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戈达尔导演的作品,戈达尔导演的创作风格

戈达尔导演的作品,戈达尔导演的创作风格

时间:2022-08-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特吕弗在回忆戈达尔时说,年轻的戈达尔在知识面前常表现出一种狂躁与不安,他读书总是非常匆忙,看电影也只看片断,遇事不喜欢与人争辩,而是直截了当地立即拿出自己明确的观点。1959年不到30岁的戈达尔完成了震动法国影坛的怪诞杰作《筋疲力尽》。

四、戈达尔——最令人费解的导演

在西方电影世界中,戈达尔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法国影评家彼埃尔-保罗·帕索里尼认为:“全世界的新电影中至少有一半是戈达尔式的电影,也就是说他们遵循效法着由戈达尔(也许并没有要成为标准的打算)提出的法则和标准。”布努艾尔有一句名言:“除了戈达尔,我丝毫看不出新浪潮有什么新东西。”法国电影史学家亨利·朗格卢瓦认为,如果说早期电影史可以分为“格里菲斯前”和“格里菲斯后”的话,那么,当代电影则可分为“戈达尔前”和“戈达尔后”。法国电影评论家埃内贝勒在《世界电影十五年》一书的《“戈达尔艺术”的美学革命》一章中,给他开列了一系列头衔:反好莱坞电影创作者、现实主义电影的作者、政治电影的导演、现代电影的创作者、混乱主义电影的作者、无政府主义电影的作者、右的无政府主义电影导演、左的无政府主义者、法西斯化的无政府主义者、绝望的但被一种相对人道主义所鼓舞的无政府主义者……

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rd,1930—)生于巴黎一个信奉新教的中产阶级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巴黎大学读人种学。不久对电影产生了兴趣,并开始在《电影杂志》和《电影手册》上发表影评文章。上学期间他奔波于各电影院、电影资料馆,看了大量的各类影片,还结识了特吕弗、里维特和侯麦等后来成为新浪潮骨干的青年影评家。特吕弗在回忆戈达尔时说,年轻的戈达尔在知识面前常表现出一种狂躁与不安,他读书总是非常匆忙,看电影也只看片断,遇事不喜欢与人争辩,而是直截了当地立即拿出自己明确的观点。戈达尔与文化的这种奇异联系,他获取知识时那种匆忙、跳跃式、拼贴式的独特方式,以及他那干脆利落的性格对他以后的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他在影片中以简练、跳跃、拼贴式的手法独创的电影结构和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戈达尔大学毕业后穷困潦倒,常常化名在一些不入流的杂志上写文章,在一些短片中充当无名小角色。1954年他为了从他的资产阶级家庭中脱离出来,跑到瑞士当了一名修水坝的工人,并用自己积攒的钱拍摄了他的第一部长20分钟的短纪录片《混凝土作业》。1956年戈尔回到巴黎,正式进入《电影手册》编辑部工作。1958年他与《电影手册》这一批“年轻的激进主义者”一起改作导演,成为新浪潮运动的主将。1959年不到30岁的戈达尔完成了震动法国影坛的怪诞杰作《筋疲力尽》(《奄奄一息》)。

