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陕南挑花的分类及文化意涵

陕南挑花的分类及文化意涵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陕南挑花的分类及文化意涵[1]秦 瑾陕南指陕西南部地区,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由于区域内民间艺术原生态的特殊背景,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体系与思维模式,将会赋予陕南地区民间挑花研究以独特的审美体系。细分下来,陕南挑花的服务品种有近40种。但时至今日,挑花在陕南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已渐渐淡出。但纵观全貌,陕南挑花仍不失为民间艺术积极向上、寓意深厚的民族传统手工艺。
陕南挑花的分类及文化意涵&;;&;;&;;&;;_汉水文化研究集刊4

陕南挑花的分类及文化意涵[1]

秦 瑾

陕南指陕西南部地区,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陕南从西往东依次是汉中、安康、商洛三地。从内容涉及的区域范围划分,本文主要以汉中和安康地区的民间刺绣研究为主。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岭、南屏大巴山,中部是汉中盆地。安康市位于陕西省最南部,为秦岭、巴山山地。汉中和安康两市同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湿润,为植桑养蚕和缫丝织帛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由于区域内民间艺术原生态的特殊背景,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体系与思维模式,将会赋予陕南地区民间挑花研究以独特的审美体系。挑花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窄蔻家机土布、麻布、棉布、棉线、丝线。染料则是靛蓝、红花草、姜黄、核桃皮、黄栌树杆、石榴子,所用染料大多是植物和矿物染料。一般是在白色坯布上挑绣蓝花,色彩上淡雅素净,古朴单纯。其中各个图案形态都极度夸张、概括,体现了高度的秩序感和独特的艺术性。总之,陕南挑花主题突出、构图简练、色彩鲜艳、美观实用,针法匀整灵活,且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汉中市城固县的挑花艺术,曾在1982年和2004年参加过陕西省民间美术展览,荣获传统一等奖,得到了社会高度的评价。挑花绣品曾作为礼品赠予国际友人。不论是服饰还是日常用品,只要是易磨损的地方都用挑花装饰。这样,既达到了美化生活的目的,又延长了布的使用寿命,所以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能长期流行于民间。挑花对研究农耕社会的生产发展、民俗风情、意识形态、中外文化交流,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作为精神财富,有着重新认识和开发的无限可能性。

一、用途、分类

陕南挑花的应用范围很广,“除了一部分加工复杂精致的绣品作为礼物馈赠外,一般是自绣自用,不仅妇女、儿童使用,有些地区,连男人的裤脚、鞋帮、袜底、披肩等,也都缀饰挑花”。我们根据现存挑花遗物,将陕南挑花大体分为以下几大类:

( 1)床上用品:帐檐、枕巾、床围等。

( 2)服饰:袖口、领边、裤脚、手帕、围裙等。

( 3)杂件:香囊、镜套、荷包、褡裢等。

细分下来,陕南挑花的服务品种有近40种。“对于生活用品来说,实用的原则是毋庸置疑的。”凡是易磨损的地方都用挑花装饰,不仅起到美化生活的目的,也延长了布的使用寿命,使实用与装饰紧密结合。“这种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讲究实用效果的创作方法,正是它之所以有广泛的群众性,而其日臻完美,形成独特风格并长期流行于陕南各地农村、山区的根本原因所在”。虽设色朴素,却独有一番情调:雅致、悦目,偶有一些手帕、裹肚等小的物件,还会选用五彩丝线或其他少见的色布。

挑花品类的繁多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更体现了挑花工艺的鼎盛时期。但时至今日,挑花在陕南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已渐渐淡出。陕南挑花经历了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乃至社会主义社会,其内容选择、形式法则,以及应用范围,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期和成熟期。过去,挑花主要是“作为陪嫁品和定情物”。发展至今,其前景不容乐观,因为我们很少能够在市面上见到这类手工艺品了。工业化急剧发展,生产力迅猛提升,大量的机械化、程式化、批量化的物品充斥市场,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也有其相对不足之处,即导致了手工艺品的萎缩。且不说交通发达、经济较好的城市,连在四面环山、相对封闭的陕南地区也是如此,在众多人受益的同时,也使一门传统技艺逐渐消失。挑花用途的日益狭隘,导致其应用范围的缩小,最常见的也就莫过于路边老太太地摊上的挑花绣鞋垫,在床上用品、服饰、杂件等这类生活用品上,已看不到挑花绣当年的风采了。

二、文化意涵

挑花艺术培养了陕南妇女的审美想象力与鉴赏力,同时也规范着她们的生活观、幸福观。

挑花以十字针为基础,织绣图案,它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围绕着人们家庭生活和审美产生,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均依平布经纬线路,朝左右两个方向平行运用针法,针码可按图样的需要,有短有长,产生的花纹正背面一阴一阳,深浅变化相反,多为二方连续或均衡的图案组织,有团花、方花、树花、瓶花、盆花、花篮及其他人物景物等,是一种变形的美术。

