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节目的后期制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节目的后期制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时间:2022-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节目的后期制作阶段有以下几点值得制片人注意。当谈到对创办新闻栏目的忠告时,《60分钟》制片人唐·休伊特曾指出:“首要的是要找到一个好的幕后制作队伍。而好的标准是,这些人尊重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开放的头脑和眼界。”原来,专业化、工业化的节目制作流程是香港记者效率如此之高的重要原因。

五、后期制作管理

电视后期人员的角色就像是站在跑道的终点迎接着每一个即将冲刺的编导的拉拉队,往往这个时刻编导已处于自己的极限了,后期工作人员需要做的正是给编导们加油鼓劲,并伴着他们撞向红线。后期制作对于一个节目而言,它是包装,是一种锦上添花的工作,一个题材的片子经过精细的后期制作无疑会给片子增色不少;一个一般题材的片子也可以通过后期编辑拾遗补缺。

在节目的后期制作阶段有以下几点值得制片人注意。

(一)高素质的专业制作队伍

电视是一种对技术依赖性很强的媒介,技术的革命往往会带来电视美学的革命。当谈到对创办新闻栏目的忠告时,《60分钟》制片人唐·休伊特曾指出:“首要的是要找到一个好的幕后制作队伍。而好的标准是,这些人尊重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开放的头脑和眼界。”《60分钟》就拥有一支这样的制作队伍,这表现在栏目近乎完美的包装和制作上。先看栏目的包装,每个周日晚7点整,CBS第九频道的电视荧屏像往常一样结束了喧闹的广告,出现了寂静的黑色背景,响起了时钟滴答走动的声音,随即黑色背景上出现了白色的方框,勾勒出一本尚未翻开的杂志的轮廓,封面上方写着60 Minutes,中间和下方的内容是各位主持人的姓名,形象传神地表示了节目是一档名叫《60分钟》的“杂志”,其中有以下几位主持人。“杂志”的封面很大,方框中依次展示今晚即将播出的各条报道中的精彩段落,配以人物的同期声和画面现场音响,极具视听冲击力,在各组段落镜头之间以及各条报道之间,始终有滴答行走的跑表画面和声音作为分隔符与联结的纽带。在节目的每一部分的开头和结尾都是主持人端坐于演播厅内进行开篇的介绍和结尾评论,此时,主持人身后的背景是一本打开了的杂志,表示节目已经开始“阅读”新闻杂志。在栏目的板块设计和形象包装上,杂志和跑表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符号:杂志代表栏目的性质定位是杂志型电视新闻栏目,而跑表则对应着以时长命名的栏目名称——《60分钟》。整个包装构思清晰、鲜明、简洁,非常具有创意。《60分钟》制作人员对电视语言的娴熟更是自不待言,比如其画面语言富于表现力和形象性,在镜头组接上动静结合,景别富于变化,场景转换自然顺.,干净利索,结构编排非常紧凑、连贯,高潮与低谷的错落有致形成了韵律和节奏,不论是一期节目还是一则报道,从一个镜头内部事物的运动节奏和镜头本身的运动,到一组画面间的动静结合、远近搭配的组接,再到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都给人以紧凑流.、一气呵成的整体感和韵律感。可以说,在节目中没有多余的叙述和画面语言。

谈到后期制作,香港电视媒体的经验值得借鉴。专业化与流水线的作业方式是香港电视媒体的突出特征,在内地,一个记者一天发一条新闻,最多两条新闻就了不起了,但香港的电视记者一天至少要跑四五条新闻。比如凤凰卫视名记者闾丘露薇一天甚至可以发到8条新闻。原来,专业化、工业化的节目制作流程是香港记者效率如此之高的重要原因。在内地记者发稿编稿几乎是采访、拍摄、写稿、编辑一肩挑,而香港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几乎就把当时的串词与稿子写好,现场录完音后,交给专业剪辑师就大功告成了。尽管香港电视媒体的员工任务繁重,但专业分工细致,专业水准高,而且非常讲求标准与行规。他们可能综合技术并不全面,但他们在某个方面往往称得上是专家。这种细致的专业分工的好处十分明显:一是有助于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准,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二是可以保证节目质量的稳定性,节目质量不会因为记者制作水平的参差不齐而出现大的起伏。近年来,内地省级以上的电视台基本上也实现了后期制作队伍的专业化,通常节目的制作会通过两关,首先是对记者采访回来的素材进行粗编,通过审片后,再交给后期制作人员做精编、包装。但总的来说,制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准和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二)声画并重