img35

筋疲力尽,法国

影片描写了一个叫米歇尔的法国青年,整天无所事事,专干偷汽车之类的勾当。有一天,他又偷了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超速行驶,被骑摩托的警察赶了上来,米歇尔什么话也没说举枪就把警察打死了。两天后他跑到凯旋门附近的一条大街上,先缠住一个美国姑娘帕特莉霞要和她交朋友,又跑到一家旅馆向一个同伙讨回了一笔钱。但这笔钱是支票,他又让他的另一个同伙到银行去兑现金。他想请女朋友吃饭,就在大街上抢了一个男人的钱,但发现女朋友正在餐厅和另一个男人接吻,他感到很沮丧,只好跑到女朋友家里去等她。女友回来后他们寻欢作乐,纵欲狂欢。完事后,他又偷了一辆小车带着女友到了时装店,当女友去买衣服时,米歇尔坐在车上看报,报上登着通缉他的大幅照片,当女友从时装店走出来时,旁边一个人已经认出了米歇尔,并报了警。警察找到米歇尔的女友帕特莉霞,她对警察说,他们才认识三个星期,不知道米歇尔住在哪儿。当帕特莉霞上街时发现被警察跟踪了,她机智地甩掉了警察,与米歇尔在一家电影院里消磨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帕特莉霞心事重重,一晚没睡好,天一亮她就给警察拨了电话,告诉警长她见到了米歇尔,这时米歇尔刚从外面回来,她对米歇尔说她报告了警察,以证明她已不爱米歇尔了,要他快跑,米歇尔却说巴不得去坐牢。这时正好兑了钱的另一个同伙也来了,劝米歇尔快跑。米歇尔说,活腻了,想休息。警察果然来了。米歇尔拿起同伴的枪拼命跑,最后筋疲力尽,被警察一枪打中,像狗一样倒在地上死了,临死前米歇尔对走过来的帕特莉霞说了一句“真可恨”。这部影片,表现了作者对社会道德标准的极端蔑视。但主人公的反抗完全是一种绝望的、冒险的、盲目的无政府主义的行动。他对一切都无所谓,杀人、抢钱、性生活甚至死亡,这些对他来说是很简单的事情。这部影片虽然也采用美国警匪片中的一些形式,但整个内容和人物与警匪片截然不同。这里没有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更没有英雄人物。主人公的行为无法用传统的道德标准来衡量。他们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就是眼前的满足和快活,这就是存在主义所推崇的人生哲学。美国评论家约翰·西可蒙在评论戈达尔时说:“在让-吕克·戈达尔的影片里,任何事物都不受尊重:意义、沟通、有效的形式、男人、女人或者生活,甚至历来的先锋运动都曾有过的那种为争取更大自由而反抗的精神,也被弃之不顾。戈达尔的反叛只是一种顽童式的自我放纵。在他的影片中,感情无不散发着虚假的气味,玩笑只是粗野的表演,运动仅仅是在动而无动机……戈达尔显然不清楚他究竟想在他的场面、影片以至全部作品里达到什么目的,所以他冒冒失失地同时朝一切方向开步。这是一种极其狂妄的,不负责任的粗暴而愚蠢的行为。”从1959年《筋疲力尽》开始,9年时间里戈达尔一气拍了15部长片和若干短片,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小士兵》(1960)、《女人就是女人》(1960)、《放纵的生活》(1962)、《卡宾枪手》(1962)、《蔑视》(1963)、《疯狂的彼埃洛》(1965)、《男性·女性》(1966)、《美国制造》(1966)、《我略知她一二》(1966)等。从1968年开始,戈达尔宣布他绝不再为“资产阶级观众”拍电影,所以从此不再拍商业性影片,而专拍给工人阶级看的影片,其实是谁也看不懂的影片,这以后他的影片表现出明显的极“左”倾向。

