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导演在构思和创意时要关注的问题

导演在构思和创意时要关注的问题

时间:2024-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后面各章将分别加以论述,这里仅就导演在构思和创意时要特别关注的两个问题分述如下。(一)关注整体把握导演在体现剧本,操作和运用各种手段和技能付诸实施时,一定要关注整体把握。有的导演常常因偏爱局部,或迷恋于某场戏,失之于对整体的考虑,因小利而失大局,结果得不偿失。李安导演的影片《卧虎藏龙》,获奥斯卡金像奖的十项提名,获得如此殊荣,确是不易。

四、体现剧本

从选择剧本,到分析研究剧本,再到体现剧本,这是导演创作的全过程。而体现剧本则是导演工作的真正开始,也是全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作。

体现剧本,主要是把用文字书写的剧本,经过导演的构思、创意之后,调动摄制组的成员把文学形象化作可看可听的银幕或屏幕形象。从导演构思到创意实现,导演必须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和技巧,诸如导演与演员合作、时间设计、空间设计、视觉语言、场面调度、声音处理等,都是导演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应用知识和操作技能。后面各章将分别加以论述,这里仅就导演在构思和创意时要特别关注的两个问题分述如下。

(一)关注整体把握

导演在体现剧本,操作和运用各种手段和技能付诸实施时,一定要关注整体把握。也就是要有统观全局的思想,要协调好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比例关系。比例失调,如头重脚轻或结尾拖拉,都会导致失去均衡,还会殃及整体的完整与和谐。因此,导演一定要考虑全局的利益,切不可偏爱个别章节或段落,斤斤计较局部的得失而偏离整体,迷失方向。

为此,在人物方面,既要考虑“这一个”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又要考虑他与周围人物之间的关系与纠葛,同时还要考虑各个人物与演员之间的搭配是否协调或雷同;在情节方面,既要考虑纵向发展的深度,又要考虑横向发展的广度,同时还要考虑纵横之间的联系;在节奏与气氛方面,既要考虑这一个场面或这一场戏的节奏与气氛,又要考虑它与整部戏的节奏与气氛是否合拍与融洽。总之,要胸有全局,运筹帷幄,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有的导演常常因偏爱局部,或迷恋于某场戏,失之于对整体的考虑,因小利而失大局,结果得不偿失。导演应该弃小利而顾全大局,就如同下围棋,常常要为顾全大局而弃子。这才是大家的气度和风范,要识大体、顾大局。

有的导演常常以自己的偏爱代替观众的喜好,有时还自作聪明,以为自己喜欢的,观众必然能接受,自己懂了的,观众也必定能看懂。实际上有时并不是这样,因为导演对剧情反反复复研究过多次,心里对故事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而观众则是第一次看影片,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都非常陌生,因此,导演在处理戏时,不要以为自己明白了,观众也一定明白,自己喜欢的,观众也一定喜欢。导演常常因为自己迷恋于某场戏,结果一叶障目,一场戏搅乱了整部戏。其失误的原因就在于对整体把握不够。这种情况多出自初次担纲的导演身上。

作为一个艺术家,决不可因小失大,贪恋局部的得失而损害艺术的完整性,否则,功亏一篑,将会留下莫大的遗憾。

(二)为内容寻找物质外壳

任何剧本的内容,其中包括思想意念,情节进展,人物纠葛与感情宣泄,环境转换与影片格调,以及说不清道不明的、含蓄的、朦胧的情愫、意蕴、感觉、味道,都是通过文字描述出来的,读者只能去意会而无法亲历其境。

导演的功力就在于能为剧本的内容寻找到恰当的物质外壳,使其能够实实在在地让观众通过眼睛和耳朵听到和看到这些逼真的形象,因为形象才是形成“注意力”的本质。形象真实、生动、有新意,观众就会为之感动;反之,形象虚假、苍白、无新意,观众就会厌恶,甚至拒绝接受。所以一部影片的得失、成败,往往和体现剧本内容的物质外壳密切相关。

影视作品的物质外壳就是内容得以存在的形式,也是对内容的包装。在市场经济的营销机制中,商品如果没有赏心悦目的包装,是很少有人问津的。同样的道理,影视作品也需要经受市场的检验,如果缺乏赏心悦目的观赏性,也很难获得观众的青睐。过去我们比较重视对作品内容的研究而忽视对形式的探索,这除了有些人心有余悸,怕被人批评为形式主义外,最主要的是对形式的研究和投入的力量不够。中国古人在遣词造句时,曾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说法。诗人贾岛在构思诗句“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时,为“推”、“敲”二字反复斟酌,以便寻找到准确的表情达意的词语,终获佳句。由此可见,表意的物质外壳有多么重要,为了它应该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

