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吞武里王朝与清朝政府的关系

吞武里王朝与清朝政府的关系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吞武里王朝刚一建立,郑信立即委托华侨船商陈美生携带文书,到广州请求与清政府建立正式关系。鄚天赐政权的灭亡,使郑信失去了一个竞争对手,也清除了与清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的障碍。清朝政府一方面为郑信的友好至诚所感动,更重要的是郑信已经成为暹罗实际上的统治者,这促使清朝政府必须正视现实。清政府一反军火不准出洋的惯例,允许郑信派人来中国购买军需物资。

吞武里王朝刚一建立,郑信立即委托华侨船商陈美生携带文书,到广州请求与清政府建立正式关系。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当时暹罗和中国都与缅甸处于战争状态,缅甸贡榜王朝南侵暹罗,北扰中国,使郑信的抗缅斗争和乾隆征缅变成互相声援、互相支持的南北两个战场。郑信有心联合中国,共同对付缅甸的扩张。另外,郑信希望得到清政府的外交承认,确立他作为吞武里王在暹罗国内的合法地位和权威,并对柬埔寨和老挝等属国行使宗主权;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郑信希望恢复暹罗与中国的传统朝贡贸易,通过合法途径从中国购买硫磺、铁和铜等暹罗急需的战略物资,出售暹罗的大米和香料等丰足产品。

郑信与清政府的关系,根据清史档案的记载,可按照时间顺序和事态发展分为3个时期:

(1)清朝政府拒绝承认郑信时期(1768年7月—1770年7月)。华侨船商陈美生受郑信之托,携带文书从暹罗乘船,于1768年抵达广州。两广总督李侍尧请示北京。乾隆皇帝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认为郑信“与暹罗国王宜属君臣,今彼国破人亡,乃敢乘其危乱,不复顾念故主恩谊,求其后裔复国报仇,辄思自立,并欲妄希封敕,以为雄长左券,实为越理犯分之事”。除了将郑信请封原文掷还外,乾隆皇帝还命令军机处以李侍尧名义,拟一份回文,严斥郑信,由陈美生捎回。在这段时间里,清政府主要依靠统治现今越南南部河仙港的鄚天赐了解暹罗的情况。河仙位于今越南的南端,距泰国东南沿海城市尖竹汶不远。清季初年广东雷州人鄚玖率领族人因躲避满族统治而避难至此,将它开发为重要的港口城市,并建立称为本底国的华侨自治体。鄚玖死后,其子鄚天赐继位。1767年阿瑜陀耶城沦陷于缅甸后,阿瑜陀耶国王的孙子昭萃(也写作诏萃)、昭世昌投奔河仙,鄚天赐便萌生了立昭萃为王,逐鹿暹罗的野心。他看准清政府从维护封建正统观点出发,希望原暹罗国王的后代子孙复立,便以辅佐暹罗阿瑜陀耶国王的裔孙昭萃为名,邀请清廷信任,同时诽谤郑信,促成清廷拒绝承认郑信。

1769年,鄚天赐在安南的支持下对郑信的吞武里政权发动攻势,派其外甥丑才侯陈大力率领3万水步兵攻打尖竹汶,广南定王派张德魁举5营兵前往援助。郑信派华裔将领陈联带3 000兵驰援尖竹汶。暹军闭城坚守,河仙军力攻不克。迁延2月余,瘴疠突作,河仙军病死战死无数,主将陈大力也身染重病。鄚天赐闻讯,只得下令撤兵。陈大力病死途中,3万人马生还仅万余人。

(2)清政府对郑信的看法逐渐改变时期(1770年6月—1771年8月)。在这段时间里,尽管清政府坚决不承认郑信的吞武里政权,但已经看出原暹罗国王的后裔子孙复立无望,郑信实际上控制了暹罗的局势。客观形势的发展,促使清政府不得不修改对暹罗的政策。1771年8月,郑信将他俘获的缅军头目泻都燕达等解送到广州,乾隆皇帝指示两广总督李侍尧:“不必概付不答,绝之太甚。自应即以该督之意,酌量赏给缎匹。”李侍尧也意识到,河仙鄚天赐诋毁郑信,“揆其隐曲,当暹罗残破,裔孙昭萃逃至该镇之时,鄚天赐未始不欲居奇,从中图事”,对河仙鄚氏也不像以往那样听信了。这样,清朝政府开始改变对郑信的生硬冷淡态度,对郑信与鄚天赐的矛盾也听其自然,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正如乾隆皇帝对军机大臣的谕示说:“暹罗僻在海外,地势辽远,固非声讨所及,即丕雅新(郑信)篡窃鸱张,自相吞并,止当以化外置之。若河仙镇目鄚天赐欲为邻封力图匡复,亦唯听其量力而行,更可不必过问。”

