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释奠礼仪在五礼之中归属的固定

释奠礼仪在五礼之中归属的固定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在晋代,释奠礼仪既属于吉礼,又属于嘉礼,在嘉礼部分,释奠礼仪的内容紧随于养老礼仪和乡饮酒礼之后。这三种礼仪都是在学校举行的,目的都是教化臣民。以犬为牲是养老礼仪和乡饮酒礼的传统。到了唐代,释奠礼仪与养老礼仪、乡饮酒礼逐渐疏远。
释奠礼仪在五礼之中归属的固定_事邦国之神祗——唐至北宁吉礼变迁研究

二、释奠礼仪在五礼之中归属的固定

汉代建立后,学术以今文经学为正统,在礼学领域的表现就是以《仪礼》为经,两汉的礼仪制度也就以《仪礼》为基本框架。因为《仪礼》在本质上是士大夫之礼,与大一统帝国的礼制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汉朝将这些士大夫礼仪推演应用到皇帝身上建立国家礼仪时,不能不对此有所超越。后来,随着《周礼》地位的上升,国家礼仪体系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从西晋开始,《周礼》中的五礼制度成为国家礼仪制度的基本框架,各种国家礼仪归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五类,这一礼仪格局一直维持到帝制时代结束。[91]

在五礼制度建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释奠礼仪在其中的位置很模糊。例如在晋代,释奠礼仪既属于吉礼,又属于嘉礼,在嘉礼部分,释奠礼仪的内容紧随于养老礼仪和乡饮酒礼之后。[92]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吉礼是各种制度化的祭祀礼仪的集合,主要用来体现人神关系;嘉礼之下是各种欢庆礼仪,主要用来展示人间权力关系。五礼体系制度化以后,吉礼与嘉礼的界限的确有过不太明确的时候,例如婚冠礼仪一度属于吉礼,最终还是成为嘉礼。[93]相比之下,释奠礼仪在五礼之中归属的不明确性更为突出。在《宋书·礼志》中,因为记述混乱,释奠礼仪属于哪种礼仪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是仍然与养老礼仪、乡饮酒礼一起记载,[94]鉴于养老礼仪和乡饮酒礼一直是嘉礼,所以释奠礼仪很有可能也是嘉礼。前文引用过《隋书·礼仪志》中的“隋制,国子寺,每岁以四仲月上丁,释奠于先圣先师。年别一行乡饮酒礼。州郡学则以春秋仲月释奠。州郡县亦每年于学一行乡饮酒礼”的记载,在《隋志》中,释奠礼仪属于嘉礼,与乡饮酒礼行文交错。记录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代典章制度的《隋志》,提到了梁、北齐、隋的释奠制度,因为史料不足,我们无法确定释奠礼仪在这三朝或五朝是否都属于嘉礼,但是至少不能排除这一可能。另外,《隋志》的这种记载方式可能反映了修史时期的情形,即唐代贞观前期的释奠礼仪仍然属于嘉礼。贞观二年(628),唐太宗在诏书中提到:“释菜合乐之仪,东胶西序之制,养老之义,遗文可睹。”[95]这里的“释菜”就是释奠礼仪。[96]可以看到,唐初释奠礼仪与养老礼仪依然有密切的关系,此时的释奠礼仪很有可能还是嘉礼。

儒家经典中,释奠礼仪与养老礼仪、乡饮酒礼有很强的亲缘关系。这三种礼仪都是在学校举行的,目的都是教化臣民。释奠礼仪和养老礼仪在国都的学校中举行,《礼记·祭义》:“食三老五更于太学,所以教诸侯之弟也。祀先贤于西学,所以教诸侯之德也。”[97]乡饮酒礼行于乡学,表达的意涵与养老礼仪大体相同。桂小兰指出,乡饮酒礼是吸收了养老礼仪的因素并充实了新的礼仪内容而形成的。[98]帝制时代的释奠礼仪建立前,孔子祭祀以犬为牲。东汉永兴元年(153)的《孔庙置守庙百石孔龢碑》记载了前鲁国相乙瑛的奏文:“请置百石卒史一人,典主守庙,春秋飨礼,财出王家钱,给犬酒直,须报。”[99]从“给犬酒直”一词看出,此时孔庙祭祀的牲牢是犬。《续汉书·礼乐志》“郡、县、道行乡饮酒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牲以犬”的记载,[100]表明东汉乡饮酒礼的祭孔部分也是以犬为牲的。以犬为牲是养老礼仪和乡饮酒礼的传统。[101]从前引魏晋时期释奠礼仪的记载可以看到,这一礼仪使用太牢,即牛羊豕各一,这说明此时释奠礼仪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与养老礼仪、乡饮酒礼的距离,并从一个侧面证明释奠礼仪确实是成型于魏晋时期。但是从总体上看,直至唐初,释奠礼仪与这两种礼仪的关系仍然十分密切,所以在五礼制度中也就更偏向于嘉礼。

