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的需要表现特征

人的需要表现特征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容从业人员作为社会人存在,当然也具有以上的人的需要表现特征。此外双因素理论把马斯洛提出的前两种需要称为保健因素,后三种需要称为激励因素。之后转入人类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马斯洛的观点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其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
人的需要表现特征_美容消费心理学

1.对象性 人的需要不是空洞的,而是有目的、有对象的,而且也随着满足需要对象的扩大而发展。人的需要的对象既包括物质的东西,如衣、食、住、行,也包括精神的东西,如信仰、文化、艺术、体育;既包括个人生活和活动,例如,个人日常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活动,也包括参与社会生活和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结果。例如,通过工作的相互协作,带来物质成果,通过同事的人际交往,沟通感情,带来愉悦和充实;既包括想要追求某一事物或开始某一活动的意念,也表现为想要避开某一事物或停止某一活动的意念,这些意念的产生都是根据个人需要及其变化决定的。各种需要彼此之间的区别,就在于需要对象的不同。但无论是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都必须有一定的外部物质条件才能满足。

2.阶段性 人的需要是随着年龄、时期的不同而发展变化的。也就是说个体在发展的不同时期,需要的特点也不同。例如,婴幼儿主要是生理需要,即需要吃、喝、睡;少年时代开始发展到对知识、安全的需要;到青年时期又发展到对恋爱、婚姻的需要;到成年时,又发展到对名誉、地位、尊重和认可的需要;到老年时,发展到需要社会和子女的关心等。

3.社会制约性 人不仅有先天的生理需要,而且在社会实践中,在接受人类文化教育过程中,发展出许多社会性需要。这些社会需要受时代、历史的影响,又受阶级性的影响。在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下时期,人们需要的是温饱;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时期,人们需要的不仅是丰裕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开始需要高雅的精神生活和自我完善美的追求。所以人的需要又具有社会性和历史与阶级的制约性。

4.独特性 人与人之间的需要既有共同性,又有独特性。由于生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条件因素不同,每个人的需要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年龄不同的人、身体条件不同的人、社会地位不同的人、经济条件不同的人,都会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有不同的需要。美容从业人员作为社会人存在,当然也具有以上的人的需要表现特征。

现代西方普遍接受的是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需要可以分为各种等级(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即抱负),反映了不同的人的不同要求。此外双因素理论把马斯洛提出的前两种需要称为保健因素,后三种需要称为激励因素。

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满足需要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直接满足和间接满足。前者是靠工作本身及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的,经营管理的职责在于:在组织、计划、监督、协调等各项管理活动中寻求满足职工需要的各种方法,使职工对工作有兴趣、有热情、有自豪感,以致产生高峰体验。间接满足是职务外的满足,是在工作后获得的,如工资、奖励、食堂、托儿所、俱乐部等。具体内容如表7-1所示。

表7-1 员工需要层次内容

需要在人的个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的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和动力的源泉和基础。人有了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需要,才会产生行动的积极性;正是个体的这种和那种需要,才促使人们、推动人们去从事这项或那项的活动,去完成这项或那项的任务。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所说:人们“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正是人的各种需要,去促使人们追求各种目标,并进行积极的活动,去实现这些目标,以满足需要。人对某一方面事物需要越强烈,他的积极性就越高,动力就越大。因此,需要总是带有动力性、积极性的,而且需要的水平也总是在不断提高的。

需要总是在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增加,需要又总是推动人们去不断地努力,去不断地奋斗。需要在人的个性心理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需要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为了满足需要,个人必须通过认识过程解决一定的问题,完成一定的任务。需要在人的个性心理活动中往往又以情绪表现出来。凡是能满足人需要的事物,则产生肯定的情绪;凡是不能够满足人需要的事物,则产生否定的情绪。情绪反映了人的需要是否满足的标志,与人的需要毫无关系的事物,则不会引起人们的情绪和注意。

需要对人的意志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个人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会促使人们去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适应这种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意志和决心。

值得注意的是,正确的、符合道德规范的需要会培养良好的个性、良好的情绪和良好的意志;不正确的、不符合道德规范的需要会导致不良的个性、不良的情绪、不良的意志品质。

【相关知识链接】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早期曾经从事动物社会心理学的研究,1940年在美国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灵长类优势品质和社会行为》一文。之后转入人类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943年出版了《人类动机的理论》,1954年出版了《动机与人格》,1962年出版了《存在心理学导言》一书。马斯洛的观点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其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

1.生理的需要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显然,这种生理需要具有自我和种族保护的意义,以饥渴为主,是人类个体为了生存而必不可少的需要。当一个人存在多种需要时,例如同时缺乏食物、安全和爱情,总是缺乏食物的饥饿需要占有最大的优势,这说明当一个人为生理需要所控制时,那么其他一切需要都被推到幕后。

2.安全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具体表现在:①物质上的:如操作安全、劳动保护和保健待遇等②经济上的:如失业、意外事故、养老等③心理上的:希望解除严酷监督的威胁、希望免受不公正待遇,工作有应付能力和信心。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

3.社交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包括:①社交欲。希望和同事保持友谊与忠诚的伙伴关系,希望得到互爱等②归属感。希望有所归属,成为团体的一员,在个人有困难时能互相帮助,希望有熟识的友人能倾吐心里话、说说意见,甚至发发牢骚。而爱不单是指两性间的爱,而是广义的,体现在互相信任、深深理解和相互给予上,包括给予和接受爱。社交的需要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

4.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与自尊有关的,如自尊心、自信心,对独立、知识、成就、能力的需要等。尊重的需要也可以如此划分:①渴望实力、成就、适应性和面向世界的自信心、以及渴望独立与自由;②渴望名誉与声望。声望为来自别人的尊重、受人赏识、注意或欣赏。满足自我尊重的需要导致自信、价值与能力体验、力量及适应性增强等多方面的感觉,而阻挠这些需要将产生自卑感、虚弱感和无能感。基于这种需要,愿意把工作做得更好,希望受到别人重视,借以自我炫耀,指望有成长的机会、有出头的可能。显然,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这种需要一旦成为推动力,就将会令人具有持久的干劲。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成就感与成长欲不同,成就感追求一定的理想,往往废寝忘食地工作,把工作当是一种创作活动,希望为人们解决重大课题,从而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

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

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越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越少。

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下一个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告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与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比重减轻而已。

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唯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

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对于个体来说,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人,通过适当的技巧,可以把无意识的需要转变为有意识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