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卢作孚乡村现代化思想

卢作孚乡村现代化思想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2]可见,卢作孚把乡村建设的目标定位于乡村现代化,通过乡村现代化推动国家现代化,这一乡村建设的理念在当时是独树一帜、富有远见的。
卢作孚乡村现代化思想_民国时期“三农”思想研究

第四节 卢作孚乡村现代化思想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动者主要是知识分子,他们更多地主张从其所熟悉的文化教育领域着手改造乡村。卢作孚[69]是唯一的一个以企业家的身份投身乡村建设的人士,他的这种职业角色使他的乡村建设的思想与实践别具一格,立足于经济的角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乡村建设。卢作孚还是民国时期唯一在中国西部地区开展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人物。

一、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卢作孚一生是以实业家著名,而非以乡村建设者显身。但卢作孚非常热心于乡村建设,发表了许多关于乡村建设方面的演说和论文,提出了颇具特色的乡村建设思想。

作为企业家的卢作孚高度重视乡村问题,他从政治、教育、经济三个方面论述乡村问题的重要性,“乡村地位仍是十分重要”。“第一是政治的关系。政治上最后的问题是全国的问题,他的基础却在乡村。无数乡村乃仅仅绕一城市,乡村人口的总和亦不知若干倍于城市,乡村地位之重要,就此已可证明”。“第二是教育的关系。人每每说‘中国人受教育的太少’。要知道这些太少的数目,绝不是在城市,是在乡村……就数量说,乡村教育的经营远在城市以下,乡村教育的需要却远在城市以上。就结果说,乡村中间的少壮年人是常常向城市迁移的,至少也常常在城市里求生活的。乡村是不断的供给城市人口的地方,如因教育缺乏,供给的都是无知识的人口,那不惟于城市文明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不小。乡村教育如果不发达,不但是乡村问题,而且变为城市问题了”。“第三是经济的关系。乡村的经济事业愈不发达,乡村的人民便愈往城市跑,乡村的农作和工作,便乏人担负了。城市的商品,虽大多数是经过工业制造来的,虽大多数的工业都在城市里,原料却来自乡村。或须开发,或须培植,或须就乡村里制造完成,这些事业里做工的人都跑到城市去了,就会减少开发培植制造之量,就会引起城市原料的恐慌。再则城市工业进步甚快,交通事业发展亦快,原料需要增加之量因而愈大,乡村经济事业如没有同样的速度进展,即不衰退,亦必引起城市原料的恐慌”。[70]

卢作孚指出,如果人们继续不断地重视城市而不重视乡村,努力于城市的经营而不努力于乡村的经营,必然会“促成人口集中于城市”,“不但乡村人口逐渐减少,会成了乡村问题,城市人口无底止的逐渐加多,更会成了城市问题。人口集中于城市,在现今的欧洲、美洲已经成了问题,在未来的中国,亦自必成为问题的”。[71]

二、乡村现代化思想的内容

卢作孚1934年10月1日在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教育界》上发表的《四川嘉陵江三峡的乡村运动》一文,阐述了他的乡村建设思想。卢作孚对于当时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黄炎培、高阳等所开展的以教育为中心的乡村运动和华洋义赈会以救济为中心的乡村建设不以为然,认为乡村建设的目的“不只是乡村的教育方面,如何去改善或推进这乡里的教育事业;也不只是在救济方面,如何去救济这乡村里的穷困或灾变”,“我们的要求是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72]可见,卢作孚把乡村建设的目标定位于乡村现代化,通过乡村现代化推动国家现代化,这一乡村建设的理念在当时是独树一帜、富有远见的。

卢作孚所理解的“现代”包括物质建设、社会组织和人的训练三个方面:“现代是由现代的物质建设和社会组织形成的,而现代的物质建设和社会组织又都是由人们协力经营起来的,人都是训练起来的。”[73]