到了唐代,释奠礼仪与养老礼仪、乡饮酒礼逐渐疏远。尽管帝制时代有不少优待老人的政策,但是以三老五更为对象的养老礼仪趋于消失,清代学者秦蕙田说:“后世举视学养老之典者,惟后汉及魏与后魏及周。”[102]距唐代最近的北周保定三年(563)的养老礼仪是这样进行的:

三年四月,诏曰:“树以元首,主乎教化,率民孝悌,置之仁寿。是以古先明后,咸若斯典,立三老五更,躬自袒割。朕以眇身,处兹南面,何敢遗此黄发,不加尊敬。太傅、燕国公谨,执德淳固,为国元老,馈以乞言,朝野所属。可为三老,有司具礼,择日以闻。”谨上表固辞,诏答不许。又赐延年杖。高祖幸太学以食之。三老入门,皇帝迎拜门屏之间,三老答拜。有司设三老席于中楹,南向。太师、晋国公护升阶,设几于席。三老升席,南面凭几而坐,以师道自居。大司寇、楚国公宁升阶,正舄。皇帝升阶,立于斧扆之前,西面。有司进馔,皇帝跪设酱豆,亲自袒割。三老食讫,皇帝又亲跪授爵以酳。有司撤讫。皇帝北面立而访道。三老乃起立于席后。皇帝曰:“猥当天下重任,自惟不才,不知政治之要,公其诲之。”三老答曰:“木受绳则正,后从谏则圣。自古明王圣主,皆虚心纳谏,以知得失,天下乃安。唯陛下念之。”又曰:“为国之本,在乎忠信。是以古人云去食去兵,信不可失。国家兴废,莫不由之。愿陛下守而勿失。”又曰:“治国之道,必须有法。法者,国之纲纪。纲纪不可不正,所正在于赏罚。若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有善者日益,为恶者日止。若有功不赏,有罪不罚,则天下善恶不分,下民无所措其手足矣。”又曰:“言行者立身之基,言出行随,诚宜相顾。愿陛下三思而言,九虑而行。若不思不虑,必有过失。天子之过,事无大小,如日月之蚀,莫不知者。愿陛下慎之。”三老言毕,皇帝再拜受之,三老答拜焉。礼成而出。[103]

在这一礼仪中,先是皇帝迎拜三老,三老答拜;升席后,三老面南而坐;皇帝对三老的服侍,与《礼记·祭义》“食三老五更于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的描述大体一致;[104]用完酒食之后,皇帝向三老问道;最后是皇帝的再拜与三老的答拜。在唐代,随着皇权的强化,这样的礼仪恐怕失去了现实的可操作性。同时我们看到,乡饮酒礼虽然在唐代进入了国家礼典,但是正齿位的功能消失了,变成了地方向朝廷举荐贡生的礼仪。[105]

随着养老礼仪的形同虚设、乡饮酒礼与释奠礼仪的功能截然分开,释奠礼仪与嘉礼的关系走到了尽头。贞观二十一年(647),许敬宗指出:“凡在小神,犹皆遣使行礼,释奠既准中祀,据理必须禀命。”[106]此时,释奠礼仪是“准中祀”。而在显庆年间修订过的《永徽祠令》中,释奠礼仪是中祀。[107]正如本书第二章所言,大祀、中祀和小祀制度是针对吉礼而言的,所以释奠礼仪应当是在7世纪中叶成为吉礼的。释奠礼仪在本质上就是祭祀礼仪,进入吉礼体系合情合理。从此以后,释奠礼仪一直属于吉礼。不惟如此,释奠礼仪还成为吉礼体系中单独的一类。在唐前期,随着常祀制度的巩固、从祀神位的建立、州县释奠礼仪的落实,孔庙释奠礼仪的内容更加丰富,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也有别于其他祭祀礼仪。开元十九年(731),朝廷还建立了武庙释奠礼仪。因为上面这些因素的作用,吉礼之中多了释奠先圣先师的类别,并且长期得到了遵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