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好莱坞的衰落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好莱坞的衰落的原因

时间:2022-08-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从1947年起,好莱坞进入了衰落期,原因主要有两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冷战气氛就开始了。这次传讯的结果是这10个人因蔑视法庭罪被判入狱。事件发生后,好莱坞一片混乱。几乎一夜之间,苏联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美国人民共同击败法西斯的历史完全被忘掉了,反法西斯斗争中的朋友突然被描写成敌人。

四、战后好莱坞的衰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亚两洲人民遭受到法西斯的空前浩劫,可是好莱坞却遇上了难得的好运。正当同盟国联军和欧洲各国的地下组织在抗击法西斯德国的时候,美国平均每周有100万人光顾电影院。那时一张电影票才35美分,即使如此,米高梅、派拉蒙这样的大公司每年票房收入也超过几千万美元。1946年是好莱坞最盛的一年,观众人数达46亿人次,票房总收入相当于今天300多亿美元。但从1947年起,好莱坞进入了衰落期,原因主要有两个。

1.好莱坞十人案

在20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当世界法西斯力量的扩张开始震荡美国人民的良知的时候,好莱坞曾为抗议日本的侵略行为发动了抵制日本丝袜的运动,也曾为援助西班牙反法西斯战士和欧洲的纳粹主义受害者进行过公开的募捐。好莱坞许多创作人员曾发起组织反法西斯的同盟或委员会,举行过抗议集会。40年代当德国入侵苏联的战争进入异常艰难的时期,好莱坞很多著名人士参加了美国人民要求开辟第二战场的声势浩大的运动。卓别林就公开发表了支持苏联的著名演说。由于战争,许多欧洲著名导演来到美国避难,并参加了好莱坞的工作。所以在战争期间好莱坞也拍摄了一些具有反法西斯倾向的影片,如《怒火之花》(1940)、《东京上空三十秒》(1944)、《吾土吾民》(1943)、《卡萨布兰卡》(1942)、《大独裁者》(1940)以及《魂断蓝桥》(1940)等影片,这些影片在年产500部左右的好莱坞虽然只占少数,却激励了美国人民的反法西斯热情和伸张正义的决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冷战气氛就开始了。1947年3月美国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宣布要在好莱坞进行一次对共产党的秘密审查。这一消息引起了极大震动。一些著名导演奋起反抗,成立了一个“保卫宪法第一补充条款委员会”,支持被传讯的10个人在“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的法庭上公开拒绝回答问题,拒绝告密。著名美国电影编剧霍华德·劳逊宣布,在这里受审的不是他,而是“非美活动委员会”在美国人民面前受审,这个委员会无权追究他和任何组织的关系。这次传讯的结果是这10个人因蔑视法庭罪被判入狱。这就是著名的“好莱坞十人案”。

事件发生后,好莱坞一片混乱。一些正义人士遭到迫害,而一些好莱坞的电影组织却落井下石,如美国电影协会、美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美国独立制片人协会发表联合声明,响应“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的号召,“打扫自己的房子”,宣布永不雇用这10个人的任何一人。各大公司也开始制造黑名单,告密的风气一时间笼罩着整个好莱坞。50年代以共和党参议员麦卡锡为首的反共人士,以未经证实的指控宣布有205名共产党渗透到了美国国务院,于是全美国掀起一股反共浪潮。1951年“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又在好莱坞公布了324人的黑名单,并宣布对卓别林进行公开调查。理由是他为了抗议美国政府驱逐反法西斯作曲家汉斯·艾斯勒曾打电报给毕加索寻求支持,他还发表演说要求开辟第二战场。在这种无端的迫害下,卓别林下决心永远离开美国。这次清洗至少造成两个后果,一是使好莱坞损失了大批人才,一些在战前或战争中来到好莱坞的欧洲优秀艺术家纷纷离开美国,好莱坞一些优秀艺术家也因上了黑名单无法在此生存,而去了欧洲,这对好莱坞影片的质量有极大的影响。二是使自由主义思想、民主政治思想在好莱坞影片中全部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大批警察和强盗的故事,或曲折离奇的间谍案为内容的反共影片。在这类影片中,共产党员变成了偷窃珠宝、绑票和杀人的罪犯。几乎一夜之间,苏联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美国人民共同击败法西斯的历史完全被忘掉了,反法西斯斗争中的朋友突然被描写成敌人。

这一段不光彩的历史,在美国人写的书中很少提起,他们一般把好莱坞战后的衰落归咎于经济原因,这就是对好莱坞冲击最大的反垄断法

2.“反垄断法”及电视的竞争

1946年美国司法部根据新修改的“反垄断法”,下令派拉蒙公司中止电影院放映网的经营权,这一命令对其他各家兼营放映的公司同样有效。以往好莱坞八大公司中有五家兼营放映网,公司所拍影片可以在自己公司遍布全国的影院上映,从而形成一种垄断。但新的“反垄断法”颁布后,这些公司再也不能对观众实行专制统治了,质量不高的影片有卖不出去的危险。派拉蒙公司曾经上诉但被驳回,于是各大公司惊慌失措,纷纷采取紧急措施,大批解雇员工,压缩经费,甚至向跨行业的联合公司发展,或者干脆出卖自己的一些制片厂,有的干脆就全部被另外的跨国公司兼并。