物质建设主要是经济建设,它是乡村现代化的中心。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呢?卢作孚的回答是,“第一,任何建设,政治的或文化的,皆应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第二,必须增进人民的富力,乃能增进人民对于国家完纳赋税的负担力”;“第三,经济活动为国家最大多数人所必须参加的活动,一个国家只需要最少数的人作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管理的效率愈高,运输和通讯的设备愈进步,愈可减少政治活动的人数,有了广播、幻灯、电影的便利,愈可减少文化活动的人数。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数将愈加多。政治应为最大多数人谋最大幸福,对于最大多数人从事的经济活动,应首先予以帮助,故应先致全力于经济建设的运动”。[74]

卢作孚主张因地制宜,在嘉陵江三峡地区吸引新的经济事业。“这里有煤矿,产煤都在山间,运输不便,促成煤业有关的人们组织北川铁路公司,建筑一条轻便铁路在江北、西山的山间。不久又有宝元煤矿公司筑堤以成运河在璧山县属东山之下,而且采用机器采煤了。我们又进一步联络北川铁路沿线的五个煤厂组织一个天府煤矿公司,准备改用机器采煤。促成友人组织洪济造水厂利用水利,组织嘉陵江煤球厂利用煤粉。欢迎义瑞桐油公司购地大种桐林,重庆友人集资培植果园。除开我们直接经营的三峡染织厂,集资经营的北碚农村银行外,凡这许多事业需要帮助的时候都尽量予以帮助。”卢作孚认为嘉陵江三峡地区的以上经济现代化建设是“几个现代的模型”,目的是将其“装置在乡村人们的理想里”,以便“乡村的人们对这许多事业有一种认识,认识生产是应这样变成现代的”。[75]

卢作孚在乡村建设方面的远见卓识还体现在他特别关注乡村的公共品的供给,他主张在乡村地区大力“筹备关于经济的公共事业”。“第一是气象台。乡村农人最感痛苦的是天灾,或苦久晴,或苦久雨,或苦风雹,不但是(使)他们无法宰制,亦并无法预料。气象台便是测量气象变化的机关,它可以把最近的将来气象如何变化告诉农人,农人便可对农作设法预备,对灾害设法预防。第二是农事试验场。可以将各种不同的种子,不同的播种期,不同的土壤,不同的肥料,不同的距离,通通试验出来,比较成绩的好坏,告诉农人,并且指导他们怎样改良种子,改良土壤,改良肥料,改良一切种植的方法,改良农具,期于节省生产费,提高并加多生产品。第三是设立苗圃。培植各种关于园艺和森林的苗木,指导农人讲求园艺,培植森林。第四是开辟公用的堰塘或凿公用的井。蓄水以灌农田,或购公用的吸水机。第五是设立农村银行。在农人青苗不接的时候,贷与款子,并办理存储及汇兑。第六是提倡合作社——提倡消费合作社。供给农人廉价的消费品,并分与最后所获的红利;提倡生产合作社,以公共的保证,帮助需要借款的农人,取得随时可以借款的权利。此外还须指导农人改良副业——改良养蚕的方法,置设公共缫丝厂,公共干茧室”。[76]

卢作孚对于农村的交通建设也相当重视。他认为“交通事业,是现代人们生活上最需要的事业。货物,全世界的要相互交换。人们,全世界的要相互往还,一个人常与距离到万里的人们有关系,常常要知他们的消息,常常要和他们通问讯。这断断不是人力或以畜力的交通事业办得到的”。“世界的交通建设,差不多都以城市为中心,铁路、马路、航路、航空,都是某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络……交通事业,总须由城市而逐渐及于农村,于城市与城市的联络以外,亦须逐渐谋乡村的联络,尤其要谋乡村输出输入的便利,以辅助改良乡村人民的经济生活”。卢作孚认为乡村交通建设要从四个方面重点推进:一是“建筑道路”;二是“经营河流”;三是“开办邮政”;四是“安装电话”。[77]

