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淮河岸边的行走与思索

淮河岸边的行走与思索

时间:2022-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阿伟出生在淮河岸边的一个小村落,喝淮河水长大。阿伟是淮河的儿子,他走出过淮河岸边,又回归了淮河岸边。他的事业和人生始终在淮河两岸展开,他从这里汲取精神的养料,开辟事业的天地,提高人生的境界。淮河是生养他的地方,也是他的伤心之地。阿伟不想一鸣惊人,也不是故作惊人之语,他只是沿着人生的轨迹,自然而然地梳理思想,表达自己对于真理的见解、抒发一己之见罢了。
淮河岸边的行走与思索_自然而然地生长

刘致学

与阿伟相识相知已逾二十年矣。我目睹了阿伟从青春小伙步入中年盛时,由聪明活泼渐入稳健成熟,自昂扬上进到功成名就的全过程。这二十年,是中国改革开放高歌猛进的二十年,是我们走向小康的二十年,也是阿伟的人生与事业在跌宕起伏中走向成功的二十年。阿伟于喧嚣之中存有赤子之心,始终保持着坦诚率真的本色,始终怀有对个体命运与社会责任的关注和忧虑。他虽忙于企业发展,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和思考,没有停止过追寻与叩问。

阿伟出生在淮河岸边的一个小村落,喝淮河水长大。九曲淮河哺育了他,他的身上有着深深的淮河印记。阿伟早年失恃,及长失怙。在贫穷困顿中长大,幼小时期的饥饿是他挥之不去的噩梦和记忆。这种饥饿磨炼了他,也成就了他,是他走出乡村走南闯北的动力,也是他的人生底色。他努力进取永不满足,他坚韧不拔不懈追求,除了理想意志的支撑外,还有摆脱贫穷和饥饿的愿望。

阿伟是淮河的儿子,他走出过淮河岸边,又回归了淮河岸边。他从郑州大学毕业后就回到了家乡,并从一般工作人员做起,一步步做到了国企副总。国企倒闭后,他下了岗,跌入了人生低谷。于是,他开始摆地摊、开小店、承揽小工程、搞房地产,直至当上了信阳市人大常委,淮河岸边的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他的事业和人生始终在淮河两岸展开,他从这里汲取精神的养料,开辟事业的天地,提高人生的境界。这里是他生活的故里,人生的原点,事业的起点,精神的故乡;淮河铸就了他的基因,铺垫了他的脚步,开阔了他的心胸,牵引着他的目光。他汲取淮河流域的养分,用业绩和贡献回报社会、证明自己,终于成就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阿伟。

淮河在息县拐了个弯,阿伟就是从这里放飞自己的。他外出求学,砥砺奋发,自主创业,不断接收新知识,丰富自我。他不停地思考企业发展、经济进步、世界格局,眼光越来越高远。小人物有大眼光,小事业有大格局。他的思想令人吃惊,他不仅看人看事能入木三分、直透人心,还隐隐有大气势、大气象。阿伟始终有一种灵动的气质,这大概是因为淮河水流过千里平川,滋养了他的血脉和精神吧。

淮河是生养他的地方,也是他的伤心之地。阿伟当年所在的单位曾是豫南最大的国企之一,他在这里一路高歌,志得意满。岂料企业突然倒闭,他从顶层跌落,于遍体鳞伤中阵痛、清醒,由此开启了创业的实践,开启了思考人生的历程。古人说“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这是人生的正向流动。他没有气馁,没有自暴自弃,反而从零开始,进行了新一轮的拼搏。这一次重大挫折,不仅是他自主创业的开端,也是他逆风飞翔的起点,成为他对人生与事业深沉思索的出发点。

阿伟关于人生与事业的思考,从实际出发,有来历,接地气,掷地有声。他的人生经历使他的思想灵活而深邃。阿伟是个行动主义者,不是经济学家,也没有进行专业经济理论研究的打算,他只是想把自己的经济活动进行动态的历史性的思考,作为一家之言呈现出来。他并没有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只是“我手写我心”,把自我还原为真我,从感性中提炼出理性。这是一本薄薄的书,却凝结着阿伟四十多年的人生,展现了阿伟深刻的人生思考。

阿伟并不拘泥于概念知识和前人的论述,他从个人思索所得开始论述。其间也有对前人学说的继承与批判,但那都是必要且精当的。阿伟的观点都是由其眼界所及、知识所达和智慧所至而得来的。地域性、经验性在所难免,信马由缰,格物致知是也。

有些书是为总结过去而写的,而阿伟的书却是为了探索未来而写的。

阿伟对待写作很下了一番功夫,他持续深度思考,专注写作,还做了多次修改。书中所涉内容广泛,有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领域的内容,很难限定说归属于哪一个学科。其实,所谓学科只是现代的产物,人类历史上的智慧经典都是综合的思想。之所以难有伟大的作品,也正是因为学人们各在自己的象牙塔里逡巡裹足,没有囊括宇宙的胆魄。思想无极限,人类对于命运的理性求索,本不应局限于某个学派学科,如果一味削足适履,倒真是悲哀了。阿伟不想一鸣惊人,也不是故作惊人之语,他只是沿着人生的轨迹,自然而然地梳理思想,表达自己对于真理的见解、抒发一己之见罢了。

