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三小店”与水洞沟遗址

“张三小店”与水洞沟遗址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今,水洞沟文化遗址已名扬海内外。张三及其“张三小店”近日,记者采访了当年挖掘水洞沟时的目击者、见证人,现年86岁的张三妻弟赵龙。人们称“张三小店”是以后的事了,该店原为其父开的车马小店,地处银川到陕北途中的石坝村公路北侧河滩上,小店距水洞沟遗址约500米,当时颇具规模,有上房、配房和客房,马棚十几间,分东西二店,店门面北。这段时间也是“张三小店”生意最好的时期。水洞沟是集石器晚期遗址、古
张三小店”与水洞沟遗址_发现宁夏

之一:“张三小店”与水洞沟遗址

作者:姬恒飞 刘宏安

img1

举世闻名的水洞沟文化遗址

在灵武市横山堡以西4公里的明长城南面,有一条远古时代自然形成的河沟——水洞沟,沟里渗出一股清澈见底的泉水,它不像一般水流自西向东,却是自东返西涓涓而流。在与长城并行的水洞沟北面的一处断崖,就是举世闻名的宁夏古人类文化发祥地——水洞沟遗址。如今,水洞沟文化遗址已名扬海内外。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和水洞沟遗址的发现有着很大关联的“张三小店”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2003年,记者采访了目前最直接的见证人——张三的妻弟赵龙(张三只生育一女,已亡故),揭开了80年前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张三及其“张三小店”

近日,记者采访了当年挖掘水洞沟时的目击者、见证人,现年86岁的张三妻弟赵龙。在老人的回忆中,我们走近了张三。

张三,汉族,本名张梓,1890年出生,灵武横城水洞沟人,兄弟四人,因排行老三,故人们叫他张三。张三病逝于1965年,膝下只有一女。20世纪50年代,张三成了村上的“五保户”。人们称“张三小店”是以后的事了,该店原为其父开的车马小店,地处银川到陕北途中的石坝村公路北侧河滩上,小店距水洞沟遗址约500米,当时颇具规模,有上房、配房和客房,马棚十几间,分东西二店,店门面北。其父经营的时候,生意兴隆,一家人的生活也殷实。由于其父年事已高,到20世纪20年代初,始由张三弟兄轮换经营,但因边关封锁,过往行人稀少,生意萧条惨淡,店房被拆去许多。不久,小店由张三一人经营,当时的石坝村也不过四五户人家,所以大家就叫它“张三小店”。小店一直存在到解放后的合作社时期。张三于1965年病逝,后来当地人都搬迁到十几公里外的临河镇石坝村,水洞沟便没了住户,“张三小店”在1972年被彻底拆除。

记者查阅一些关于水洞沟的历史资料时,发现有关“张三小店”的记载甚少,比较详细的是曾师从德日进的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在1982年《我所认识的古生物学大师——德日进》一文中这样写道:“水洞沟是荒漠地带,附近一带至少在方圆五公里以内荒无人烟。但这里却有个小小的店房,叫作‘张三小店’,是为东来西往的旅客设立的。小店至多只能住四五个人,也不卖饭,只是客人自带粮米代为烧饭罢了。德日进和桑志华两位神父在那里发掘的时候,据说是住在东间里,西间是张三夫妇居住,中间一间是厨房。由于当地人很少见到过外国来客,面貌、服装、习惯又和当地人不同,因而惹起很大注意。”直至今日,尽管张三夫妇都已亡故,但人们一提起这两位外国人来,还谈得津津有味。据说这两位西方客人每天只是吃土豆和鸡蛋,想吃顿烙饼都不容易,因为附近很难买到面粉,更不用说咖啡和牛奶了。

img2

资料图片  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裴文中(左二)在水洞沟

水洞沟文化遗址的发现

1919年,比利时人肯特由银川前往陕西,从横城古渡东渡黄河,途经横山水洞沟,正好是一天的路程,晚上住在张三小店,张三第一次见到了黄头发、蓝眼睛、大个子、高鼻梁的外国人。肯特在水洞沟东面不远的地方发现过一具犀牛头骨化石和一件经过人工打制的石英岩石片。