卢作孚在嘉陵江三峡地区的乡村建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地区的乡村现代化,而是为了中国国家的乡村现代化:“在这一乡村里为中华民国作小小的试验,供中华民国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的参考”。[78]

1933年11月卢作孚在《中国的建设与人的训练》一文中对他在嘉陵江三峡地区所展开的乡村建设的前景作了如下展望:“我们的理想是建设成功一个美满的三峡,是从经济上、从文化上、从风景上、从治安上建设成功一个美满的三峡,我们便要从各方面包围着这整个的三峡活动。”[79]

通过10余年的努力,卢作孚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卢作孚在以北碚为中心的峡江地区“创建了北川铁路公司,修筑了新中国成立前四川唯一的一条轻便运煤铁路,创办了四川最大的煤矿——天府煤矿,四川第一个机器织布厂——三峡织布厂,四川第一所科学研究院——中国西部科学院和学校、公园、医院、报馆、银行等企事业。几年时间即将一个贫穷落后、社会治安非常混乱的‘土匪窝’建设成一个初具规模的社会秩序安定的北碚文化风景区”。[80]卢作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乡村建设的模式在当时就引起了社会各界、包括在东部地区以教育为中心开展乡村建设的人士的关注和好评,如1939年晏阳初参观北碚后的一次演讲中说:“重庆的北碚有卢作孚先生所热心经营的乡村建设区……我看那里的工矿经济建设事业,都很有成绩,将来希望本会(指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能和那边合作,使他们的经济建设,与我们的教育政治工作,有一个联系。”[81]这里,晏阳初既注意到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与卢作孚开展的乡村建设的着力点不同,也承认卢作孚开展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乡村建设“很有成绩”。

三、卢作孚乡村现代化思想述评

卢作孚是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提出乡村现代化思想的第一人,他因成功创建民生公司、发展交通业而被毛泽东称赞为中国实业界四个“不能忘记”的人之一。在乡村建设的实验中,他是我国第一个系统阐述并实践乡村“现代化”、“都市化”思想的人。

首先,卢作孚明确提出乡村建设的宗旨是谋民生、保民享。他通过对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分析,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情节下衍生的“两重集团生活”是阻碍中国社会前进的最大障碍。所谓的“两重集团生活”是指家庭生活和由家庭生活扩大而成的亲戚邻里朋友关系。农民就生活在这两重关系中,从而缺乏更为广泛的道德和责任,因此,需要谋民生、保民享的乡村建设计划,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地增进人民的幸福。这是卢作孚不同于同时代乡村建设者的显著特点之一。

其次,卢作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这是不同于梁漱溟、晏阳初等人的地方。卢作孚不仅从理论上全面阐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要性,在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加以推进。他不仅在北碚建立了铁路公司、煤矿、织布厂和水电厂等实业,而且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创建了各种文化事业和社会公共事业。这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乡建运动,是符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历史规律的。

最后,卢作孚的乡村现代化建设是富有成效的。在卢作孚的领导下,四川北碚不仅在经济事业方面建成各类厂矿及铁路,在文教事业方面建成各类学校、图书馆及博物馆,而且在社会公共事业方面也建成了一些公园、医院及道路。可以说,卢作孚基本实现了其乡村现代化的建设构想,这又是他优于其他乡村建设者的地方之一。

卢作孚不仅是乡村建设的理论家,而且是乡村建设的实践家。与当时在中国东部地区从事乡村建设的一般知识分子在财政上完全依赖政府不同,作为成功的大企业家,卢作孚在嘉陵江三峡地区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具有民生公司坚实的财政支持的有利条件,因此能够在当时的条件下就能超前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当时中国处于工业化初期及战乱频仍的时代条件下,卢作孚的乡村建设实践尽管堪称完美,但并不可复制,不过其作为乡村建设的一份珍贵的思想遗产仍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