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逝的大庸古国

消逝的大庸古国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消逝的大庸古国1994年4月,大庸市成功更名为张家界市。古庸国则横跨长江至汉水,辖有今陕西、湖北、重庆及湖南许多地区。取名为庸郡,可能与该地曾为庸国管辖有直接关系。古庸国流行岩葬习俗,今三峡、汉水流域、重庆、四川、湖南、江西、福建等地悬棺葬与古庸国岩葬习俗有关。鉴于庸军的强大,楚将师叔建议用佯败之计,以骄庸军。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置郡县。
消逝的大庸古国_乡土湖南

消逝的大庸古国

1994年4月,大庸市成功更名为张家界市。该市人们以自己不再是“大庸人”而奔走相告,因为庸人、庸碌、平庸、庸医等都是贬义,庸人更是泛指没有才干、没有理想、没有智慧的人。然而,在上古时代,有一群“庸人”却不平庸,他们建立了一个以“庸”为名的国家,该国疆域广阔,文化灿烂,与黄河流域的殷商同为中华文化的摇篮。

从诸多文献看,庸人与楚人、巴人、蜀人、秦人同属于帝颛顼苗裔的分支,在夏时或更早就开始在湘西一带活动。商朝时期,庸为群蛮之首,湘西、鄂西“百濮”都归集在庸国的麾下。《尚书·牧誓》载,公元前1046年,武王兴兵讨纣,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八国以兵相从,战于牧野。庸居八方国之首,为周武王灭商纣立下了赫赫战功。庸也因此得到了封地,享有伯爵尊号。据《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仪礼》:“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庸国国君世代为侯伯,其他诸侯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屈原作《离骚》开篇即言“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周时分封制度严格,非伯者不能称诸侯,庸为伯,为当时诸侯之一,为周王室控监南方蛮夷的主力和藩屏。

庸国疆域广阔,超过早期的秦、巴,与楚国相当。周平王时,秦国辖地只有赵城;周早期,巴国囿于今四川东北及重庆东西北部,楚国控制江汉平原至鄂东南及湖南北部一带。古庸国则横跨长江至汉水,辖有今陕西、湖北、重庆及湖南许多地区。庸国有麇(jūn)、儵(shū)、鱼、夔等附属小国。今鄂西、张家界、慈利、巴东、兴山秭归建始等县为古夔国领地,当然也是庸国辖地。《读史方舆纪要》载:“四川首州府,周庸国地……四川大宁、奉节、云阳、万县、开县、梁山(今重庆梁平)皆其地也。”[1]华阳国志·汉中志》:“(汉中)本附庸国,属蜀。”《魏书》载:“皇兴四年置东上洛,永平四年改为上庸郡,辖商、丰阳二县。”上庸郡即陕西商洛东部丹凤、商南、山阳一带。取名为庸郡,可能与该地曾为庸国管辖有直接关系。庸国都城在今湖北竹山县文丰乡皇城村,名曰“方城”。《括地志》载:“方城山,庸之都城。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曰方城。”竹溪县县河镇曾发现3000年前的西周庸国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陶制器皿为轮制,大板瓦为手工制作,纹饰以细绳纹为主,并杂有素面纹、刻画纹、麦穗纹、凹陷纹、乳丁纹等,可见当时庸都陶业之发达。

商周时代,古庸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古庸国盛产五金,庸人善于铸造青铜器皿,故庸人被称为“镛人”。庸人因善于筑城建房,又被称为“墉人”。史载公元前1059年,周请庸人筑都于洛邑。古庸方城遗址的城墙,历经3000余年风雨至今屹立不倒,表明古庸人高超的建筑技艺。文献载:“茶风源于巴山楚水间”,庸人可能是中国最早饮茶的先民。竹山县文化馆藏有一件出土的青铜器,下为一小鼎,上有一铜碗,碗口边有缺口。据专家初步考证,此青铜器即古人煮茶器具。庸人善于铸造青铜武器,掌握了高超的军事艺术,《古代战事考》载:“惟庸人善战,秦楚不敌也。”庸人发明了博弈,《通志·氏族略》载:“尧时,庸人善弈,性狂放狡黠。”古庸国流行岩葬习俗,今三峡、汉水流域、重庆、四川、湖南、江西、福建等地悬棺葬与古庸国岩葬习俗有关。古庸国也是我国古代巫文化发祥地。长江三峡的巫山古称灵山。《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灵山有“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2]均为早期的庸人。《民俗博览》载:“庸人好巫,端公疗疾,其效神验,乃上古遗风也。”古庸国所辖江汉各地至今仍保留许多巫文化,巫术也基本相同。巫文化与中医文化密切相关,今鄂、渝、陕边界地区民间中草药颇具特色,即古庸国巫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庸国也是我国盐文化的发源地。早在夏商时期,庸人在鱼邑开发盐泉,用以煮盐,打开了通往楚、秦等地的盐道,并从食盐贸易中获利颇丰。

