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电影需要“自然成长”

中国电影需要“自然成长”

时间:2022-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李安6月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警世语录”犹在耳畔,7月中国电影票房似乎立现呼应,曾是影市黄金时期的“暑期档”,目前票房走势平稳,不要说是超越去年同期总额,能够持平已是不错业绩。近几年来,我一直在呼吁中国电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因此,中国电影宁愿牺牲票房总额和年度增长率,也不能够牺牲电影“环保”。中国电影发展“不要急,慢慢来”,不应只是“权宜之计”,而应该是一种国家战略。

李安6月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警世语录”犹在耳畔,7月中国电影票房似乎立现呼应,曾是影市黄金时期的“暑期档”,目前票房走势平稳,不要说是超越去年同期总额,能够持平已是不错业绩。不知是李安的“警世语录”“魔咒”,还是中国电影发展规律使然,只能调侃而言:李安以一部《卧虎藏龙》使自己飞越张艺谋而成为中国电影教父,今年又以“警世通言”飞越中国电影第二次成为“教父”。

显然,经常在中国电影“围城”内外走动的李安,早已看到“围城”内部影市的狂欢与资本的汹涌背后中国电影的软肋以及危机,他不希望大陆电影重蹈香港、台湾电影由盛而衰的覆辙。他“警世”道:“不要让他们成长太快”,“不要拔苗助长,我觉得成长是很自然的事情”,“生长本身是需要孕育的,不要太急功近利,很多事情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成功的”,“抢明星,抢资源,却不在观众品位、欣赏素质、文化强度厚度上下功夫。而这些都是要做筑基的工作,比如编剧、故事的处理、对戏剧冲突、对表演的要求等,每一个细节都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处理”,因此,他的一个总观点是:“不要急,慢慢来。”他可能从电影节论坛的主题“票房即将超美,成为‘老大’还差几件事”中受到“刺激”有感而发,虽是委婉道来,却是字字切中时弊,因为他深知,如此“大跃进”式的“口号”,很有可能会促使中国电影坠入“大跃进”式的“泥潭”,中国电影“成为‘老大’”不是“还差几件事”,而是差不少呢。

近几年来,我一直在呼吁中国电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因为中国电影有点“野蛮生长”,社会资本滚滚涌入,这里面充斥着大量“投机分子”,他们见电影业红火有利可图,“疯狂”掠夺电影优质要素,“抢明星,抢资源,却不在观众品位、欣赏素质、文化强度厚度上下功夫”,他们没有把电影作为产业“下功夫”,而是大量“超支”、“透支”观众对于中国电影的理想及其梦想,能“捞”则“捞”,等观众无法“忍”看他们炮制的大量“烂片”而对中国电影产生厌倦时,中国电影又身陷“滑铁轳”,他们则“捞一把就走”,又去捕获下一个适合投机的行业“猎物”,把一个被他们严重“污染”的“烂摊子”留给中国电影业。此时,治理“污染”事业已是积重难返,非一日之功也。中国电影以远超GDP增速的百分之四五十年增长率时,令人有点兴奋而更多的则是担忧,因为它是非规律性的,“很多事情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成功的”,“生长本身是需要孕育的”,在一种“双刃剑”的“宿命”格局中,中国电影既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成就有多大,问题有多大。

深究一下,“暑期档”电影票房走弱了,也有它内在的发展逻辑。一是“这些都是要做筑基的工作,比如编剧、故事的处理、对戏剧冲突、对表演的要求等,每一个细节都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处理”,可是中国目前有多少这样的“专业的人才”团队啊。且不说中国电影工种以及专业分工不够精细的问题,这些“粗放”的电影“专业的人才”又能够支撑多少部电影的拍摄工作。前几日,和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教授聊起此事,他分析道:根据当前“专业的人才”现状,大概可以保障拍摄三四百部电影,而目前的年产六七百部影片量,则必然使“专业的人才”难以承受之重,影片质量的稀释无法避免。以“抢明星”而论,现在许多一线“卡司”成为最为热门的核心资源,他们档期非常紧张,众所周知的以天甚至小时计酬,他们在各个拍摄基地之间“空中飞人”,他们来了就演,演完就走,少有时间深入体会角色,深入生活更是成为一种奢望。即使如此,许多剧组手捧重金也未必能够聘到合适的“卡司”。因此,它必然影响到“对表演的要求”以及影片整体品质。因“专业的人才”不足,“快餐电影”成为一种基本电影生产潮流,电影质量弱化使社会口碑及其吸引力有所衰退。

二是“快鹿事件”以后,政府主管部门强化电影市场规范管理,偷票房、假票房等现象一定程度得到遏制,其“泡沫”、“水分”、“虚火”部分有所挤压,票房总额自然减少。前段时间,知名编剧汪海林在上海论坛上“炮轰”:我不是来开会的,而是来报警的。中国电影假投资、假票房、假消息、假评论,司法部门为什么不管?虽是戏言,却也道出了许多“真情”。它也已经涉及了前述的电影“环保”问题,以“快鹿事件”分析,首先它将电影与金融市场捆绑,把电影作为金融“圈钱”手段;其次非正常时间虚假排场,甚至出现凌晨六点场被卖空和平常难卖的第一排票很早卖卖光的“奇迹”;再次它的“投机”现象严重,假投资、假消息、假评论充满各种媒体,并因此去带动各种假荣誉、真圈钱。因此,中国电影宁愿牺牲票房总额和年度增长率,也不能够牺牲电影“环保”。

三是影市分化时代竞争加剧。从今年暑期档来看,将有九十余部影片上院线,而不是前几年一周才上几部新片,观众可选择余地很大,各种类型影片百花绽放,例如爱情片之《致青春2》、《陆垚知马俐》,喜剧片之《快手快手快枪手》、《发条城市》,动画片之《大鱼海棠》、《摇滚藏獒》,动作片之《危城》、《惊天破》、《绝地逃亡》,艺术片之《路边野餐》、《天亮之前》。由于这些影片总体水准一般,加上数量繁多,也就难以如同从前一样形成舆论“话题”,电影生态的“马太效应”较难形成,对于市场的诱发力和号召力也就减弱。

中国电影发展“不要急,慢慢来”,不应只是“权宜之计”,而应该是一种国家战略。它应该“在观众品位、欣赏素质、文化强度厚度上下功夫”,而不是在“抢明星,抢资源”上消耗“大好时光”,使电影一直在文化低端徘徊。一个核心的观点是:中国电影不要虚胖,而是需要结实;它不应是外行领导内行,而是有着一支强大的“专业的人才”;电影人不应该是艺人,而是文化人;电影业应该是受人尊重的行业,而不是被人玩弄轻视的行业。当然,这种“不要急,慢慢来”,理想的状态也应该是“软着陆”,而不是“硬着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