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包装文化的原型

包装文化的原型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的确,用稻草做的“鸡蛋包”就是鸡蛋温暖安全的家,它的又一个窝。不过,韩国的鸡蛋包给人带来的惊讶,不仅在于材料的应用。问题在于跟日本人把鸡蛋完全包裹起来不同,韩国人只包住鸡蛋的一半,另一半却暴露在外。带着鸡蛋包上路的人,可以凭感觉知道那是易碎的鸡蛋,并予以注意。这是因为只包住一半的鸡蛋包与把功能性转变为表达性的非产业化时代精神一脉相通。
包装文化的原型_鸡蛋包_韩国人的手,韩国人的心

鸡蛋易碎。蛋壳是最敏感的生命屏障,只有在即将诞生的雏鸡的叫声里才会裂开。如果不是这样,怕是不会有“不拿着鸡蛋走城下”(即使拿着臭鸡蛋,走过城下时,也会担心城墙坍塌打碎鸡蛋,转义为多余的担心)这样的谚语了。

鸡蛋易滚。圆圆的形状使它即使借助神力也站不起来,这才会有“哥伦布的鸡蛋”(1)的著名传说。

鸡蛋还易腐,动不动便会腐败而不能食用。

鸡蛋具有易碎、易滚、易腐的特性,得用什么东西包起来。大概正是鸡蛋,使人类开始意识到包装的文化。

韩国人用稻草做鸡蛋包。稻草是可以防碰防潮的柔软材料,本身已经起到了鸟窝的作用。的确,用稻草做的“鸡蛋包”就是鸡蛋温暖安全的家,它的又一个窝。

不过,韩国的鸡蛋包给人带来的惊讶,不仅在于材料的应用。在材料这一点上,韩国与日本完全相同。问题在于跟日本人把鸡蛋完全包裹起来不同,韩国人只包住鸡蛋的一半,另一半却暴露在外。

为什么只包一半呢?单看功能,人们会不会认为像日本那样把鸡蛋全部包裹起来更安全呢?可是,如果只考虑物理功能,用稻草把鸡蛋完全包裹起来,就会彻底隐藏鸡蛋的形态和结构,从而失去包装的意义。只能看到包装用的稻草,而看不见里边的内容,人们便无法了解鸡蛋是多么易碎。这意味着,有关鸡蛋性质的信息和话语将会消失殆尽。

这样一来,“鸡蛋包”便只具有物理意义上的单义性,功能性掩盖了它的形态和结构,与现代产业主义文化一样,成为功能合理主义的产物。如此看来,韩国人只包住鸡蛋的一半,是不单考虑物理功能,而且重视其信息性的一个证据。带着鸡蛋包上路的人,可以凭感觉知道那是易碎的鸡蛋,并予以注意。

此外,在鸡蛋作为商品展示的时候,可以通过这种看得见的形式向消费者传递鸡蛋的新鲜程度和大小等信息。鸡蛋包不光可以提供信息,还能通过表现形态和结构,提供设计上的视觉美感。要隐藏被包装的东西,同时又要把它表现出来,这是一对矛盾。一切包装文化都要在这对矛盾中体现出自身存在的理由。稻草和鸡蛋不论是在色彩方面,还是在有机质与无机质的触感方面,几乎都与抽象雕塑一样,编织出了完美的对比与协调之美。

韩国人创造出来的鸡蛋包,包含着后现代主义的梦想,尝试着“从技术合理主义的简单化和狭隘化中解放出来”。这是因为只包住一半的鸡蛋包与把功能性转变为表达性的非产业化时代精神一脉相通。韩国的鸡蛋包可以同时具备表现形态与结构之美、保护物品不碎的合理功能和使人了解被包装物品信息这三个特性,可谓是包装文化最理想的典范。

————————————————————

(1) 传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一次吃饭时,有人评论说这项发现人人皆可做到。哥伦布问有谁能把熟鸡蛋竖起,结果无人成功。他便将鸡蛋的一头敲破竖给众人看。“哥伦布的鸡蛋”意为即使是简单的事情,开头也很难,也指看似注意到却未认识到的事实。——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