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张三巧遇水洞沟

张三巧遇水洞沟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张三巧遇水洞沟在时间的长河里,3万年只是短短一瞬,而就是在这瞬间,我们与远古的祖先神秘相遇了。截至目前,水洞沟遗址已经出土文物4万多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石制品。20世纪初,水洞沟一带只有四五户人家,“张三小店”的前身是张三之父张天义开的车马大店,大店北距水洞沟遗址约500米,是宁夏银川到内蒙古、陕北的必经之路。6月11日到达水洞沟,当晚住在了“张三小店”。
张三巧遇水洞沟_话说宁夏

张三巧遇水洞沟

在时间的长河里,3万年只是短短一瞬,而就是在这瞬间,我们与远古的祖先神秘相遇了。在宁夏灵武的水洞沟,在离横城古渡不远的明代长城的南面崖壁上,感知着一种血脉的延续与张扬。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有三处著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灵武的水洞沟即是其中之一。20世纪20年代,德国传教士肖特在水洞沟东5公里的横山堡一处冲沟的马兰黄土层中,发现了一个披毛犀的头骨和一件石英石器。根据这个信息,1923年,法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和德日进在水洞沟进行了第一次发掘。这次发掘面积为80多平方米,获得了300多公斤的石器、“混合着碎骨和炭屑的痕迹”以及13种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1928年,布勒、步日耶、桑志华和德日进共同发表了以水洞沟和萨拉乌苏为主要材料的考古报告《中国的旧石器》。水洞沟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标志着“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这一论断的终结和中国旧石器文化调查、发掘及研究的滥觞。

然而,水洞沟文化是从哪里来的呢?目前,学术界已基本认为水洞沟文化是迄今为止中西方文化交流最东的驿站。而在这之前,尽管对水洞沟先后进行过多次调查和发掘,但对水洞沟的认识,似乎一直就没有清晰和明确过。

对于水洞沟文化的形成,考古界历来有两种争论,一种认为“土生土长”,另一种则主张“文化西来”,认为水洞沟文化来自西方。这场纷争历时近一个世纪,到今天还没有平息。对于水洞沟文化的认定,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学者对莫斯特文化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等问题的一种认识心理、认识角度和认识过程。

截至目前,水洞沟遗址已经出土文物4万多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石制品。这些石制品大致分两类:一类与欧洲旧石器中期的莫斯特文化和奥瑞纳文化接近,代表物有尖状器、圆头刮削器等;另一类石制品则秉承了华北旧石器时代的传统,代表物有雕刻器等。这种东西方文化共生的现象在中国考古遗址里非常独特。就数量而言,水洞沟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多数属于前一类,接近欧洲的莫斯特和奥瑞纳文化。

通过考古分析,专家们认为,两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欧洲文化和他们的技术传统曾一度传入东亚,而当时的水洞沟属于湖盆地貌,水草肥美,适合人类居住。一位考古学家认为,文化是相互渗透的,可以确定在旧石器时代,水洞沟人使用的技术多数是欧洲的,他们的石制品体现了东西方传统文化的融合,水洞沟人本身可能就是西方人,也可能是传承西方文化的东方人。近年来,西亚、北亚相继发现了与水洞沟相似的文化遗址,而令人称奇的是,水洞沟向东迄今再也没有找到类似的文化遗迹。

img21

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

法国传教士德日进是发掘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关键性人物。然而,水洞沟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与一位普通老百姓张梓所开的“张三小店”有着密切的关系。张三本名张梓,汉族,1894年出生,宁夏灵武横城人,其兄弟4人,因排行老三,故人们常叫他张三。

20世纪初,水洞沟一带只有四五户人家,“张三小店”的前身是张三之父张天义开的车马大店,大店北距水洞沟遗址约500米,是宁夏银川到内蒙古、陕北的必经之路。当时,店面颇具规模,有上房8间,配客房和马棚数间,分东西两店,店门面北。清末民国初这里过往客人很多,东来西往的人均在横城渡口过河,然后入住该店。张三之父经营时,生意兴隆,一家人的生活也殷实。

到20世纪20年代,因其父年事已高,初始由张三弟兄轮换经营,但由于边关封锁,过往行人稀少,生意萧条惨淡,店房被拆去许多。后来,小店由张三一人经营,所以大家称其为“张三小店”。

据早年见过张三的宁夏灵武市民王朴云回忆,1960年他到临河横山村亲戚家讨山芋时见到过张三,中等个头,脊背微驼,细眯的眼睛里挂着血丝,脸上布满斑点,两颊泛出一种病态的红晕。张三正在与村民侃当年发掘水洞沟的故事,他对自己见到过外国人感到很自豪,因为他在人们眼里是“见过世面”的人。

1919年,比利时传教士肯特由宁夏银川前往陕西,途经横山水洞沟,晚上就歇在“张三小店”,张三第一次见到了大个子、黄头发、蓝眼睛、高鼻梁的外国人。肯特在水洞沟东面不远处,发现了一具犀牛头骨化石和一件经过人工打制的石英岩石片。

1923年,德日进参加桑志华率领的“法国古生物考察团”到中国进行新生代地质和古生物研究考察。6月11日到达水洞沟,当晚住在了“张三小店”。晚饭后,德日进看到水洞沟北部断崖上有磷火闪现,便跑到北崖沟下搜寻,发现崖壁上显露出灰烬。之后,他回来找到张三,给了他5块银圆,打着手势要张三为他找个大梯子,然后又返回到崖上,挖掘到一些动物头骨化石。当时,德日进和桑志华万分激动,兴奋得呜哩哇啦地唱着歌跳起舞来。德日进还紧紧握住张三的手,说起生硬的中国话:“合作!合作!”张三当时年近30,他为德日进当向导,骑毛驴到银川采购粮、油、盐和罐头等生活用品,照顾德日进的生活起居。那段时间是“张三小店”生意最好的时期。也正是在这个小店里,德日进和桑志华在水洞沟揭开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新篇章,完成了推翻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论断的伟大创举,张三和“张三小店”同德日进、桑志华一齐载入了发现和发掘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史册。

“张三小店”一直存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合作化时期。1965年,张三病逝,其妻张赵氏一人独居于此。1972年以后,张赵氏因体弱多病,搬至十几公里外的临河乡下桥村,由其亲戚照顾。同年,“张三小店”由赵龙(张三妻弟)之子拆除。

如今,“张三小店”已经被复原,“张三小店”的马棚、羊圈等其他附属建筑,店内家具、设施均根据健在的张三妻弟赵龙老人的口述资料进行布置,恢复了原貌。在“张三小店”门前塑有德日进、桑志华等考古专家以及张梓的胸像。这座浓郁朴实的农家小院,如今已成为游人参观的必去之地。

(张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