在许多人的概念中,电视是“视觉艺术”,而不是“听觉艺术”。《60分钟》制片人唐·休伊特曾经说:在我的意识里,电视新闻不仅是“看”的,更是“听”的。在《60分钟》节目里,大到结构的编排,小到镜头内的画面组接,都体现了听觉语言的功能。《60分钟》的经验是:抓住观众的耳朵比抓住眼睛更重要,这种理念源于制片人对传播实践的感悟。1958年教皇约翰二十三世登基的报道给制片人唐·休伊特上了一课。那时,唐·休伊特负责CBS对教皇登基的报道,当时所有的新闻报道使用的都是电影摄影机。为了让美国的观众看到登基仪式,需要把在欧洲拍的电影胶片迅速转成美国制式,送上那时还是最新的泛美707喷气机,飞行7个小时到达美国本土。胶片到达美国后,发现转换后的图像质量很差,然而声音质量却惊人的好。低劣的图像质量并未像人们担心的那样影响播出效果,良好的声音质量让大西洋这边的美国观众为收看到教皇的登基仪式而疯狂。这一事件让唐·休伊特意识到:电视是“看”的艺术,更是“听”的艺术。基于这一理念,语言的使用,解说词的撰写,在《60分钟》节目制作过程中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创作步骤,一点也不亚于摄影师对每一个镜头画面的讲究。每一个《60分钟》的记者都是一个一流的写作者。即便如此,在《60分钟》每周五录制节目时,偶尔会飘过来总制片人唐·休伊特的声音:对某个词句使用的建议或者批评,对某处停顿过长或过短的评论。

重视电视声音并不等同于简单地运用记者的第三人称的外焦点叙事策略来讲述新闻故事。高明的做法是:找到比你会讲故事的主角,让他或她替你讲你的故事,记者、编导需要做的只是帮他或她讲好故事。这是新闻“用事实说话”这一基本原则在报道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电视思维的基本原则之一,这样可以使新闻报道显得更加客观、真实。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视中“主题先行”的专题片一度将电视对解说词的倚重推向了极致,及至90年代,人们又在“电视是视觉媒体”的声浪中片面否定了解说词的地位和作用。这两种现象分别代表着两个极端。今天,中国电视人对电视新闻语言的认识终于在绕了一个大圈子之后复归理性,“声音主体论”和“画面主体论”都让位于“声画双主体论”。我们能不时在一些栏目片头、节目宣传片中看到一些新鲜而富于生机的表达,比如《面对面》的片头用了简洁的12个字来概括栏目的特点:谁?知道什么?做了什么?为什么?寥寥几字,简洁传神。纪录片栏目《见证》的片花的解说词更是写得文采飞扬:见证风的方向,见证梦想的起源,见证改革的进程,见证生活的每一天……这些解说词无疑都和画面、音乐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大大提高了节目的美学品位。

(三)编辑思维

编导对片子的成熟的想法非常重要,这可以大大提高后期制作的有效性,那些一次合成的片子,往往是编导准备得比较充分,思路在合成之前已有了一个大致构想,在合成时去实现它就行了。只要制作前有了周密细致的策划,整个片子的思路全装在编导的脑子里:在哪里出现音乐,哪里需要隔断,哪里需要同期声等等都很清晰,后期制作一气呵成,一遍通过,片子也很顺.。如果时间充裕,编导为了追求最佳效果,也可以剪辑出不同风格的几个版本来,供在播出时选出公认最好的。

