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保龄球技术
保龄球技术动作较多,不同水平的打球者所掌握的技术层次不同,比如说,初学者通常只能掌握直线球、小曲球等,而高阶段者则可能打出飞碟球、大曲球,不同阶段的技术需要不同的能力和经验,在这里,我们只是简单介绍一些基本技术和其要领。
一、球的选用
保龄球的重量基本上从6磅到16磅,11个级。选用那种重量的球是因人而异的,一般来讲,选球的方法可参照下面两种标准:
1.简便的选球标准:
6~7磅 小学生
8~9磅 中学生
10~12磅 女青年
13~14磅 男青年
15~16磅 中、高级球员
2.以体重1/10为依据的选球标准:
40~49kg 10磅
50~54kg 11磅
55~59kg 12磅
60~64kg 13磅
65~69kg 14磅
70~74kg 15磅
75KG以上 16磅
二、保龄球握持球技术
握持球技术是保龄球打球的最基本技术,基本方法是先将在手的中指和无名指插入指孔,再把大拇指深插入指孔,手心贴着弧面,把球牢牢握住,手腕保持平直,手臂保持90°。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握持球法:
1.传统握持球法:中指及无名指的第一、二指节插入指空的握持球法,因握持球容易所以对初学者或较弱的女性比较合适。
2.半指节握持球法:中指及无名指插在第一指节和第二指节之间方式的握持球法,职业球员一般采用这种握持球法。
3.满指节握持球法:中指及无名指插入指孔只插入第一指节而已,这种握持球法摆动费力但可供强劲的回转力,可是不好控制,并且容易增加树脂指端的负担,所以一般熟练的球员使用这种握持球法。
4.手指间隔:从拇指到其他两手指指孔的距离为手指间隔。这由手掌的大小决定,所以有一点点的误差亦会影响到球的动作。手指间隔越大,指力回影响到球而可投曲球或钩球。
因此,在选球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初学者应选择比本身的体重约轻1/10的球,零心距球,采用传统握持球法方式练球较好。FIQ规定的磅有8~16磅。
2.一定要选择一个指孔不要太松也不要太紧,插入之后不妨旋转球。然后拇指插入指孔之后,指孔中央的稍前方,也就是传统握持球法为准来选球,并在手掌与球面之间的间隔里可放一根铅笔的空隙最为理想。
3.球的重量,平均摊在中指与无名指上摆动时,若能感到球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时最为理想。
三、投法步法及投球技术
为使保龄球有一个平稳的加速度,投球前必须进行助跑。只有在助跑中通过摆臂运球,球才能够得到加速度。四步助跑又叫标准型助跑,它包括第一步推球,第二步垂直下摆,第三步垂直后摆,第四步向前垂直回摆和滑步投球。手臂摆动时,肩部应放松,像钟摆一样摆动。
在基本步法得以完成的基础上,可以连接下面各种投球技术:
(一)直线球技术
直球是各种球路的基础,如果直球学不好,就去打别的球路,就等于是在沼泽地上盖房子一样,会非常的不稳,所以初学者首先要把直球学好。
1.球路走向:由球道端呈直线滚向球瓶端。
2.基本方法:
直球没有什么特殊的武器,唯一的武器就是比较容易控制方向(因为是“直”球嘛),因为直球的进球点角度很小,也没有特殊的行进路线,所以一定要朝球瓶的1、2瓶或者1、3瓶来打,否则很容易产生技术球。
打球时切记后拉不要太高,这样的话点就瞄不准了。从后拉到球离手为止,大拇指始终要向着正前方,而中指及无名指始终向着正后方(这样有助于出手时的稳定),直球主要是靠无名指及中指来送球,把球推出去。所以球要出手时先把大拇指离开球洞,再用后面两指把球送出。这样球就会乖乖地往你要的方向直直的滚过去了!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送球时手不能往后“弓”,也就是说手掌背面、手腕及手臂要呈一直线,出球时的力道及准确度才会更好。
(二)小曲球
小曲球是直球的加强版,也就是说只要在原先直球的打法上稍加改变,便可以打出小曲球了。
1.球路走向:由球道端成“)”字形滚向球瓶端。
2.小曲球除了跟直球一样比较好瞄准以外(曲度很小),另外就是加上横向的破坏力,使得全倒的几率提高,打法与直球无异,唯一不同的是球出手的方法。小曲球是大拇指离开球洞时后两指顺着球右边的弧形拉起,也就是说跟直球出手的方法大同小异,只是后两指出手时稍为往左拨一下。
3.注意事项:
(1)出手时手臂不要过于离开身体,不然球很容易偏转,重心也不稳。
(2)助走时要把重心放低,等到要出手时再联手一起拉高。
(3)整只手一定要呈一直线,完全是靠手掌及手肘的力量拉起。
(4)摆动及拉球时尽量利用自然钟摆的原理出手,不要用力。
(三)环抱式大曲球
环抱式大曲球其实是不正确的打法,但是为什么还是要介绍如何打呢?因为如果您想体验一下大曲球滋味,但是又没有球,用这种打法即可以让你体验这种大曲球的感觉了。
1.球路走向:由球道左端呈>字形滚向球瓶端。
2.基本方法
首先手指要插中指及无名指两指在球孔上,这样子很容易掉下来,所以要用手抱着球,在出球时迅速地向右边出手及翻起手掌,要切记不要太向右边及翻太大力,不然球是会转过头的。
