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次发掘,水洞沟还有多少未揭开的秘密

五次发掘,水洞沟还有多少未揭开的秘密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洞沟,对宁夏人来说并不陌生,在全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真正了解水洞沟的人并不多,而水洞沟至今还有很多秘密没有揭开。五次发掘,只揭开冰山一角水洞沟的断崖下面埋藏着多少秘密?自1923年首次发掘以来,水洞沟已经迎接过5次正规的考古发掘了,但迄今为止,也只是揭开了冰山一角。不久前,他二人向记者介绍了水洞沟五次发掘的情况。
五次发掘,水洞沟还有多少未揭开的秘密_满眼风光:全2 册

一群身披兽皮的人,手持简陋的石器和原始的狩猎工具,从遥远的地方跋涉而来,在一个叫水洞沟的地方落下脚跟,开始了艰苦的狩猎、垦荒生活,进而点燃了水洞沟的文明之火。这是不久前水洞沟遗址附近举行的一场文艺表演。

这个表演把记者带入远古时代,让记者仿佛看到了水洞沟人生活的场景。

水洞沟,对宁夏人来说并不陌生,在全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真正了解水洞沟的人并不多,而水洞沟至今还有很多秘密没有揭开。

水洞沟,虽然没有北京周口店的名气大、水洞沟人生活的年代也要比周口店“北京人”的年代要晚得多,但它却是我国发现年代最早、出土文物也最丰富的三大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发现、发掘水洞沟的时间,也早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水洞沟,是我国最早进行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的旧石器时代考古,是从水洞沟开始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中国科技奖最高奖的刘东生,在实地考察了水洞沟之后说,水洞沟考古“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文艺复兴。”

水洞沟,一个神奇的地方

水洞沟遗址位于黄河上游、宁夏灵武市境内,地处鄂尔多斯台地西南边缘,距自治区首府银川尚不到20公里。

水洞沟,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记者已是多次踏访它了,但每次前往似乎都有意新的感受,都有新的发现。水洞沟有一处20米高的断崖,断崖之下便是一条几十公里长的溪流,溪水长年不断,里面长满了芦苇、蒿草,现在能看到的自然景观也仅此而已。

是的,地表上除了保护标志、发掘剖面和为旅游而新建的一些设施之外,几乎看不到什么特别之处,更看不到多少先民留下的遗迹。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只是几处断崖、几株芦苇、几许溪流、几只青蛙,然而,就在这断崖与水流之间,曾先民长期繁衍生息。揭开地表的黄土,就有可能发现几千年前乃至几万年前人类使用过的石器,也有可能发现他们食用过或役使过的动物遗骸。因为早在三四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定居了,其延续的历史,也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从三四万年前到五六千年前,许多历史时期都有人类留下的生活痕迹。

水洞沟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水洞沟跨越了新、旧石器时代两个时期,可以分为5个文化层。最上面的文化层属新石器时代,距今约有5900年左右。最下面的文化层属旧石器时代,距今约4万至1.5万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和北京猿人文化、许家窑文化属同一系统,是细石器文化的源头之一,在史前考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五次发掘,只揭开冰山一角

水洞沟的断崖下面埋藏着多少秘密?

自1923年首次发掘以来,水洞沟已经迎接过5次正规的考古发掘了,但迄今为止,也只是揭开了冰山一角。

宁夏著名考古专家、原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钟侃曾参加水洞沟第三次考古发掘,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惠民研究员参加了第五次考古发掘。不久前,他二人向记者介绍了水洞沟五次发掘的情况。

水洞沟遗址,是法国地质学家德日进和博物学家桑志华在1923年偶然发现并开始首次发掘的。那次发掘,有关人员是以重量来统计出土石器的,总共约有700公斤。1959年,中苏专家联合进行更大大规模的发掘。发掘时间虽然不足一个月,但却发现2000多件石器。1963年,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亲自主持了一次大规模发掘,著名考古专家贾兰坡也到过水洞沟。这次,考古专家在水洞沟发现了两个不同的文化层,不仅发掘出土了8000多件石器,而且发现了动物化石。1980年,宁夏博物馆又进行第四次发掘。这几次发掘,共出土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砍砸器等石器1万件以上,发现野驴、野马、犀牛、转角羊、鬣狗、獐、狍等动物化石十余种,发现孢粉30多种。在这些发现中,有长期使用痕迹的磨制石器、石磨盘和用鸵鸟蛋壳制成的装饰品尤其引人注目。

2003年以来,也就是在距第一次考古发掘80年之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又进行第五次大规模、也是历时最长、收获最大的一次考古发掘。这次发掘集中了国内旧石器考古学、古人类学、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古环境学、年代学等方面的专家,人员来自七八个单位,仅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就有十多位。这次发掘断断续续,一直延续到2010年,发掘的地点,距前几次发掘地点100米之外,专业人员先后在8个地点进行了局部试掘,然后才选点进行正式发掘,发掘的面积有80多平方米。虽然发掘面积不算很大,但收获却不小。

五次考古发掘,提供了十分珍贵、相互印证的信息,为复原当时人类生存的自然状况、区域变迁规律,窥测当时人类文化、技术的发展变化,建立精确的年代学框架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所有这些,只能算揭开水洞沟的冰山一角,因为水洞沟的秘密,实在深不可测。