1923年,法国地质古生物学家德日进从巴黎来到天津,放下行装不久,即和原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天主教神父、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联袂北上,开始了他们的鄂尔多斯之行。他们的考察以包头为起点,沿着黄河左岸西行,穿过乌拉山到狼山东麓,然后折向西南,在磴口附近东渡黄河,又傍黄河右岸向南到横城,到达灵武的水洞沟,住进了“张三小店”。晚饭后德日进去店东台子歇凉,除沟里有水流声外,月夜显得格外安静。他突然发现小店东北小河切割的断崖上有磷火的奇特现象,便跑到沟下北崖上,看了会儿就来找张三,给了张三五块银元,打着手势要个大梯子,随后去崖上挖掘。挖掘获得一个动物头骨化石。德日进万分激动,兴奋得呜里哇啦地唱着歌跳起舞来了。德日进紧紧握住张三的手,说起生硬的中国话:“合作!合作!”赵龙对当时的情景还记得很清楚:“上世纪20年代交通很不方便,德日进是坐当时叫‘架窝子’的骡车而来的,‘架窝子’就是两匹骡子拉着支有帐篷的睡床。德先生(德日进)他们在我姐夫的‘张三小店’住了下来。他们说话很快,并常打着手势。”德日进与桑志华一住就是几十天。张三当时三十岁出头,主要为德日进当向导、跑后勤,骑毛驴到银川采购粮、菜、油、盐和罐头等生活用品,照顾德日进的生活起居。这段时间也是“张三小店”生意最好的时期。

德日进制定考古计划,然后在北崖断崖处按考古程序进行挖掘。德日进雇请民工在断崖上又是挖掘又是照相,除小孩外,大人是不准进入挖掘场所的,整天十分神秘,好像挖到了宝似的。四五十天后竟挖出300多公斤石核、刮削器、尖状器等旧石器时代石器,最后装入木箱,用八九匹骡子驮回去。他们离开的时候,给了张三几瓶红葡萄酒和一些布匹,拉着张三的手说他们还会再来。

德日进和桑志华回国后整整研究了5年,最后共同署名,写下了长达几十页的1923年水洞沟考古报告,1928年在西方正式公布后震惊了世界。

古“宁夏人”的发祥地——水洞沟遗址

水洞沟遗址,是远古人类生活繁衍、同自然界搏斗的历史见证,它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考古资料,向人们展示了距今3万年前“宁夏人”生存的一幅生动画卷。3万年前的水洞沟,并不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荒漠、干涸的河床、砾石沙丘遍布的不毛之地。那时的自然景观近似现在的热带地区,有宽阔的湖泊,绿色的湖水荡漾着粼粼的波光,岸边有一簇簇低矮的灌木,丰茂的水草丛中巨大的犀牛、野马、野牛和活泼的羚羊正悠闲自得地啃食嫩叶,远处的沙漠上,成群的鸵鸟嬉戏于沙丘之间。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为古人类生存提供了优良的环境。

1923年,德日进等古生物学家在这一带进行地质考查时,发现水洞沟北部崖壁上显露出来的灰烬、化石和石器,并在此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发掘石器重量达300公斤。1960年,中苏古生物工作者在这里再次发掘,挖得石器2000多件。1963年,在中国著名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的指导下又进行了一次全面发掘,这次发掘首次以明确的地层包含物证明水洞沟遗址不是单一时代的文化遗址,下层有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上层有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水洞沟是集石器晚期遗址、古窑址、古城堡、明长城为一体的地方。它是迄今在黄河上游地区经过正式发掘的唯一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迄今宁夏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对研究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起源有重要的科学价值。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将水洞沟遗址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它成为宁夏为数不多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水洞沟考古研究是大有前途的

水洞沟的发现引起了中外考古专家的广泛关注。1960年,中苏考古队在水洞沟挖得石器2000多件。1963年,在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贾兰坡教授带领下,在原址东侧进行了大规模考古挖掘,又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物石斧、石磨盘,同时出土了野驴、犀牛、羚羊、猎狗、转角羊、猪、牛和鸵鸟等十几种动物化石和1.1万多件石器。1980年9月,自治区博物馆和宁夏地质局又组织为期一个月的第四次考古发掘,除进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第四纪地层学研究外,还开展了碳14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又挖出古生物化石67件,各种打制石器、石片、刮削器、石箭头、石叶及大量镶嵌工具的刀片多达6700多件,还首次发现了三件人工磨石。碳14测定动物化石距今1.7万年,石器距今2700年。水洞沟是我国三大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每次发掘都有新的收获。近40年来我国就发现了石器2万多件,动物化石10余种,孢粉30余种。水洞沟遗址包含了新、旧石器时代两个时期,有相当长一段延续的历史。

20世纪80年代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经过20年的调查,又在水洞沟至清水营25公里范围内发现13处新遗址,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曾说:“水洞沟考古研究是大有前途的。”

在水洞沟文化遗址发现80周年之际,走进“张三小店”,我们不应该忘记为发现这一遗址作出贡献的所有人,包括张三和他的小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