春秋晚期,人类由青铜时代跨入黑铁时代,生产力发展,部族之间为生存空间的争斗更加惨烈。庸国界于巴、秦、楚之间,独霸一方,东威慑楚国崛起,西牵制秦国扩张。面对庸军的咄咄逼人之势,新即位的楚庄王韬光养晦,三年不鸣不飞。公元前611年,楚国出现严重灾荒,饿殍遍野。庸君乘机联合“江汉百濮”(湖南芷江、沅陵以北的濮人)集结在选(今湖北枝城一带),准备进攻楚国都郢。楚王大惊,准备迁都。某大臣谏阻:“我能往,蛮亦能往”,建议进攻庸国都城,使其“群蛮无首”,必“将走各邑”。楚庄王依其计,亲率楚军主力,严阵以待。鉴于庸军的强大,楚将师叔建议用佯败之计,以骄庸军。他带兵进攻,开战不久即佯装难以招架,向后败退。如此一连几次,楚军节节败退。庸军七战七捷,不再将楚军放在眼里,斗志松懈,戒备松弛。其时,楚庄王率援兵赶来,师叔说:“我军已七次佯装败退,庸人已十分骄傲,现正是发动总攻的绝好时机。”楚庄王将楚军分成两路,并联合秦、巴两国军队,四路出击,对庸军发起总攻。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庸军毫无防备,被迫仓促应战,抵挡不住。楚、秦、巴三国联军一举攻破庸国都城,庸君自刎,千年庸国辉煌不再。楚庄王“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即出典于此。庸国占有逐鹿中原而问鼎的最佳位置,伐楚未成反成楚之附庸,可谓“庸人自扰”。庸国灭亡,对春秋争霸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梁启超曾评价道:“楚庄即位三年,联秦、巴之师灭庸,春秋一大事也。巴、庸世为楚病,巴服而庸灭,楚无内忧,得以全力争中原。”此后,秦、楚两霸接壤,连年征战,双方在今湖北十堰一带展开拉锯战,反复争夺,许多地方“朝秦暮楚”。[3]

金戈铁马将古庸人的家园撕成碎片。为了生存,庸人开始向外迁徙。一支远走福建瓯越山地,成为越人,因善于铸造青铜兵器,又称“钺人”。一支南迁,在湘西等武陵山区与当地族群和谐共处,繁衍生息,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隐逸也成为此后庸人的一种特质,鬼谷子、张良先后修隐于天门山和青岩山,更多的隐者湮灭于历史的清风里,不为后人所知。这种隐逸文化又促进了中国道教文化的兴盛。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置郡县。武陵地区隶属于黔中郡慈姑县,县治在慈利县塔坪(今蒋家坪乡太平村)。公元1369年,明朝在此设置大庸县;1735年,清朝在此置永定县。1988年,置大庸市。1994年,更名为张家界市。如今,张家界境内居住有19个少数民族,土家族占主体,土家族即古代庸人后裔。庸人隐居的武陵仙境则成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并在1992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张家界市中心解放路有大庸府城,这是在原大庸府衙旧址上兴建的民俗博物馆,展示着世代庸人创造的辉煌文化。在这里,游客可以观赏大庸硬气功、桑植民歌、澧水花灯、澧源傩戏等古庸国的“文化化石”,也可领略吊楼、蓑衣、盐罐、便壶、石臼、磨碾、背篓等古大庸的“实物化石”,还可体验跳丧、祭祖、上梁、结草、号树、拜天、请神、求雨等古庸国的“习俗化石”。

【注释】

[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

[2]刘向,刘歆.山海经·大荒西经第十六.

[3]郑建斌.揭秘消逝古国.北京:现代出版社,2008:35-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