当导演进入寻找表意的物质外壳时,那些首先捕捉到的形象,常常是一些最容易想到的一般化的物质外壳,因为轻而易举得来的东西多是司空见惯、俯拾皆是的凡品。对于这些易得之物,可暂放一旁,另寻佳品。因为影片中那些精美绝伦的物质外壳,都是经过导演的苦心经营、反复推敲、精雕细琢得来的。俗话说“功夫不负苦心人”,不下工夫是难得佳品的。

导演在寻找物质外壳时,切不可因循守旧,袭用或重复别人用过的程式,也不可重复自己,一定要在艺术创新上有突破、有发展。

李安导演的影片《卧虎藏龙》,获奥斯卡金像奖的十项提名,获得如此殊荣,确是不易。他的作品能为西方人接受并得到超常的礼遇,有人认为其原因有三:一是在于他的创作观念;二是在于他的作品特色;三是在于他的操作方式。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作品本身,因为检验艺术品格高下、好坏、优劣的只能是作品,隐藏在作品背后的种种原因都是次要的。无论你拍片时如何努力、辛苦,运用了新观念,采取了先进的操作方式,如果作品本身不行,也是枉然。只要作品过硬,人家自然会想到你的努力和辛苦,想到你为艺术所作出的贡献。

《卧虎藏龙》是一部功夫片,主打的是功夫。功夫片作为一种类型片,几乎被演绎成一种模式,观众司空见惯,要想再上一个台阶就必须有新的突破。仅就功夫为例,《卧虎藏龙》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赋予功夫一种看似熟悉而又感到陌生的物质外壳,充分展示了中国功夫的那种轻灵、飘逸的绝技。在《卧虎藏龙》中,两个女子的追逐场面,通过飞檐走壁、穿房越脊,表现了她们真的身轻如燕、如履平地的功夫,观众通过观赏她们的肢体语言获得了赏心悦目的快感。

尤为新颖出彩的则是竹林中的搏杀场面。一般的功夫片中的打斗场面多选在平地、山上、房上或树林之中,这样容易进行打斗;如在竹林之中,特别是在竹枝上搏杀,则难度较大。因为竹枝既轻柔,而又富于弹性和韧劲,人在上面很难立住,更别说展示功夫进行打斗了。所以就需要掌握高难度的动作,不仅要在轻柔的竹枝上立得住,还要在上面施展拳脚,更要有上乘的功夫。再加上满目清秀翠绿的竹林作背景,真正营造出一场打斗和武功的奇观。这种呈现方式,更加引人入胜。所以物质外壳的选择,匹配以优美的画面,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

又如,在希区柯克导演的影片《西北偏北》中,有一场使用飞机追逐杀人的场面。这种追逐杀人的场面,在诸多电影中是屡见不鲜的。怎样在这种屡见不鲜的场面中,寻找到新颖独特的物质外壳,则是导演苦心追求的。

希区柯克告诫自己说:“我早想打破这样一种陈规:即某个人来到某个地方,在那里他可能遭到暗算。在现在一般是怎样处理的呢?”他接着指出:“在多数影片中总是处理成:漆黑的夜,在某城市狭窄的街道上,遭难者等候在那里,他站着的身影整个地投入到路灯的光晕里。刚下过一场大雨,地面上湿漉漉的。这时切入一个特写:一只黑猫悄悄地沿着墙壁爬行。接着拍一扇窗,忽见窗帘被撩开,露出一个人的脸,他在暗中向外张望。一辆老式黑色汽车徐徐驰近……”于是杀人场面便开始了。

希区柯克认为这是艺术创作中的陈规旧套,是最容易走的老路,他决心另辟蹊径,为构思赋予新的物质外壳。最后,在影片中出现的这个场面是这样展现的:一片荒无人烟的平原(不是城市的狭窄街道);在光天化日之下(不是漆黑的夜晚);既没有惊栗的音乐,也没有鬼煞似的黑猫,以及躲在窗帘后面向外窥视的神秘人物。从而赋予这个场面一个完全与众不同、具有独创性的物质外壳,使这个场面成为他的悬念片中的最为出色的段落。

飞机追逐杀人场面,基本上没有对话,完全是由人物动作和视觉语言表述功能完成的。这个场面长达9分钟,共由126个镜头组成。组接时运用了加速蒙太奇,即用一系列越来越短的镜头连续交替组接。希区柯克这种处理的根据是,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起作用的不是时间因素,而是空间因素。各个镜头的长度服从于表现罗杰为躲避间谍的追逐而拼命奔跑的不同距离,特别是强调出他无法躲避这一点。导演通过他的艺术构思为影片寻找到能够付诸表现的物质外壳,而这个物质外壳又体现了构思的新颖独特之处。

总之,导演在体现剧本时,既要关注整体把握,胸有全局,又要能为构思寻找到新颖独特的物质外壳,使其获得良好的审美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