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对立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对立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894 年签订了法俄同盟条约。海军竞赛当时的局势出现了某种新型的“竞赛”,即德国与英国的海军竞赛。三国协约1904 年,英法两国政府一致同意忘却在法绍达的争端以及过去二十五年以来所积累的旧怨。法国人承认英国对埃及的占领;英国人则承认法国对摩洛哥的渗透。法国人打算刻不容缓地调解他们的新朋友与其旧日盟国俄国的不和。旧的三国同盟面对着一个新的三国协约,后者显得松散一些,因为英国人拒绝承担任何正式的军事义务。

“阳光下的地盘”历来的政治预言家,从黎塞留到梅特涅,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德国若实现统一将革新欧洲各民族的关系。1870 年以后,他们的预测得到了进一步证实。德国人实现了统一(或者几乎实现统一)以后,就着手进行工业革命。制造业、金融业、航运业、人口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起来了。例如,在钢产量方面,德国于 1865 年还低于法国,但到 1900 年,就超过了法英两国的总和。德国人认为,他们需要并且理应得到“阳光下的地盘”。①这暗示着要获得如英国那样公认的霸权。无论是英国人还是法国人,作为 17 世纪以来现代欧洲的领路人,他们都对德国人的这样一个抱负不能认可。法国人对 1871 年德国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长期以来都怀着不满情绪。过去几年,英国人看到,德国的推销商已出现在他们的国外市场上,经常用压低价格或者使用卑劣的手法去推销其货物;他们看到,德国人作为争夺殖民地的对手已经在非洲、中东和远东地区出现;他们还注意到,其他的欧洲国家,由于期待强大的德意志帝国能够成为朋友和保护者以保证或推进他们的利益,因而都被吸引到柏林的轨道上去。

三国同盟1871 年以后,俾斯麦曾经担心,如果再一次发生欧洲战争的话,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可能被分割成几块。因此,直到他在 1890 年辞职以前,一直奉行和平外交政策。我们看到,在 1878 年柏林会议上,俾斯麦作为一个“诚实的经纪人”曾帮助裁决“东方问题”,并且在 1885 年再次提供柏林的机构去管理非洲事务。为了孤立法国,转移它对欧洲的注意,并使之卷入与英国的纠纷,俾斯麦以满意的心情去看待法国的殖民地扩张。他力求万全,与奥匈帝国结成军事同盟,1882 年,意大利也加入了,于是形成了三国同盟,并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此同盟的主要条款是,如果同盟的任何成员国跟两个或几个大国发生战争,其他两个同盟成员国将以武力给予援助。为了预防万一,俾斯麦还同俄国签订《再保证条约》。②由于俄国与奥地利处于敌对状态(由巴尔干问题引起的),因此,必须采取相当的外交手腕,才能同时与双方结盟。在俾斯麦辞职以后,他所建立的外交体系交给其继承者去经营就显得太复杂而且太缺乏光明正大了。于是,俄德条约停止生效。面对着三国同盟,法国不久就抓紧时机跟俄国结成同盟。1894 年签订了法俄同盟条约。在那时候,从政治上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法兰西共和国就是代表激进,而俄罗斯帝国则代表反动和独裁。但是意识形态问题被抛在一边,法国的资本源源输进了俄国,而沙皇则伸出头去倾听《马赛曲》。

这样,到 1894 年,欧洲大陆就分裂成两个敌对的阵营,即德奥意与法俄的对立。骤然看来,有一段时期这种刻板的对立看起来似乎有所缓和。在 1895 年的远东危机中,德法俄三国还曾合作过,以遏制日本势力的扩张。在法绍达危机和布尔战争期间,所有这几个国家都是反英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曾描绘出一幅大陆同盟反对英国和英帝国全球霸权的图画。

“光荣孤立”许多事情都要以英国怎样做为转移。长期以来,英国人一直以奉行“光荣孤立”而自豪,他们自行其是,蔑视那种总是依赖同其他国家结盟的政策。在法绍达危机和布尔战争期间,欧洲人对英国的敌视却是令人大吃一惊。英国与法俄的关系非常紧张。在英国,有些人,包括约瑟夫·张伯伦在内,曾因此认为,必须寻求同德国取得更好谅解的途径。在那个民族意识觉醒的时代,民族间的争论使英国人和德国人认为他们相互间有着血亲关系,但是他们要在政治上合作是很困难的。1896 年,德皇拍给克鲁格的电报表示要在南非布尔人与英国的冲突中支持南非布尔人,这不啻一次蓄意的侮辱。此后在 1898 年,德国人决定建设一支海军。

海军竞赛当时的局势出现了某种新型的“竞赛”,即德国与英国的海军竞赛。两个世纪以来,英国的制海权是极为成功的。美国海军上将马汉在海军军事学院教书时,曾经从英国历史上举出许多例子论证:制海权是英国伟大的基础。他认为,从长远观点看来,制海权势必窒息和毁灭陆地国家。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的人们如德国的人们那样,以那么浓厚的兴趣去阅读马汉的著作。1898 年以后迅速增长的德国海军计划,几年间就成为英国关切的根源。而到 1912 年已被认为是实际的威胁。德国人坚持主张,他们必须拥有一支海军以保护殖民地,保证对外贸易的安全,并保证“其崇高地位的总目标”。英国人以同样的决心认为,由于英国是一个拥有密集人口的工业岛国,它甚至连食物也要依赖进口,因此无论在和平或战争时期,都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去控制海洋。英国人顽固地坚持他们的传统政策,即要保持一支相当于世界上两个次强国海军总和的海军。这些海军竞赛导致英德双方日益增长的巨额开支,在英国人中产生一种极端的不安全感,遂驱使他们在几年以后不可避免地投入俄国和法国的怀抱。

英国人逐渐而谨慎地摆脱了他们过去外交上的孤立地位。1902 年,他们跟日本结成军事同盟以反对其共同的敌人俄国。决定性的变化出现在 1904 年,十年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系列密切相关的危机都可回溯到这一年。

三国协约1904 年,英法两国政府一致同意忘却在法绍达的争端以及过去二十五年以来所积累的旧怨。法国人承认英国对埃及的占领;英国人则承认法国对摩洛哥的渗透。他们还消除过去在殖民地问题上的争执,互相支持反对第三方的插手。然而他们并没有具体明确的同盟协议,哪一方都没有说及如果爆发战争,应该如何行动。这只不过是一种秘密的谅解,一项协约而已。法国人打算刻不容缓地调解他们的新朋友与其旧日盟国俄国的不和。俄国人在被日本打败以后,表明他们是肯接受调解的。由于对德国的企图越发感到捉摸不透,英国人也同样有接受调解的愿望。1907 年,英俄两国从过去的对手变成了盟友,它们通过签订英俄协议,消除了彼此之间的争执。在波斯,英国人承认北部属于俄国的势力范围;俄国人则承认东部和南部属于英国的势力范围。这样,到 1907 年,英国、法国和俄国的行动一致起来了。旧的三国同盟面对着一个新的三国协约,后者显得松散一些,因为英国人拒绝承担任何正式的军事义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