五个文化层,多重学术价值

第五次次发掘的一个重要收获是,在水洞沟发现了5个文化层:第一层出土了石制品和动物碎骨;第二层发现了火塘、灰烬、烧烤面和先民生活的痕迹,伴有石制品、装饰品和动物化石出土。这个文化层内容相当丰富,因而学术意义最重要。在这里,有好几处的泥土被烧成了红色,说明人类在此生活过很长时间。第三、第四、第五文化层中,也均有石制品出土。五个文化层的发现,弥补了前几次发掘文化层划分不很明确的缺憾。

这次考古发掘,出土的石器有数万件之多,包括石核、石片、石叶、刮削器、尖状器、端刮器等多种。有些制作相当精美,在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十分罕见,其中有些具有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小石片文化的一般特征。而鸟类、鼠类、狼、马、鹿等多种动物骨骼的出土,也弥足珍贵,令人稍感遗憾的是,多数骨骼因为太碎,已让人无法辨认是属于哪种动物了。最令人惊喜的是,有近百枚用鸵鸟蛋皮制作的装饰品重见天日。这些装饰品直径在0.5至0.8厘米之间,状如纽扣,中间有可供穿连的均匀穿孔,周边光滑,是我国年代最早、制作最精美的装饰品。这些鸵鸟蛋皮装饰品,形状相近,具有专业化生产的特征,可能蕴藏多种学术意义,充分反映了当时人类的技术水平和审美情趣。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装饰品都被赤铁矿粉染过,在遗址中也真的发现了赤铁矿粉块,但在水洞沟附近却没有发现赤铁矿。先民们是如何采集、研磨这些颜料的,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考古专家依据最新的考古发掘,将水洞沟文化划分为三个阶段:晚更新世早段,距今3.1万~2.5万年,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层较厚、出土文物多,其文化面貌具有典型的欧洲莫斯特文化和早期奥瑞纳文化特征;晚更新世末段,以细石器为主流,并与锤击石片技术并存,说明当时磨制石器、琢打工具、骨器、间接用火等新兴技术已经产生和普及,人类的行为能力至此已有革命性的提升;早全新世阶段,距今0.87万~0.59万年,这时,石叶技术仍然被保留,但已退居次席了,细石器已经很普及。而出土器物相对较少的状况,可能预示着居民数量的减少。

考古人员还测得了距今4.6万年以前的地层并于地层中发现少量石制品,为寻找水洞沟早期文化提供了线索。

昔日水洞沟,古人类的生活状况

今日的水洞沟,属于半干旱半荒漠区。但在五六千年至三四万年前,水洞沟附近不仅有丰沛的湖水,而且有茂盛的青草、灌木,也有数量较多的野生动物。水洞沟是个盆地,有了这些动植物资源,就等于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的基本条件。钟侃向记者描述了当时人类生活的图景:当时,生产力低下,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很弱,只能依靠自然,因此,哪里条件好他们就到哪里去,环境变了,难以生存了,他们就离开了。过一段时间,条件改善了,就又有人来了,就这样断断续续延续了两三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到了明代,水洞沟附近又开始修筑长城,屯兵驻守。

早期的水洞沟人,是以捕猎、采集为主要生活来源。由于资源有限,水洞沟人群的规模不可能很大。据钟侃所说,多的时候可能有几十人,但不会超过百人,少的时候可能只有十几个人。就是到了后期,水洞沟人也不会很多,水洞沟遗址的灰烬不很厚,也不够密集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几个文化层的发现,就反映了当地气候条件的多次变化。

在第五次发掘中,考古专家首次论证并确认了水洞沟人间接用火、掌握“石烹法”的证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先民对资源环境的高度认知、利用能力和因地制宜、机动灵活的生存方略,已从迁徙游动的狩猎、采集经济逐步转向定居生活的农业经济。水洞沟人烧石烹煮食物、进而改善水质的创举,在文明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水洞沟人用火模式的转变,在整个旧石器时代人类用火的研究都有重要启示。

除了石器之外,水洞沟还发现了制作精良的骨器,其中的骨针、骨梭、骨纺轮,已达到相当先进的水平,应该是水洞沟晚期的产物。而动物骨骼,除了前面提到的鹿、马之外,在前几次发掘中还发掘出鬣狗、羚羊等。而一对相当完整、合起来长达一米四五的巨大牛角化石,更是令人刮目相看。专业人员据此推断,这头成年牛应属原始北方黄牛,在活着的时候体重应在1吨以上。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水洞沟经历了这么多次发掘,先后发掘出各类动物骨骼,但却很少发掘出人骨。钟侃告诉记者,他们只在很多年前发现一块距今2万年左右的人类顶骨,且已相当残破了。虽然如此,考古专家依据现有材料还是可以推断当时人类生活的生活状况。钟侃告诉记者,由于当时生存条件差、生活艰苦,人们的寿命都不长,在14岁以下的约占30%~40%,能活到50以上的,可能连10%都不到。

钟侃向记者透露,他们曾在水洞沟遗址的上部发现过新石器时期的十几片陶片,虽然过于残碎很难辨清器形,但可以看清的是,它们是夹砂陶,很可能是一种炊具。

20世纪80年代,只发现了一枚用鸵鸟蛋皮制作的装饰品。而最近这次发掘却在几个地点均有发现,其中一个探方中就发现了近90件环状装饰品。这些出土于距今3万年左右地层、形状基本一致、尺寸大小相当、制作方法规范、具有批量生产特征的装饰品,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他们据此认为水洞沟是东方古人类美学思想的启蒙之地。当然,如此规模的装饰品,足以说明,水洞沟人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他们不再停留在吃饱喝足这些简单的生活需要,已经有了更高的精神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