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播剧对音响的基本要求

广播剧对音响的基本要求

时间:2022-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BBC广播公司播出的《复仇》等纯音响广播剧的诞生,更令人不能小觑音响在广播剧中的地位。广播剧的音响种类繁多、内容广泛,可以说,除了人物语言和音乐之外,广播剧中的其他声音全部都属于音响的范畴。真实是广播剧对音响的“致命”要求。在广播剧中,人们是被声音牵着鼻子走的。利用这种听觉习惯,广播剧使用音响时就能目的性更强,选择性更大。这也正是一些广播剧对音响进行的有益尝试。

第二节 音响

一、音响必须真实

音响,是广播剧中仅次于语言的第二大构成元素。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BBC广播公司播出的《复仇》等纯音响广播剧的诞生,更令人不能小觑音响在广播剧中的地位。广播剧的音响种类繁多、内容广泛,可以说,除了人物语言和音乐之外,广播剧中的其他声音全部都属于音响的范畴。

广播剧对音响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真实。匈牙利著名电影理论家巴拉兹·贝拉指出:“每一个声音都具有它独特的空间色彩。同一个声音在小房间里、在地窖里、在空空的大厅里、在街上、在森林里或在海面上听起来都不一样。每一个声音,当它实际发生在某一地点时,必然具有某种空间特质,如果我们想利用声音来再现环境,就必须注意这一非常重要的特质。”(15)真实是广播剧对音响的“致命”要求。广播剧是纯声音的艺术,它完全依靠声音来唤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如果人们听到的是虚假的音响,就会产生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不仅不能继续欣赏下去,而且还会对广播剧产生厌烦情绪,关上收音机。

但是,我们所强调的真实并不是绝对真实,纯自然主义的真实,而是相对真实。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电影的一些原则经验。“在后期声音创作中,对音响的选择和使用,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影片叙事中的情绪需要,利用人对听觉判断的感性化的弱点,造气氛,造效果,而且这种创造是不易察觉的,不会令观众感到虚假和做作,因为这与他们实际生活感知经验相类似。选择,就是提取某一有代表意义的音响段落,它所能得到的效果属于精华的部分,与其放多层音响显得浑浊不清,不如选择几个代表性的音响产生勾勒效果。”(16)

在广播剧中,更要注重选择有代表性的音响。在广播剧中,人们是被声音牵着鼻子走的。而且,广播剧又是想象的艺术。受这两方面因素的制约,音响的选择是与听众主观想象中的声音紧密相连的。纷繁复杂的自然主义音响只会给听觉制造障碍,打乱人们的思维和想象。

有选择地使用音响,这也与我们的听觉习惯相吻合。现实世界的声音是吵闹的,然而我们在专注于某件事或某个人时,常常对无关的声音“充耳不闻”。比如说一个正在参加高考的学生,由于精神高度集中,耳朵完全可以忽视窗外的大雨。而两个正在窃窃私语的恋人,是听不见电影里的主人公说些什么的。利用这种听觉习惯,广播剧使用音响时就能目的性更强,选择性更大。而且,听众对广播剧的要求不是有闻必录的绝对真实,听众需要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经常是仅仅用一两种有代表性的声音就足够了。例如广播剧《老神树》中,农村的夜只用几声远处的狗叫就表达得很清楚了。

二、音响的作用

音响的第一个作用是营造现场环境。以20世纪70年代英国BBC广播公司播出的纯音响广播剧《复仇》为例,一声尖利的警笛声响起,警察的喊话、警犬的叫声,以及躲在草丛暗处的囚犯沉重的喘息声、踩踏杂草声,在听众面前展示出一场鲜活的追捕场面,仿佛听众就站在现场观看一般。

音响的第二个作用是进行暗喻与烘托。暗喻与烘托比起营造环境的传统作用来,似乎更富于主观色彩。各种音响都可以传达出一定的含义。英国导演希区柯克曾对法国导演特吕弗说:“音响效果应该当对话来处理,……人的喊叫和笑同样可以传达重要的含义。”在这种情况下,音响常常肩负着两大“使命”。一是真实表现现场的环境氛围,使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方面,音响发挥的是传统的营造环境作用。二是对人物命运际遇的暗喻,或是烘托一种与剧中人物思想感情相一致的气氛、氛围。我国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就曾在文章中明确表示:“《北京人》中有个大配角,就是我所说的各种音响,音响帮了戏很多忙,创造环境气氛。有的导演不太注意,戏就丢了很多。例如戏中有一台苏钟,即苏州出产的时钟,钟的嘀嗒声很迟缓、很单调,走起来慢极了,给人的感觉就是单调地活着、活着、活着,无聊地无味地活着、活着、活着。没有这种钟声,气氛就搞不出来。这个戏的第一幕是比较快乐的,鸽子在天上飞时的哨声嘹亮悦耳。假如五六只鸽子一齐飞,那声音好听极了,给我的感觉是充满了青春的欢笑。戏开始的感情和最后的感情对比是很明显的。戏的后一部分,痛苦的事一件一件地到来,在初冬的傍晚,乌鸦呜哇呜哇的叫声,听着使人难过。还有一种水车的声音吱扭吱扭地响,非常烦闷不快。曾霆和瑞贞要离婚的时候,又有一种瞎子算命的铜锣声,这声音让人感到生命非常没有保证,人活着毫无意义。在一条深深的胡同里,瞎子半夜还要给你算命,这时候天是凉了,人心也凉了。”(17)

除此之外,音响还可以起到解说的作用。这也正是一些广播剧对音响进行的有益尝试。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的前苏联广播剧《埋伏》中,开场的一场戏中,就是完全运用音响来充当解说的。室外呼啸的狂风中,发报的声音清澈而遥远。一辆摩托车由远及近地开过来,刹车声刺耳。接着猛烈的敲门声,屋内的发报声突然停止。随后是破门而入、搏斗的声音,搬动椅子的声音被一声枪响制止,椅子掉在了地上。听着这些音响,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的场面:在寒冷的冬夜,一名发报员正在紧张地工作。寻着发报的声音,敌人发现了发报员所在的房子,破门而入,发报员在激烈搏斗中中枪而死。仅仅40秒钟的音响,不费半句口舌,却表达了整整一场的戏。这样的音响,不仅起到了解说的作用,而且还要比运用解说词介绍巧妙得多,吸引人得多,仿佛让人身临其境,现场目睹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