戈达尔在他的影片中由于采取了对传统技术极其蔑视的态度,在六七十年代成为轰动一时的人物。他的所谓破坏性美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以一种特殊的组接风格——跳接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在处女作《筋疲力尽》中他用一种神经质似的快速变更的跳接方法闯出了现代派风格的第一步,并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电影剪辑风格。主人公米歇尔开着汽车在画面右侧高速行驶的时候,突然在下一个镜头中却跳到左边来了;正在被追逐的卡车突然间在银幕上消失;刚才还是一种甜蜜无比、卿卿我我的气氛,没有任何过渡,突然就变成了男女主人公剑拔弩张、大打出手的场面。这种情节极不连贯、场景换来换去、频繁跳接的手法既表现了主人公内心无助、坐立不安的浮躁性格,又反映了社会的无秩序、无方向感以及人与社会环境的彻底脱节。主人公的心境不再是通过对话和情节发展来表现,而主要靠电影手法来表现。第二,同跳接正好相反的是“多余镜头”,也就是在一个连续动作中插入一些毫不相干的镜头。戈达尔的影片大多以咖啡馆、街道等公共场所为背景。他常常无缘无故地让摄影机到处去“游逛”,让一些多余镜头打断连续性动作,造成剪辑上的不流畅感。在《男性·女性》的开场戏里,男女主人公在咖啡馆里又吵又打,妻子追着丈夫上了大街,当着儿子的面用枪打死了丈夫,可是这场暴行同影片以后的发展完全无关,就情节发展的传统观念来看,这纯粹是“多余的”。第三,“自我介入”和“乱发议论”是戈达尔用来彻底破坏电影艺术的极端手段。戈达尔称自己的影片是“电影化的论文”,是不同于“三种传统电影”(故事片、纪录片和实验电影)的“第四种电影”。他说:“我把自己已看做一个论文家。我用小说的形式写论文,用论文的形式写小说,简言之,我是拍而不是写他们。”既然是电影“论文”,就可以直接讲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在影片里放进各种各样抽象的素材,通过影片中的人物来乱发议论,东拉西扯,离题万里。在《我略知她一二》中,戈达尔在女主人公头发里藏了一个小麦克风,自己则站在摄影机后面向她提问,并且不许她发声,只以表情答复,戈达尔在猜出她的意思后,继续同她讨论。在《赖活》中,一位哲学家滔滔不绝地大谈什么是语言。在《蔑视》中,一位电影导演大谈当导演的甘苦。他影片中的人物都是些健谈者,这些人的话题从大众文化到最深奥的哲学应有尽有。他在影片里塞满了语言文学的话题,有的是讲出来,有的是写出来,有的甚至唱出来,戈达尔的目的似乎是想在影片创作上搬用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想使观众在情绪上同剧中人保持一定距离,避免陷入心醉神迷的认同状态。但戈达尔显然是把“间离效果”的理论推到了极端,结果不仅破坏了观众的视觉,而且破坏了艺术本身。

戈达尔的主观随意性手法使他的影片变成一堆片断的自由组合。戈达尔曾表示他本人也无法解释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些技法。他在拍戏时常常采用即兴式方法,自己也不知道有什么目的。但是他的影片无疑是反映了他的存在主义世界观。他在西方被称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连存在主义的鼻祖萨特本人都感叹到:“戈达尔影片中的学问太多了。”戈达尔对电影持悲观的看法,完全不相信人与人之间有真正交流思想感情的可能,正如赖兹在评论他的影片时所说:“我们只能认为,像这样的电影语言只是一种表达苦闷的方式,这种苦闷是由于想把我们的世界组成更完美的形象的愿望终归要失败而产生的。”戈达尔是一位令人费解的导演。

1959年是法国新浪潮大获全胜的一年。夏布罗尔的《表兄弟》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他的新浪潮首创影片《漂亮的塞尔吉》获法国电影让·维果奖,在这一年戛纳电影节上,马赛尔·卡谬的《黑人奥尔菲》获金棕榈奖,特吕弗的《四百下》获最佳导演奖。但是新浪潮到1960年以后很快就走了下坡路,在影坛上销声匿迹了。新浪潮作为一个运动退出影坛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青年导演一旦获得了执导影片的机会,小有名气便立刻放弃了新浪潮的宗旨,即强烈的个人化风格和完全蔑视传统的创作手法,很快就走上了商业电影的轨道。被称为新浪潮四大火枪手之一的夏布罗尔就是很典型的一位。他作为《电影手册》的青年评论家之一为“作家电影”论做过重要贡献,执导的《漂亮的塞尔吉》打响了新浪潮的第一枪。这部影片以及他拍的另一部姊妹片《表兄弟》得到了社会的好评,使夏布罗尔正式进入导演行列。但接下来他立刻投入了娱乐片的拍摄,完全背离了新浪潮的方向。他拍的《朗德鲁》(1962)、《老虎只喜欢吃鲜肉》(1964)、《老虎用炸药给自己洒香水》(1965)都是纯娱乐片,为此他本人在电影界的声望也开始下降。而更多的新浪潮导演则是像特吕弗一样采取的是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方面在“作家电影”理论方面继续探索,使他的自传式影片一直拍下去;另一方面也向娱乐式的轻松影片让步。所以1960年以后,新浪潮运动中,除了戈达尔这位至死不回头的导演外,其他青年导演都纷纷转入了商业影片的拍摄,新浪潮运动宣告结束。

【注释】

[1]克莱尔·克卢佐:《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摘自《世界电影》1980年第一期,第18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