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丧俗知往昔

传统丧俗知往昔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仪礼》和《礼记》为后代的丧葬礼制奠定了基础。自秦汉以来,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丧葬礼仪的葬前丧礼、五服制度、居丧守孝、祭祀亡灵等基本程序,都是根据《仪礼》和《礼记》制定的,使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深深打上了儒家的烙印。同时,由于经济水平提高以及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传统丧葬习俗中增加了很多与经济有关的活动。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传统丧葬习俗中的迷信活动日渐消失,日渐演变为礼俗性的丧葬仪式活动项目。
传统丧俗知往昔_白事金典

【核心提示】本章是想通过下面的论述,让读者了解石家庄这座城市诞生以来,丧葬习俗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沿袭和演变的。

石家庄的丧葬习俗是根据儒家孝道观念和伦理行为衍生出的一套完备的行为准则。《论语·为政》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中国古代汉族奉行儒家仪礼,提倡孝道。儒家经典《仪礼》中的《丧服》《土葬礼》《既餐礼》等都是专门记述丧葬礼仪的。《仪礼》和《礼记》为后代的丧葬礼制奠定了基础。自秦汉以来,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丧葬礼仪的葬前丧礼、五服制度、居丧守孝、祭祀亡灵等基本程序,都是根据《仪礼》和《礼记》制定的,使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深深打上了儒家的烙印。在丧葬与礼制关系上,民间最重礼制,告丧、奔丧、 哭丧、发丧的形式隆重,甚至在墓葬的规格、大小,棺椁的颜色、随葬品种类、数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现代丧葬习俗仍旧表现出两个方面,即良风与陋俗并存。首先,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丧葬习俗也在不断变化。纵观石门白事礼俗过程可以看出,现在的丧葬仪式虽然与古代和清末民初汉族丧葬礼制大体相同,但较之过去,已经脱离了严格的等级限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也更为灵活,尤其是葬后及祭祀方面,已经大大简化了,不像旧时要举行虞祭、卒哭、小祥、大祥等众多的祭祀仪式,而是演变为今天的“七七”祭及百日祭、周年祭、清明祭、七月十五祭、十月一祭等。更为简化和自由,并朝着薄葬方向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厚葬左右着中国丧葬民俗的走向,而且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即使古代有部分开明之士提倡过薄葬,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仍旧是厚葬之风占主流。现在丧葬比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一是丧葬过程有所简化,二是丧葬方式日益科学。当代市民响应政府的号召,采用火葬的形式,减少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死者亲属臂戴黑纱,吊唁者胸戴白花,通过向遗体告别的仪式(开追悼会)、火化遗体、安置骨灰盒等简化程序代替繁冗的旧式葬礼,既达到了丧葬的目的,又合乎“勿以死伤生”的情理。

丧葬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逐渐抛弃陈旧的习俗,不断吸收新的内容。虽然有些新内容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但仍有一些旧的陋俗沿用下来,并有新的陋俗产生。一大陋俗就是许多人存在着攀比心理,将亲人的葬礼办成了自己花钱摆阔气的场合。为去世的亲人举办庄严隆重的葬礼以表达家人们的哀思和孝心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有些人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出手阔绰,极为铺张浪费,有的甚至超出了自己财力的承受范围,盲目攀比,不仅造成了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更是助长了攀比的不良之风。还有一些行为,诸如在亡者灵柩前饮酒玩乐、说说笑笑、推牌九、打麻将等都是不应该的。

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即:圣人的快乐可以改变人们的善心,会感动人们深处的心灵,我们要移风易俗,进而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面貌,最终实现影响整个民族良好风尚和社会风气的社会功能。

丧俗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的传统总是随着环境和时代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以此来满足不同时期的民众心理,取得民众的认同。石家庄的丧葬习俗由传统向现代嬗变取决于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等诸多因素,反映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经济条件以及科学知识等方面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变化。

从石家庄丧葬习俗的嬗变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社会的开放,很多传统的习惯与规矩日渐被遗弃,人们已不再完全遵循传统习俗,尤其是青年人。同时,由于经济水平提高以及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传统丧葬习俗中增加了很多与经济有关的活动。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传统丧葬习俗中的迷信活动日渐消失,日渐演变为礼俗性的丧葬仪式活动项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