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结党派”

“不结党派”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组织中,可以有团队,但绝对不能有“团伙”。优秀的组织决不允许在自己内部有宗派主义行为存在。这种行为是腐蚀剂,会腐蚀组织机体,破坏组织团结,分裂组织团队。小人之所以“常戚戚”,在于他们有私心,所以就蝇营狗苟、结党营私,成为组织中的小团体。在解放军中,各级领导在教育官兵时要具有大局意识。在组织中,我们不愿陷入小圈子、“小团伙”的泥沼,但并不代表你没有被划入别人的小圈子、“小团伙”。
“不结党派”_解放军精神

在组织中,可以有团队,但绝对不能有“团伙”。

优秀的组织决不允许在自己内部有宗派主义行为存在。

一般而言,在正式组织中,都会存在一些寄生的非正式组织。这个组织从正式组织机体中汲取营养,常常又损害正式组织的机体健康,这是很多组织面临的共同问题。

从历史上看,帮派是中国社会中一种重要的非正式组织形态。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人思想上自私狭隘,妄自尊大,自以为是,争名誉、争地位、争出风头,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二位;在组织内闹独立性,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体利益;在人际关系上,喜欢拉拢一些人,排挤一些人;在处理本团体与外团体的关系上,搞本位主义。

“拉帮结派”,搞“小圈子”,其弊端在于只讲小团结,不讲大团结;只讲帮内利益,不顾帮外利益;只信任帮内人,不信任帮外人。这种文化具有明显的自私自利和排他特征,其实质是分裂和谋私,违反组织利益,破坏组织纪律。所以,帮派是组织的毒瘤,世界上任何优秀的组织都与这种行为做坚决的斗争。

在现实生活工作中,拉帮结派的人在组织中会为了小团体、小圈子的利益而丧失组织原则。这种行为是腐蚀剂,会腐蚀组织机体,破坏组织团结,分裂组织团队。这种人最终也会落得众叛亲离、身败名裂的下场。

在企业中,作为一名管理者,首先应该按企业的规则和程序处理工作中的是是非非,尽量做到对事不对人。其次,是自己不参与、不搅和,更不能推波助澜。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有句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小人之所以“常戚戚”,在于他们有私心,所以就蝇营狗苟、结党营私,成为组织中的小团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优秀企业在成长的道路上,也不断地在与宗派主义行为做斗争。联想教父柳传志为打造一个没有宗派、具有竞争力的组织,做了不懈的努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柳传志早年曾讲过:“联想的很多老员工都是中科院计算所的,而我们的子女多数又都是学计算机的。联想明确规定,不管你有多大的能耐,不允许自己的子女进公司。为什么?为的就是怕一家人在公司里边再联合,这个问题麻烦大了就管不了了。在联想里,只有我们暂时不管的事情,绝对没有我们想管管不了的事情。为什么?因为没有宗派。”

大局意识就是,班长要站在排长的位置上考虑问题,排长要站在连长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连长要站在营长的位置上考虑问题。

既然组织中不允许出现宗派,不允许出现“小团伙”,作为组织中的人,作为组织的骨干,该如何避免陷入宗派、小圈子的泥沼呢?

第一,要有大局观。

一个心中没有大局的人,会自然不自然地陷入小圈子中。在解放军中,各级领导在教育官兵时要具有大局意识。什么是大局意识呢?部队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大局意识就是,班长要站在排长的位置上考虑问题,排长要站在连长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连长要站在营长的位置上考虑问题。”

第二,摆正工作关系。

一些骨干在工作中喜欢自己当大哥,而把同事、下属当小弟。这些骨干愿意用“大哥”的方式来领导下属。换句话说,是做大哥而不是做领导,用“家法”取代“组织法”,无形中把组织中的人划分为“我的人”、“他的人”,形成了小团体、小圈子。

第三,保持适当的人际距离。

人际关系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事情。如何恰当处理自己在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是我们职场能否成功的关键。许多才华横溢的人,不是败在工作能力或是工作业绩上,而是败在了不能正确处理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上。在组织中,我们不愿陷入小圈子、“小团伙”的泥沼,但并不代表你没有被划入别人的小圈子、“小团伙”。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工作的人际交往中保持一定距离。大工业化时期的职业化组织,不是以血缘而是以契约为纽带建立的。家族企业的创业基础是家族,但其成长纽带也是契约。所以,在现代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简单:上级、下级、协作。除此之外的任何关系,都是非正式的。职场中需要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

许多才华横溢的人,不是败在工作能力或是工作业绩上,而是败在了不能正确处理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上。在组织中,我们不愿陷入小圈子、小团伙的泥沼,但并不代表你没有被划入别人的小圈子、小团伙。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工作的人际交往中保持一定距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