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失八都鲁义之死

失八都鲁义之死

时间:2022-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加上黄河连年失修,多次决口,遭受水灾的百姓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出现了“饿死已满路,生者与鬼邻”的悲惨局面。知识链接在镇压农民军的过程中,元朝宿卫军、镇戍军大伤元气,靠募兵起家的察罕帖木儿、答失八都鲁、李思齐、张良弼等部逐渐壮大,形成了新的军阀集团,成为元军主力。答失八都鲁死后,其子勃罗帖木儿继之;察罕帖木儿死后,其养子扩廓帖木儿继之。

红巾军起义

元朝后期,以蒙古贵族为主的统治阶级,对其他各族特别是汉族人民的掠夺和压迫十分残酷。他们疯狂地兼并土地,把大片的良田变为牧场,如大臣伯img40获得赏赐的土地就达两万顷。蒙古贵族“广占土地,驱役佃户”,百姓失去土地沦为奴隶。官府横征暴敛,私设各种苛捐杂税名目,全国税额比元初增加二十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元朝统治者骄淫无度,到处搜罗民间美女,天天供佛炼丹。生活的极度奢靡使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他们还滥发货币,使百姓更加遭殃。加上黄河连年失修,多次决口,遭受水灾的百姓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出现了“饿死已满路,生者与鬼邻”的悲惨局面。民间流传着“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歌谣,反抗的烈火在人民心中燃起。

在这种情况下,刘福通就利用白莲教和弥勒教暗地里串通穷人。1351年,元朝政府强征民工十五万人挖黄河河道。监督挖河的官吏不顾民工的死活,趁机克扣河工“食钱”。河工挨饿受冻,心中极为不满。

经过精密计划,刘福通派了几百名教徒作民伕,在工地做舆论宣传活动,散布“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歌谣。他们事先凿了个一只眼睛的石头人埋在工地。民工挖出后,认为上天显灵,反抗的烈火顿时燃起。

刘福通是颍州(今安徽阜阳)人。他与白莲教另一首领、河北永年人韩山童一直在北方地区秘密传教,制造“明王出世”、“弥勒佛下生”的舆论,以吸引群众。石人挖出后,百姓反抗的情绪高涨,他们认为时机成熟。在韩山童、刘福通领导下,三千人在颍州颍上县白鹿庄准备起义,但事前走路风声,遭到敌人包围,韩山童牺牲。刘福通突围后,没有放弃起义,把起义群众再次组织起来,一鼓作气攻下颍(今安徽阜阳)、罗山(今河南罗山县)、上蔡(今河南上蔡县)、真阳(今河南正阳县)、确山(今河南确山县)等地。

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首诗:“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在元朝蒙古贵族的统治下阶级的对立和民族压迫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在阶级压迫下的广大百姓的政治理想。因起义军头裹红巾,被人们称为“红巾军”,又因其烧香聚众,也被称为“香军”。红巾军所到之处,开仓放粮,赈济贫农,深得人民拥护。百姓纷纷加入红巾军,很快队伍就扩大到几十万人。在红巾军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影响较大的有蕲水(今湖北浠水)的徐寿辉部、萧县(今安徽萧县西北)的芝麻李部、南阳的布王三部、荆樊的孟海马部、濠州(今安徽凤阳东)的郭子兴部等。

在推翻元朝的起义斗争中,起义军提出以“明”斗“暗”(“明”指起义军,“暗”指元朝统治)的口号,激励群众与封建官府作斗争。1355年,刘福通率军占据亳州(今安徽亳县),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

知识链接

在镇压农民军的过程中,元朝宿卫军、镇戍军大伤元气,靠募兵起家的察罕帖木儿、答失八都鲁、李思齐、张良弼等部逐渐壮大,形成了新的军阀集团,成为元军主力。答失八都鲁死后,其子勃罗帖木儿继之;察罕帖木儿死后,其养子扩廓帖木儿继之。这四家军阀争权夺利,长期以来互相攻伐不止。皇太子为了控制朝政,以扩廓帖木儿为外援;拥护顺帝的御史大夫老的沙等则依靠勃罗帖木儿相对抗,这时的元朝廷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