(四)快刀

优秀的电视后期制作人员的标准是什么?最起码的首先是在后期制作中可以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忠实地理解贯彻编导的意图。熟练至关重要,后期制作人员必须熟练各种技能,掌握最基本的操作程序,千万不能拖全组的后腿,否则整个节目生产流水线就可能断流。通常在审片通过后,留给后期合成的时间一般都很紧张,如要修改就更紧张了。这个时候,保证按时播出是压倒一切的。其实,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留给后期合成的时间充裕一些,这样双方沟通起来便会更从容。当下,新闻播报已经进入了直播时代,在新闻播报的过程中经常会收到前方记者传回的稿件,为了提高新闻的实效性又必须及时播出,这对后期编辑人员的熟练程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沟通

作为后期制作人员与编导的沟通十分必要,这样有助于制作人员领会编导的意图,从而对素材进行深加工和再创作。这不仅可以激发制作人员的职业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真正地融入片子的创作中,而不仅仅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的“匠人式”操作层面。后期制作人员要能够调动各种技术手段尽量满足编导们的需要,为他们分忧解难,为片子锦上添花。后期制作并非仅仅把片子串起来,配上字幕就行。后期合成中有很多的功能,比如声音效果的渲染、特技画面的运用、字幕的使用等。纪实性纪录片追求一种客观、冷静的风格,所以剪辑技巧上也相对平实、简单一些。这与整个节目风格是相一致的。其实电视纪实并不完全排斥特效的运用,像一些说明性比较强的片子,一些专业名词、自然现象通过运用特技画面就能交代得更加形象、直观。有时片子中为了表现特定情绪和意境,就需要使用特效制作一些主观镜头和抒情镜头。对于技术上的要求,只要编导提出来,后期人员大多可以做到。这就需要双方相互之间的沟通。后期制作人员的创作往往是由编导的启发而产生的。电视文艺类节目尤其是音乐电视,非常倚重对特效的运用。音乐电视和频道包装的特技创作水平,是整个电视制作水平的标志。现在电视特技的手段非常丰富,对它们的选择和运用要有一种整体的设计,让它作为一种结构方式来发挥作用。每一种特技都可以用来建构视觉形式,哪怕是最简单的特技,只要赋予它以结构章法,它就会形成与内容相匹配的整体。

在更加讲究时效的消息类电视新闻报道中,前方摄像记者与后期制作人员进行及时的沟通更加重要,因为只有有效的沟通才能防止新闻事故的发生。在这方面,《新闻联播》的一次事故可以作为前车之鉴。《新闻联播》曾经因为前方记者在临近开播前才将素材传回编辑部,由于时间仓促,记者没来得及作详细的交代,导致后期编辑人员误将某位国家领导人在同一地点会见国际奥委会考察团和一个商务代表团的画面素材搞混了,酿成了一起严重的播出事故。

(六)整体包装

什么是包装?包装是还原创作理念的活动,也是实现宣传推广目标的活动,其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着包装者的思想观念和媒体的经济实力。电视包装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电视媒体品牌的确立和市场营销的成败。

电视包装是电视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伴随现象。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电视栏目、频道日益增多,电视包装作为电视品牌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很自然地应运而生。我国电视包装大致经历了栏目化时期的局部包装——综合频道的整体包装——专业频道的视觉识别三个阶段。在局部包装阶段,电视包装样式单一,主要形式是栏目片头,尽管这相对于此前的无包装的“裸体节目”是一种进步,但是这一时期的包装大多没有实现包装形式与节目内容的有机的、紧密的贴合,包装与节目两张皮的现象很突出。在整体包装阶段,包装样式得到了极大丰富,出现了频道形象片、宣传片、播出隔断、定版字幕、频道呼号、频道标志的演绎等包装样式,由此电视包装进入了形式与内容并重的阶段。频道包装就像超市的货架,与频道的内容有机呼应,它起到了一个告知观众在什么地方可以买到什么货品的导视性作用,大大方便了观众收视。在视觉识别阶段,电视包装注重在节目内容和频道定位的延伸上去表现频道的一种精神气质,其表现手法更为唯美和写意。