大公司的衰弱,也就是制片厂制度的衰弱。大公司解体后,代之而起的就是独立制片制度,也就是由个人投资者独立组织制片公司,每拍一部影片临时组织人马,向制片厂租用设备,拍成后由大公司发行,然后以拆账的方式共分红利。那些失去霸主地位的大公司也以预付款的方式向独立制片人订购影片。好莱坞的电影明星在大公司解体后也纷纷进入自由市场。这一冲击使美国电影业元气大伤。好莱坞花了几乎15年的时间才模糊地明白了怎样适应新的局面。但从另一方面说,制片厂制度的解体和独立制片人的崛起,无疑推动了好莱坞程式化的保守的电影美学向更新和变革的方向发展。

另一场危机来自电视的出现。电视机于50年代在美国逐渐普及,于是爆发了一场历时十年的电影与电视的“战争”。这场“战争”是文艺史上的奇迹,后来被人称为愚蠢的、错误的“战争”。因为在反垄断法实行以后,八大公司虽然没有了放映网,但还有发行权,如果电影院的票房收入不好,他们完全可以把影片卖给电视台来弥补损失。一直到十年以后电影巨头们才发现他们当年挑起的这场“战争”实际上并不是电影与电视的冲突,而是电影院与电视台的冲突,自己却为那些已经不属于自己的电影院帮了忙。这场愚蠢的“战争”实际上是一种自杀性的做法。在50年代初,当一些电视台播放故事片,把一部分观众从电影院吸收到家里去的时候,八大公司的老板莫名其妙地认为这是一种对电影的冒犯。米高梅的一位副董事长大动肝火,宣称好莱坞天生要与电视对抗到底,即使在未来20年继续对抗也在所不惜。好莱坞与电影对抗的第一个手段就是拒绝向电视台出售一切故事影片,包括在仓库里将要坏掉的影片也不出售。这种错误可能有一定的原因,因为商业电视大多是从广播业派生出来的,所以电视界最早是优先雇用广播界的人才,加上当时电视业的中心是在纽约,就更显得与电影界关系疏远。所以电影界没有注意到电视台是他们潜在的买主。由于电影公司不出售影片,这就逼着电视台自己制作节目。一直到60年代,电影公司恍然大悟,才大量向电视台出售他们的旧片,并开始投入电视片制作。电视的中心很快从东海岸转到西海岸。而大公司中最有远见的就是哥伦比亚公司。他们在50年代初就成立了银幕珍品公司,专门制作电视片,所以他们最早进入角色,获利也最多。70年代的电影公司每年的收入有一半左右来自电视。电视台以每部平均50万美元的价格来购买播映权,有的影片如《教父》高达100万美元。至此电影与电视握手言和。

电影公司第二个对抗手段就是利用电视屏幕小的弱点在大屏幕上做文章。电影的普通银幕是1.33∶1,电影为了与电视抗争,一个劲在宽和大上下工夫。宽银幕早在电影发明后不久就已经发明了。一个法国人曾同时用几架放映机在一块11∶1的巨大银幕上放电影,当时只是一种试验品,爱森斯坦也曾提出要打破目前标准电影的呆板尺寸,应当用正方形、圆形或者用随意变形的画面代替一成不变的长方形画面,但这只是理论,从未没有实践过。苏联专家曾就电影画面的比例进行过讨论,认为最理想的宽银幕画面应该是在1∶1.6到1∶1.8之间。美国在20年代末为商业利益也搞过宽银幕;一开始就超过1∶2,胶片的尺寸也不断扩大,从普通的35毫米发展到56毫米、63.5毫米、65毫米,十分混乱。这一次好莱坞把宽银幕重新弄出来与电视对抗最后还是失败了。因为宽银幕有很多缺点,一是在宽银幕上快速剪辑的画面会使观念感到很不舒服;二是为了适应宽的特点,不断推出壮观的豪华大场面,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就没有了。因此电影的时空自由和蒙太奇的组合在宽银幕上发挥不了优势,导演也无法填补银幕两边的空白,观众在看电影时脑袋要像拨浪鼓一样拼命地摆晃。这时尽管超大银幕的汽车影院、环形影院、立体电影等都纷纷出笼,也无法赢得对电视的胜利。

电影的最后一招就是利用电视必须遵守公共准则的规定,拍摄大量的表现性和暴力的影片,以此来招揽观众。这一切都反映了好莱坞的传统,好莱坞从未想过运用朴素、自然的真实感来同电视片争长短,而一味地以假乱真,永远认为假比真要好,这就是好莱坞传统的特点。

世界影都好莱坞在50年代由于政治的原因、经济的原因、与电视竞争的原因陷入了一场混乱之中,而好莱坞的大亨们自以为是的傲气使得他们几乎是用自杀的方式来对付这些危机。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场危机事实上是美国电影的一次改造,它的结果是使得独立制片人地位加强了,个人的风格在以后美国电影中渐渐显露出来,动摇了好莱坞制片厂制度,它的类型神话受到了挑战,使他不得不吸收欧洲电影艺术的新观念和新方法。由于电视的真实性、新闻性的特点,电影要与电视竞争,也不得不把表现真实放到突出的地位。所以到了60年代以后,美国的影片有了显著的改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