从内容上看,有动物、花卉、禽鸟;有风景和文字图案;也有通俗流行的戏曲故事、人物图案和几何图案。一般来说,主题图案多数是具有吉祥喜庆的意义的。“有些是表现人们最常见最熟悉的事物,有些是反映社会风俗习惯和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并且常用语意双关的命题和比喻象征手法,以体现他(她)们健康、向上和进取的精神,揭示劳动人民美好的心灵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例如,“鱼儿钻庙”“莲生贵子”“鹭鸶鹐莲”“天仙送子”“鱼戏莲”“凤打牡丹”“雀踏梅”“鹿衔梅”,等等,都是从古代沿袭下来富于吉祥祝福意味的,在陕南挑花中,这种题材非常普遍。在对这类古老纹式的处理上,清末民初的作品、抗日战争年代的作品,与五六十年代的作品,就大体展示出一个构图格律逐步松散,纹样造型逐步自然化,色彩处理逐步明亮鲜丽的趋势,这也体现了时代背景下人民思想的解放和自由。也有的挑花床帏中的团花图案,个个取材不同,但在时间和空间上却有着无限的广阔天地,它可以把一年四季不同季节的花草,不同属性的题材内容,无论是天上的还是人间的,想象的还是现实的,都能统一起来构成和谐美观的画面。另有一些小杂件,如手帕上还会很直接地挑绣上“寿”字,将“寿”用很小的单元纹样,反复连续循环布满整个方形装饰面,外围边缘纹样。这样的手帕较适合上了年纪的农村妇女,素净大方的同时,又表达了对生命的热情与重视。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四五十年代,一些以农家生活田园景象为题材的绣品,由于作者传统技艺训练扎实,又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加之社会新风气的蓬勃发展,在那些幅面并不大的传统款式的嫁妆绣品上,也出现了不少气韵清健格局宏大的新作,对常见之物表现得新鲜、生动、美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身生活的肯定。当然,也有一些夹杂迷信色彩的题材,如“平(瓶)生三级”“福禄寿喜”,以及伦螺伞盖等反映剥削阶级意识的。但纵观全貌,陕南挑花仍不失为民间艺术积极向上、寓意深厚的民族传统手工艺。

陕南挑花创作的特定“语境”在于它的乡土性、风俗性和亲情性。劳动妇女在挑绣时,既有“集体无意识”的引导,又怀着个人具体而丰富的情感夙愿。且她们的作品大部分是为自己或亲人而作,这些作品的纹样含义和用途,都直接关系着这些人的幸福与安乐。因此,她们专注的心情、持久的毅力和虔诚的情绪,完全排除市场动机而追求完善和情意表达的目的,就跟社会中靠卖艺谋生的市俗手工业匠人先天拉开了距离。在古样上添加生趣、在已有技术上出奇斗巧,成为她们自发的品格。当然,这些图案纹样、这些技术语言都与喜庆的主题高度切合。这些工手艺制品与他们的生命与对美的理念、对幸福命运的追求是一体的,在乡民心底积化成“集体无意识”的文化习俗,构成了民间艺术活动的真实“语境”。多少世纪以来,有多少劳动妇女在这片艺术天地里先后浇洒过耕耘汗水?今天确实难以估量。旧时代中,这种艺术或由于旧文人学士出于礼教道统近于固执的偏见,真实境况反而不见载述,致使它久久湮没。

三、小结

民间挑花渗透了无数妇女的聪明智慧和美好愿望,充满了炽热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情感。挑花艺人们手中的针线犹如画家手中的笔墨丹青,可以绣出璀璨精美的图画,并能表达绣女的个性,显示出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和艺术成就。从中我们可以领略许许多多不知名的挑花能手那充沛、明澈的感情,以及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娴熟的技艺。陕南挑花突出表明其实用和艺术相统一的特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挑花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图案题材,表意丰富,不失为民间艺术健康饱满、寓意深厚的民族传统题材,为陕南乃至全国人民喜闻乐道。

陕南挑花品类丰富,应用范围很广,大至床上用品,如:帐檐、枕巾、床围,小至手帕、围裙、褡裢等杂件。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传统的文化意识代代传承、积淀,社会的循序发展加速了民间艺术中创造力的生发和人民审美的转变、发展,挑花的品类逐渐减少,直至今日,我们能看到的就是路边老太太的地摊上的挑花绣鞋垫。陕南挑花的产生与存在,艺术品类及文化意涵,都反映了陕南民间文化的发展过程,及陕南地区独特的人文情怀,有其自身的生命力。

【注释】

[1]该文原载《文学界》,2011年第1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