及面广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一个材料本身设计的层面也很复杂。例如,2002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申论考试给出的材料是关于网络问题的,资料由9段材料构成,涉及网络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的影响,有好的影响,也有不好的影响。但就影响不好的一面来讲,又涉及市场管理、法制建设、科技发展、青少年教育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给定资料的广泛性还表现在测试的内容不会对某一专业特别倾斜:一个噪音扰民的问题,对具备环境方面知识的专业人员不一定就会特别有利;同样,涉及药品问题,医药专业的学生也未必答得好。因为这种考试面向的是全国各地、各种专业的应试者,只需要具备一定的常识就够了。而同时,在答卷的时候,也同样应该注意,不要写得太专业化。因为应试者的专业各种各样,阅卷老师的专业同样也是各种各样,在某个问题上,应试者的专业不一定就是评卷老师的专业,如果评卷老师不懂这一行,那么说得越专越深,就会越让人看不懂。

了解了申论资料广泛性的特点,就不必害怕没话说。申论测试的语言都比较规范,也不会引起理解上的困难;题目的大众化,又使得每位应试者都能就该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害怕的心理大可不必。

从申论资料的广泛性特点,可以看出申论试题的出题倾向:给出的材料不会太大,也不会太小;不是宏观的东西,也不会是微观的东西;当然也不会是难以定论或者争论激烈的前沿问题。需要关注的是涉及千家万户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即注意那些有一定的影响范围,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问题。

二、申论材料审读的步骤

(一)浏览与慎读

1.浏览

考生在拿到试卷后,不要急于细细研读资料,而是先通览全部资料,即用极快的速度把试卷从头到尾浏览一遍,以了解其所覆盖的社会现象、所涉及的热点问题之大范畴,如生态、土地、教育、医疗等。这是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

2.慎读

对资料后面给出的作答要求,一定要认真审读,且注意完成两点:

第一,根据自己报考的类别,确定必答的题目。如2007年和2008年的国考都有相关的答题限制:“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本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所以有必要在正式答题前确定自己的身份,明白所答为第几题,并立刻用笔圈出,以免出现答错了题而令人悔之不及的低级错误。

第二,确定必答题目的题型和内容。明确其要求是概括,是判断,是对策,还是评价;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如情况、问题、焦点、启示、方法和思路等;明确要写作的文体,如议论文、讲话稿、总结等。试题的要求多种多样,各种限定性的要求在每次考试中也不尽相同,所以不能形成思维定式,在答题时一定要看清试题的要求。要写主要内容的不能只集中于主要问题,而概括主要问题的,不能写成流水账。要注意弄清楚有几个问题,各自所要求的字数是多少,分值是怎样分配的,根据这些问题合理分配时间,也可随手标出一些可能有用的重要信息。

以上两点很重要,可以有效地增强接下来资料精读的导向性和信息筛选的针对性。

(二)细读与标注

在浏览材料和把握注意事项之后,就要对中心材料作细致的审读。要标明段落序号,要勾划关键词句,要总结段落大意或撰写小标题

1.标注

对段落进行标号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其主要目的是便于对材料分类,更是便于作答时查询和利用材料。就近几年公务员申论考试的试题而言,有的给出了段落序号,有的却没有,这就需要在考试的过程中,自己动手标出。可以是每一个自然小节都标,也可以按照资料的内容分段标示,这要根据材料的性质和内容,结合自己平时的习惯选择。

2.关键词

申论文章的特殊性决定了在申论考试的材料中,往往涉及事件或问题的表现、原因或解决措施等。因此,与此相关的常见词也会经常出现。这些词主要有:根源、危害、分析、教育、体制、领导、法律法规、监督、落实、经验教训等等。在对事物或者现象进行总结时,常有以下词语出现:经调查、资料显示、反映出、说明、据报道、初步推断、可以看出、强调、指出、认为等等。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历年的公务员考试真题,就会发现这些词出现的地方就是关键之所在。所以,必须要对这些词保持足够的敏感性。

3.中心句

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是这一步最重要的任务。能否抓住关键词或关键句直接影响对材料的关键信息的捕捉和把握程度。

一般来说,写文章时每一个部分总是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并且也会明确表述这个中心,因此许多材料都能从段落里找到表达观点的中心句。或在段首,即总起句;或在段尾,即总结句;有时在中间,话题围绕它展开。阅读时要随手将这些句子划出来。

4.标识语

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有些词语是表明文章内在联系、逻辑关系的,有些是起提示、强调、引导等作用的。如:首先、其次、再次、最后,一方面、另一方面,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总而言之,综上所述等等。这些词语往往暗示了材料间的逻辑关系。“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但……而且,与其……不如,然而、其实,尤其、更”等关联词出现的地方往往是关键信息出现的地方。比如,转折连词出现的地方,强调的一般是该连词后面的内容;因果连词出现的地方,强调原因的情况比较多见。

因此,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这些关联词前后重要的关键性信息,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对关联词要保持足够的敏感性。

5.总结段落大意

在圈点的同时,要进行的是标注,即对材料的每一段落(一般不是自然小节)进行小结。这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过,这个工作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在总结段落大意时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是适用性。我们没有必要对每一段材料的段落大意都进行仔细推敲,可以是内容提要,也可以是小标题,甚至只需要简单标注几个关键词即可,比如可标注“……的原因”、“……的措施”等等,这样做,既准确又节约时间。就是说,只要能帮助你整体把握材料,能为接下来的分类归纳提供醒目的标示即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