阿伟在总论中就对什么是人类的发展、人类为什么能够发展、人类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会长期发展等问题做了认真的思考和论述。在阿伟的讲述中,人类由低级向高级变化的过程就是发展,以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公平来衡量,这种自然而然的发展就是一种进步的过程。人类得以发展,是因为人类是拥有发达大脑及丰富神经系统的生物体,并可以不断地做出主观努力,但个体终究要面对欲望的障碍和资源稀缺的限制。不过,技术的进步与累积最终能够突破资源的这种限制。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蓬的经典名著《乌合之众》极为精彩地描述了集体心态,指出个人在形成群体后会变得无序,成为野蛮的“乌合之众”,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但人类并没有有效的应对方法——勒蓬显然是悲观的。阿伟对人类从个体向群体的发展和群体的无序特征,给予了极度的重视和认真的思考。在群体行为的约束方面,阿伟相信社会制度的力量。社会制度之于人类群体,相当于技术之于个人,社会制度就是群体的技术。技术不断累积,能够促进人类突破个体的限制;社会制度不断趋向完善,必然会约束群体的无序。

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作品,必然要指向终极关怀:人类将走向哪里?社会将经历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最经典的畅想是马克思的学说,他把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历程做了分析,提出了共产主义的构想,这仍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摸索和奋斗。阿伟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他认为关于社会前进的轨迹可能是这样的七个阶段:依存期,强权期,调和期,自律期,颓废期,价值期,牧场期。他相信通过个人的努力和技术的进步,在制度对群体的自发制约机制下,最终可以到达人类的“牧场期”。但牧场期也并不是全然祥和的,杰出的牧者也有“断片”的危险,而普通人却又有被物化的悲哀。这含有精英主义的观念,却掺入了更多的复杂心态。不难理解这是作者的心理经验,不难看出这带有作者的个体经历,不难体会这标志着作者的思想高度。

阿伟的成功带给他足够的自信,阿伟的不羁带给他难言的寂寞。历史上的革命家多是乐观主义者,历史上的思想家多是悲观主义者。阿伟奋斗着,前进着,探索着,思想着……

阿伟看重这本书,在我看来,这本书看似平实的论述中,其实包含了他对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方案

(一)关于人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几千年来人类争论不休的问题,中国历来就有“性本善”与“性本恶”的争论,西方亦有“X”理论与“Y”理论的激辩。这本书中清晰地认为人之初性无善恶之分,有的只是生理机体的客观需求和理性选择。人之善恶只是在人有了丰富的情感后、有了更为亲密的关系之后才有的东西,才有了善恶的判断标准。这个观点可能是人类人性学说的结论性论断。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是自然而然且必然到来的事情。从理论的角度分析,这肯定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法制社会是产生市场交换的必要条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是形成资本主义的必然条件。现代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社会生产对人类体能的依赖逐渐减少,而物质却能够极大地丰富。所以更多的人不需要劳动就可以享受到自己生存必需的物质,那么在法制完善和生产力发达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在作者的观点里,一种社会制度的形成是受当时的社会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在当今时代,社会生产还必须依赖个体的体能才能完成,要想实现社会主义,除了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外,还必须兼顾个体的努力,所以保持个体之间的差别,令其努力,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制度要求。

(三)本书把人类的问题归结为一个人的问题和一群人的问题。这看似简单,却抓住了人类社会问题的核心。个体无序的理性努力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制约关系是社会进步和所有社会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这个论断似乎是解决人类所有社会问题的终极理由。各种各样关于人类发展的论述,我认为都没有这个提法接近问题的实质。从此角度来看待人类的发展与制度的变化,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这就是本书书名的含义。这个提法看似简单,实际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这也许是大道至简的一个范例。

(四)从个体与群体的线索去探索人类的发展历程,会发现许多新的有价值的观点,如肉体的痛苦是源于个体生理的客观存在,而精神的痛苦却是基于群体的存在且彼此交往而产生的。这个论断也是解决人类精神痛苦的良药。当然,像货币是人类神奇思维的产物,这比货币是一般等价物的说法更真实可信。市场永远是有效的,而本书认为在物质极大丰富时,市场便无效了。还有如马克思认为资本的无限积累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灭亡,而本书认为用税法即可解决这一问题。诸如此类的提法在本书中比比皆是,但这些提法却具有颠覆性,本书在看似平实的论述中轻轻地就把以往的所谓经典论断给否定了,所以此书要么是错误至极,要么是一本大书。希望读者认真品味。

我们都是黄淮土地上生长的农家子弟,至今仍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打拼。这方土地,就是我们立足的地、附着的魂、永远的根。

人生多悲欢,成败俱萧然。世界纷繁复杂,探索永不停步。

淮河水蜿蜒流去,浪花淘尽千古人物。大浪淘沙,唯有金子般的思想才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