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体育旅游相关分类的研究

体育旅游相关分类的研究

时间:2022-07-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这里所指的体育旅游产品与体育旅游项目有相同之处。对体育旅游“体育”属性或“旅游”属性的认识必然导致出现不同的类型划分。由此看来,哪一种分类更符合逻辑学的要求并能体现体育旅游的本质内涵仍值得进一步探讨。

美国棒球

汪德根等(2002)根据旅游消费者的旅游动机,从市场细分的角度将体育旅游分为6类:休闲体育旅游、健身体育旅游、体育观战旅游、刺激体育旅游、竞技体育旅游和其他体育旅游[13],进而列举了细分市场的产品,并指出体育旅游产品具有健身性、大众性、休闲性和交际性等特点。可见,这里所指的体育旅游产品与体育旅游项目有相同之处。谭燕秋等(2002)将体育旅游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项目型,即以某项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旅游活动。二是综合型,以某一类体育项目或者某一些体育项目,以集约方式布局的体育旅游地所进行的体育活动”[14]。袁书琪等(2003)认为:体育旅游资源由大类、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4个类型层次构成。其中大类包括自然体育旅游资源与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两大类[15]。周立华(2004)从普通视角和开发视角两个层面对体育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普通视角基于功能、动机、承载、成因、地况、目的分类标准提出了18个体育旅游资源类别;从开发层面来看,体育旅游资源被划分为2个主类型、7个亚类型和多个基本类型[16]。韩纪光(2004)从体育旅游资源角度把体育旅游分为5种类型:度假型、娱乐休闲型、观光型、会展型、民俗型体育旅游[17]。于素梅等(2005)从旅游者行为的角度,将体育旅游分为参与型体育旅游资源和观赏性体育旅游资源两大主类别;在两大主类别下又分别包括地文体育旅游资源、水域体育旅游资源、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和历史文物古籍、民族文化及场所、体育赛事、文化盛会共7个亚类别[18]。邓凤莲(2006)从资源开发的角度把体育旅游资源分为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健身体育旅游资源、体育观赏旅游资源、体育赛事旅游资源、竞技体育旅游资源、冒险体育旅游资源和民间民俗体育旅游资源七种类型[19]。李天元等(2006)从旅游需求角度,把体育旅游类型划分为观看比赛型的体育旅游、亲身参与型的体育旅游和文化体验型的体育旅游[20]

杨强(2011)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 18972—2003)将体育旅游资源分为三种类型:康体型体育旅游资源(FAB)、观光型体育旅游资源(FBD)和赛事型体育旅游资源(HCD & HDD) [21] 。值得一提的是,该作者从旅游概念“异地性”的角度率先提出“体育游憩资源”一词。“体育游憩既包含了在居住地的本地居民体育休闲活动,也包含了在旅游地的访客体育旅游活动[22]”。体育游憩资源是体育旅游和体育休闲所利用资源的总称,它包含的种类更丰富,涵盖的内容更广泛,可见,这是对体育旅游资源内涵的进一步拓展。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2010)认为体育旅游产品包含了参与体育活动的旅游,观看体育比赛的旅游和寻访体育文化景点的旅游三种体育旅游产品类型[23]。据此可以认为有三种体育旅游产品类型:即参与型体育旅游、观看型体育旅游和寻访型体育旅游。也有观点[24]指出我国旅游资源分类体系是从旅游资源自身特质出发的,并没有体育旅游资源一类,只有体育健身运动场一类,远不能涵盖丰富多样的体育旅游资源。

综合上述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学者们从资源开发、旅游者行为、旅游需求、市场细分等不同角度对体育旅游进行了分类,基于视角的不同,研究得出的体育旅游分类也有差异,从而出现了不同的体育旅游产品体系,出现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原因之一是:体育旅游产业的定位还没有明晰。当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已明确自身归属的时候,作为两者融合出现的体育旅游究竟归属于哪个产业似乎一直是悬而不决的问题,尽管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都愿意将体育旅游产业归为己有,但现实是体育旅游产业一直在夹缝中成才;其次,对体育旅游的本质属性认识上还存在争议。本质属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本质特征。对体育旅游“体育”属性或“旅游”属性的认识必然导致出现不同的类型划分。由此看来,哪一种分类更符合逻辑学的要求并能体现体育旅游的本质内涵仍值得进一步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