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解决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解决的重要性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上,要避免两种错误倾向。这不利于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对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建设社会主义是不利的。另一方面也不能沉迷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基本适应、非对抗性的论断,忽视对其在当代具体表现的研究和重视。总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当代具有许多新的具体表现。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解决的重要性_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作用与当代表现

1.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认识的误区

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当代的具体表现有益于深化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当前的基本矛盾,推进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在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上,要避免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局限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抽象判断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则性基本特征的概括。这不利于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对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建设社会主义是不利的。另一种误区则是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时期,特别是当代的具体表现,但就具体表现而谈具体表现,不是将具体表现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结合起来,从更广的视野和更深的层次去研究,这使得研究没有明确的方向。所以,坚持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本质和基本特征,正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当代表现,在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过程中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2.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要与时俱进

在体制不完善与生产力继续发展的矛盾问题上,首先要认识到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各项政策与体制同改革开放前相比,更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与解放;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并趋于完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逐步实施,各项适应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逐步建立,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改革密不可分。改革并未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如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并没有改变。所以,当代中国的发展也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基本适应但又存在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改革和完善来解决的基本特征。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当代的具体表现,如所有制结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国际经济秩序和国内体制等多方面体制与经济发展还有很多矛盾的问题,一方面不能因为还存在这些问题和弊端,就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甚至放弃社会主义,这是不对的。另一方面也不能沉迷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基本适应、非对抗性的论断,忽视对其在当代具体表现的研究和重视。所以,要认真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当代的具体表现,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提高管理体制,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适应生产力发展国际化趋势,从而在新的层次上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在收入差距拉大与生产力稳步发展的矛盾问题上,首先要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差距的拉开,对破除平均主义弊端,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与目前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基本适应的。而且在以后的发展中,收入水平仍将保持一定的差距,不可能绝对的平等。这一点必须清楚。同时又必须看到当前的收入差距拉开有所拉大的事实,如若不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极有可能走向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稳定和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这种发展趋势既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不符,也与继续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不符。所以,要继续深化分配体制的改革,理顺分配关系,不能采取平均主义那样的办法,杀富济贫;当然也不允许出现两极分化。在这样的分配政策空间内,要依法保护人们的合法收入,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鼓励创造,鼓励用自己的劳动和要素为生产力的发展作贡献;对于非法收入,如贪污腐败、偷税漏税、走私贩私等违法收入,要严惩不贷;对于不合理收入,如行业垄断、自然资源垄断等现象,要进一步规范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使税收、个人所得税等真正起到调节收入的作用。确确实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三农”的投入,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使分配趋于合理化。

在社会阶层新变化与生产力持续发展的矛盾问题上,首先要认识到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及其关系发生的新变化,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加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新的社会阶层结构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和经济进步的要求。但同时,由于社会阶层变化的急剧,社会各方面体制还不健全,在协调、规范社会阶层关系方面还有很多的不完善。所以,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还要妥善处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形成社会各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社会阶层关系和谐状态下,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解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问题上,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发展,政府与人民群众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与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是加快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观念,建立现代服务型政府。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提出“社会事业”的概念,并将“社会事业建设”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这对于政府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和公共产品提供能力,将起到重要作用。

总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当代具有许多新的具体表现。这些新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改革逐步加以解决,并在新的层次上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生产力的发展没有止境,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需要不断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并在准确认识和正确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中推动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注释】

[1]《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14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2—18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深刻阐述了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进行了高度凝练的概括;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自由竞争阶段的表现形式。这两篇文献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0、327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0、327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65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