1771年,郑信亲率大军征讨河仙,鄚天赐败走朱笃道,原暹罗王子昭萃被俘处死。郑信派部将陈联占领河仙。

1773年,鄚天赐遵从广南定王的旨意,“遣人如暹,以讲和为名,探其动静。天赐(士麟)遣舍人鄚秀赍书及礼币如暹。暹王大喜,送回所掳子女,召陈联还”。[5]鄚天赐派其子鄚潢重新进驻河仙,自己留驻镇江。

这段时期,安南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西山农民起义,很快就摧毁了南、北方的阮氏和郑氏政权。1777年3月,西山起义军首领阮文惠率部南下,广南定王逃到河仙依附鄚天赐,并禅让给新政王。新政王屯守巴越,8月城破被杀。西山起义军乘胜占领镇江。定王逃到龙川,也被义军捕杀。鄚天赐保定王弟尊室(王子)春流亡富国岛,打算南渡爪哇。这时,郑信派4艘海舶来迎,鄚天赐一行遂投奔暹罗。

鄚天赐虽然亡命暹罗,却仍打着辅佐尊室春的旗号,伺机再图恢复。他说:“我臣事天南,已二世矣。心如铁石,不易其志。”[6]这跟过去拥戴昭萃在暹罗复国的做法一脉相承。鄚天赐总是与腐朽没落的政治势力搅在一起,这决定了他最终必将失败。

1780年,郑信截获一封阮福映从安南写给鄚天赐的密信,内有“若东山战船到日,宜里应外合”之语,遂将尊室春和鄚天赐等人逮捕下狱。尊室春不堪鞭笞,供认谋反。鄚天赐自知不免,吞金自杀。

鄚天赐政权的灭亡,使郑信失去了一个竞争对手,也清除了与清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的障碍

(3)清朝政府正式承认郑信时期(1771年8月—1782年2月)。郑信以清朝政府的态度转变为契机,主动采取措施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1772年送粤省海丰县民陈俊卿等眷口回籍;1775年送还被缅军俘虏的滇兵赵成章等19人;1776年送云南商人杨朝品等3人回籍;1777年押送缅俘霭呵等6人来粤。清朝政府一方面为郑信的友好至诚所感动,更重要的是郑信已经成为暹罗实际上的统治者,这促使清朝政府必须正视现实。乾隆皇帝亲自出面说:“其易姓争据,事所常有,如安南国陈、莫、黎诸姓,亦已屡更其主,非暹罗为然。况丕雅新当缅匪攻破暹罗时,以报复为名,因利乘便,并非显有篡夺逆迹……至其代立原委,原不必拘于名分,从而过问。丕雅新初立孤势,欲求依附,若中国始终摒弃弗纳,彼或惧而转投缅匪,非策之善也。”并通知李侍尧:“嗣后丕雅新处若无人来则已,设或复遣使禀请加封,愿通朝贡,不必如前固却,察其来意果诚,即为奏闻,予以封号。”

从1772年8月开始,清政府官方文件不再对郑信采取“暹罗国夷目”这种蔑称,也不再叫他旧官衔“丕雅新”,而是称他为郑昭,即郑王的意思。

清政府一反军火不准出洋的惯例,允许郑信派人来中国购买军需物资。计有两次:1775年买回硫磺100担。事后,乾隆皇帝还亲自批示两广总督杨景素:“前暹罗两次求买硫磺铁锅等,俱经加恩允许,此后该处若再需用,仍当准其买回。”硫磺可以用来制火药,铁锅则化铁制造炮弹。

1777年7月,郑信派3名使节到广州,用书面方式提出建立正式关系的请求。清政府明确表态:“可以准行。”

郑信经过充分准备,于1781年派出披耶逊吞那排亚突为贡使,包括王子銮利陀提奈毗罗和诗人摩诃奴婆在内的庞大的外交使团,分乘11艘大船,满载象牙、犀角、苏木和藤黄等货物,5月从暹罗出发,7月抵达广州。摩诃奴婆曾作《广东纪行诗》,记述了这次外交活动。可惜在暹罗贡使回国之前,吞武里王朝便灭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