(四)大曲球技术
大曲球适合对直球已能掌握得很好的人使用,因为大曲球最容易受限于球道的上油方式,会随着上油的不同而球路也跟着改变,所以如何精确地掌握球路,才是打好大曲球的不二法门。
1.抓握方法:见下图。
2.球路方向:从球道端成>字形滚向球瓶端。见下图。
或
3.基本方法
首先要注意球的钻孔。球的钻孔必须钻成打曲球专用的孔,不能以直球的孔来打,因为那样打根本就打不出来,球馆里有那种只插两只手指打的大曲球是不正确的,请大家不要模仿!基本上拿球时手掌跟手臂应该保持平行,以最轻松的方式作后摆跟出旋拉,其他如站点等等都应该视球道状况而言。如果你发觉你在拿重球的时候手掌跟手臂无法保持平行,那么有一种俗称机械手臂的手套,可以帮助你正确地拿起重球及旋拉。
打法大致上也跟小曲球无异,只差在必须站在球道的左端把球丢向右端,再借由球的旋转力转向球瓶。球离手时同样是先把大拇指抽出,再用后两指的力量往前送出并拉起,要注意随着球道的干或油来决定拉起的力道。
(五)飞碟球
飞碟球不受到球道限制,破坏力更是强大,也是比较容易学的一种球路。
1.抓握球方法(见下图)
或
2.基本方法
(1)手臂摆动,助走与一般直球无异。
(2)当手臂摆到最低点时(出手前一刹那),掌心朝下,大拇指指向1~3点钟方向附近。
(3)出手时,手腕及手臂旋转,将大拇指由1~3点钟方向逆时钟转至6点钟方向。
(4)跟着中指,无名指脱离指穴。
(5)大拇指留在指穴有向前推(或向下压)的动作。
(6)最后与一般球路一样要有延伸动作。
3.飞碟球球路
(1)3号瓶靠近1号瓶(较多人采用)
(2)2号瓶靠近2号瓶(较容易lose 1号瓶)
4.飞碟球之strike方式
由于飞碟球是采用瓶撞瓶的方式来产生strike,一般有下列两种方式:
(1)球速慢:此时strike时,好像滚雪球一样,整个将瓶子往后推,这种方法strike点较多,但出手较难。
(2)球速快:此时strike是利用1、2号瓶经墙壁反弹将4、7、8号瓶击倒,其余的用球及瓶来击倒,此种方法较容易剩下5、8号瓶。
练习时可在地面转转看(先不要摆动手臂,纯粹练习手腕及手臂之旋转及脱手的感觉),打飞碟时手臂要放轻松,不要用力,自然摆动就好,就好像钟摆一样。大拇指是向下压之后再向前推,下压动作要快。一般直球在球出手时手是掌心向上thumb朝3点钟方向,而飞碟球在握球时thumb向6点钟方向(掌心向右),球出手瞬间手腕逆时针转动(thumb由6点逆时针方向转到9点)。结束动作时掌心向下。
四、如何打出完美的全中
保龄球的一大魅力,在于独特的倍增分法。同样投出一个球,计分可相差3倍以上。具体地说,全中可得3倍的高分,补中可得两倍的好分,若两次投球后留下残瓶,就只能得到实际分。因此,全中是每个保龄球玩家最期望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打出完美的全中呢?下面几点值得注意:
1.掌握角度线。欲投全中球,必须掌握角度线瞄准法。所谓角度线瞄准法是指球员根据某一球道的特性,先决定采用多大的角度线,再在这个基础上作相应位移调整,求得落球点、目标箭头、瓶袋三者之间构成的一个瞄准用的全中角度线)。
2.掌握好球的速度。球的速度过快和过慢都是缺点,速度过快会大大增加滑溜的距离,使球进入瓶袋时来不及形成足够的转数,形成旋转不足,导致球击瓶后,瓶会直接飞向沟底,而不会横向抽击倒其他球瓶。球速过慢也会发生问题,最明显的状况就是撞瓶无力。调整球速时,做到不影响助跑和运球的时间并不容易,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成。
3.掌握球道的变化。球道有“快球道”和“慢球道”之区别。所谓快慢球道的主要区别是:
(1)朝1、3瓶之间(左投的人是1、2瓶之间)试投,球滚动击倒目标就是标准球道。如果以1、3瓶作为目标,球却向3、6瓶(左投的人是1、2瓶)滚去。这就是球顺着球道跑太快,我们称为“快球道”。“快球道”的成因是因为球道表面油量充足,一般来说,上午到下午球道多处于这种状态。但也应知道,室内的温度、湿度、油的挥发,及球的状态(粘油的多少,及污染情况),都会影响球道。
“快球道”的攻击法本位位置稍向右移动,由外侧瞄准1、3瓶。本位位置没有改变,瞄准的三角形稍稍左移(右移的则相反)。慢慢地接近,球速稍慢。初学者要使用稍重的球。放球的时候,尽可能地在投球线的近处着地。
(2)如果以1、3瓶作为目标,球却向1、2瓶滚去。这就是球顺着球道慢滚,我们皆称为“慢球道”,慢球道的成因是球道表面油已干燥、球道使用数已超过50回合、球道灰尘太多、雨天湿度高等原因,都会形成慢球道影响球速。
“慢球道”攻击法本位位置比平常偏左移动。由内线也可以(由中央往左侧)不改变本位,尽量比平常右移两、三步的点面开始(以上对右投的人而言)。稍微加速接近,让球加速。使与球瓶的距离缩短,所以球要比平常投远些再着地。太弯曲的话,则应在球稍直前进时拔起手指。球员要取得好的成绩,必须确切掌握球道的特性,在投球时根据球道的快、慢,做出相应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