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损失厌恶对不公平厌恶的强化

损失厌恶对不公平厌恶的强化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操纵下依然发现损失情境下的拒绝率高于获益情境,且不公平提议仍然会遭到拒绝,再次表明损失情境对不公平厌恶的强化。其一,将损失厌恶转嫁到对方身上,并对对方的不公平行为实施惩罚。
损失厌恶对不公平厌恶的强化_公平博弈

损失情境下的决策模式是否与获益情境不同?我们的实验采用改编的最后通牒博弈范式,考察了这个问题。

与经典的最后通牒博弈不同的是,改编的最后通牒博弈中,提议者A和反应者B共同完成一个单轮、多人重复的分配游戏。一些回合里,博弈双方被共同赋予一笔钱(¥10);另一些回合里,博弈双方需共同赔付一笔钱(¥10)。在博弈中都是由提议者A来提出分配方案,如A得¥6、B得¥4或A赔¥1、B赔¥9,然后由反应者B来决定是接受还是拒绝该方案。如果B接受该方案,则提议者和反应者按所提方案获得或赔付相应的金额;如果B拒绝该方案,则提议者和反应者各赢取¥0或各赔付¥10。因为重点关注人们的不公平厌恶倾向,所以实验中的被试均为反应者。为系统地考察公平水平对决策行为的影响,博弈中的分配方案均为事先设定,以伪随机的方式呈现给被试。

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预测,在一起赢¥10的情境下,被试将接受所有大于¥0的分配提议,因为聊胜于无;在一起赔¥10的情境下,被试将接受所有大于¥-10的分配提议,因为拒绝将赔得更多。但根据以往的实验结果,预期被试将接受公平提议,拒绝不公平的分配方案。在损失情境下,有两种可能的模式:①由于损失厌恶的存在,人们对损失的规避更甚于对等量收益的趋近,人们不愿意承受更多的损失,所以在损失情境下,人们对不公平提议的拒绝率将低于获益情境;②由于损失厌恶的存在,人们对损失的规避更甚于对等量收益的趋近,人们对损失更敏感,因而也对损失下的不公平分配更敏感,所以在损失情境下,人们对不公平提议的拒绝率将高于获益情境。实验一将检验哪一种模式符合人们的现实决策。

为减少个体差异对结果的影响,实验首先以损益情境作为被试内因素(子实验一)来考察损益情境下被试对提议方案的拒绝率。为控制一种实验条件对另一种实验条件的影响,如损益情境可能互为参照,又进行了以损益情境作为被试间因素(子实验二)的实验。在这两种情境下,被试选择拒绝或接受的后果是通过指导语强调的,在博弈进行过程中,这种后果只有在选择拒绝或接受后才呈现出来,即被试需从工作记忆中提取博弈规则,选择拒绝或接受带来的后果因而处于内隐状态。这种内隐规则提取可能会影响被试对不公平厌恶与损失厌恶的权衡(参见3.2.2呈现方式一节)。我们加入了第三种情境:改变选项的呈现方式,让被试在决策时可以明确地看到拒绝或接受所带来的后果(子实验三)。这种将选项外显化的呈现方式,让被试不需要从工作记忆中提取博弈规则,减少了被试的加工负荷,留出更多的资源用于权衡不公平厌恶与损失厌恶。通过三个子实验,来考察损益情境对反应者的决策行为的影响。

共有165名在校非心理系、非经济系本科生或研究生被试自愿参与该实验。所有被试报告之前未做过类似实验。三个子实验使用了基本相同的程序和刺激呈现。以子实验三为例,每一轮游戏开始屏幕上呈现彩色或黑白色¥10人民币图片,表示这一轮游戏一起收益或赔付¥10(彩色或黑白色对应获益或损失在被试间平衡)。800ms间隔后呈现对方的分配提议,然后呈现接受和拒绝分配方案的结果(接受和拒绝分配方案对应屏幕左右方的位置是随机的),被试在4s内按键反应是拒绝还是接受提议(这一屏在子实验一和二中不呈现,被试在看到对方的提议后即做出按键反应)。空屏800ms后出现该轮游戏的结果,若被试选择接受,则结果与分配提议一样,若被试选择拒绝,则在赢¥10条件下双方都得¥0,在赔¥10条件下双方都¥-10。1000m s后下一轮游戏开始。一轮游戏流程参见图3-9。