栏目的整体包装至少应该包括栏目宣传片、栏目片头、片尾、个性化音乐、播出隔断、片花、风格统一的底衬、角标等组成部分,这些构成了此栏目区别于彼栏目的识别系统,也可具体细分为logo识别、色彩识别、声音识别等三个方面。栏目包装对于传达节目创作理念、凸显节目内容特色、拉动节目收视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对栏目的包装理念和包装风格,甚至节目的叙事风格都应有精当的设计。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在经过3年的探索后,栏目包装才基本定型。

频道包装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频道标志(logo),频道形象片,频道宣传片,频道广告语,个性化的音乐,片花,风格统一的衬底,角标等。其中,频道形象片是通过特殊的视觉冲击和吸引来强调频道标志的包装行为,它以为频道立形为目标。频道宣传片指通过有代表性的镜头语言符号来突出频道或节目内容特色的包装行为,以宣传节目内容为目标,频道宣传片可以细分为中期宣传片、近期宣传片、远期宣传片。广告语则是通过有感染力的听觉冲击来强化频道、呼号或者logo的包装行为。

一般来讲,频道包装必须遵循“完整、准确、简洁、出新、美感”这十字原则。

首先,包装的基本规律是必须紧密结合宣传推广主体的特性,在此基础上确立创作的基本点,包装要能突出反映包装对象的特性。任何包装都是有目的的行为,必须处理好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再精美的包装也只是手段,目的还是为了宣传推广包装对象。因此,要把频道最突出的特色浓缩、提炼、抽象到包装作品中,并通过特殊的视觉冲击和听觉冲击刺激观众兴趣,强化观众记忆。这就需要抓住最有代表性的语言符号和特色风格去引领我们的创作。

其次,所有的包装行为都必须遵循三大基本原则,即KISS原则(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USP原则(单一卖点原则)、观众利益原则。有人将其形象地概括为一句话:简单,简单,再简单;观众,观众,再观众。包装片的长度很短,切忌在短短几十秒乃至几秒的镜头语言中负载太多的信息和意念,否则就会弄巧成拙。最简单的即是最好的。这是一条在国内外经过广泛验证的重要经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再次,要反复提炼具有代表性的电视语言符号,以及能反映频道基本特性和标志的镜头。电视是视听结合的艺术,电视包装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给观众的视觉、听觉以强烈的冲击,如果抓不住有代表性的语言符号和经典镜头,就很难奏效,因此在包装中一定要善于抓住经典镜头,再运用个性化的音乐、艺术化的色彩和有冲击力的动效来加以强化。

最后,在技术手段上要敢于领风气之先。电视包装本身的技术含量很高,在手段上要敢于尝试最新的技术手段,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包装队伍早已实现了海陆空的全方位拍摄,以及360度的全息摄影。

尽管内地电视包装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内地对电视包装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例如,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电视台,电视包装的费用占到了电视台所有制作经费的8%至10%,但是在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中央电视台这一费用也仅占0.5%;2004年的一次抽样调查发现,凤凰卫视的包装片的播放频次为平均6至8分钟一次,中央电视台为平均64分钟播放一次。上述两组数据折射出我国内地电视台品牌意识还不够强,对电视包装还不够重视,而且在现有的运作机制下,由于收视份额、创收指标是考核栏目的重要指标,栏目的节目时段和广告时段基本固定,一个栏目的包装片往往很难插到另一栏目的时段播出,这种机制上的障碍尚有待改进。此外,内地电视台的形象片的创作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准,但在包装行为上的整体意识、整体理念尚未自觉。电视品牌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对电视台、频道、栏目的包装应该在突出个性的同时,在视觉识别、色彩识别、声音识别上抽象出易于为观众所识别的共性。例如美国ABC的所有频道和节目的包装在色彩识别上都是用大面积的黄色配很小面积的黑色和白色,尽管画面具体内容各异,但观众只要一看颜色搭配就可以知道这是ABC的节目。而我国内地很多电视台的包装各自为战的现象非常突出,不太重视栏目与栏目、栏目与频道、频道与频道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