实验开始前告知被试分配提议是由不同的对家提出的,但是由于无法在统一的时间和地点内同时进行博弈,所以事先收集了他们的数据。由于每一轮是跟不同的对家进行博弈,所以被试每一轮的选择不影响接下来的分配提议,也不影响下一轮是一起赢钱还是赔钱。但是被试的选择决定了他自己最后的收入,也决定了对家同学最后的收益。

图3-9 实验单轮游戏流程图

三个子实验的结果一致地显示不公平厌恶受损益情境的调节。第一,损失情境下不公平厌恶更明显,表现为损失情境下反应者的拒绝率更高。第二,被试间实验结果与被试内实验结果一致,损失情境下的拒绝率高于获益情境,这意味着,损失情境下更高的拒绝率并非由损失情境与获益情境相互比较所致,表明损失厌恶对不公平厌恶的强化效应的稳定性。第三,通过将决策选项呈现外显化的方式,使被试在决策时明确知道候选项所带来的后果。这种操纵下依然发现损失情境下的拒绝率高于获益情境,且不公平提议仍然会遭到拒绝,再次表明损失情境对不公平厌恶的强化。

损失情境下的拒绝率高于获益情境,乍一看来,这一结果似乎与前景理论的预测不一致。前景理论认为,人们对损失更加敏感(Tversky&Kahneman,1981)。比起获得一定的收益,人们对等量损失的规避动力更强。例如,赔¥10所带来的痛苦的程度更甚于赢¥10所带来的愉悦的程度。因而人们应该更关注自身的利益,尤其当对方的收入并不影响自己最后的收益时。在这种情况下,损失情境下人们的拒绝率应该比获益情境下更低,因为损失情境下选择拒绝将使自己和对方都遭受到更多的损失,而获益情境下选择拒绝只是使自己和对方都没有收益。结果与预测的不一致可能是因为被试将损失厌恶转嫁到了对方身上。Rabin曾提出公平均衡(fairness equilibrium)的概念,认为人们倾向于帮助那些曾帮过自己,并伤害那些曾伤过自己的人(Rabin,1993)。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利益,也关注与同伴相比的相对利益。与公平的提议相比,对方提出不公平提议可以认为是对自己的一种伤害,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损失,而应该予以反击。在损失情境下,由于损失厌恶的存在,这种不公平提议所带来的伤害被进一步强化,因而引发了更深的厌恶。

损失情境下的拒绝率更高,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其一,将损失厌恶转嫁到对方身上,并对对方的不公平行为实施惩罚。以最不公平的提议为例,拒绝-9/-1提议使对方的损失由¥1上升到¥10,拒绝1/9提议使对方的收益由¥9降低到¥0。根据前景理论价值曲线的特性(损失表现为凸,收益表现为凹),预测前者引起的痛苦将甚于后者。作为惩罚的拒绝选择虽然让自己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对方的代价更大。其二,维持社会公平。尽管拒绝不公平提议降低了自己的收益,并增加了自己的损失,但选择拒绝后达到了双方的相对公平,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Huck,1999)。在赔偿损失时,人们更希望维护社会公平性。其三,损失情境诱发的负性情绪使拒绝率提高。已有研究表明不公平提议诱发了负责负性情绪加工的前脑岛区域,并且这个区域的激活量与接下来的决策行为相关,激活越强,被试越倾向于拒绝提议,表明了负性情绪在决策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Alan G.Sanfey,Rilling,Aronson,Nystrom,&Cohen,2003)。损失情境本身可能诱发负性情绪,而损失情境下的不公平提议就像是雪上加霜,加重了负性情绪,而导致了更高的拒绝率。

该实验的结果首次表明了损失厌恶对不公平厌恶的强化。一方面,获益情境下,接近公平是可以接受的,而损失情境下,差一点就差很多。另一方面,获益情境下,将公平度提高一点点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而损失情境下,这种变化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这些结果对于现实生活有重要的启示。鉴于近年来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所带来的沉重的经济压力,制度制定者、决策者应该注意,在分摊损失时要更加注重分配的公平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