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唐玄宗轻信酿乱

唐玄宗轻信酿乱

时间:2022-06-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唐玄宗轻信酿乱唐景龙四年六月,皇后韦氏毒杀唐中宗李显,祸乱朝政。李隆基继位,是为唐玄宗。之后,唐玄宗竟听信李林甫等人的谗言,罢免张九龄的宰相职务,改任李林甫为中书令。此间,他通过贿赂朝廷往来官员为其美言,得到唐玄宗的信任。安禄山得以直接入朝奏事,更加受到唐玄宗信赖。唐玄宗则认为杨国忠所奏都是人们误传,不可信以为真。对此,唐玄宗当即表示同意。

唐玄宗轻信酿乱

唐(都长安,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景龙四年(710年)六月,皇后韦氏毒杀唐中宗李显(武则天第三子),祸乱朝政。临淄王李隆基领兵杀死韦皇后,拥其父相王李旦(武则天第四子)复位,是为唐睿宗(其此前曾被武则天废去帝位)。唐睿宗流着眼泪称赞李隆基说:“国家遭逢祸乱,是你一手平定的。”之后,唐睿宗将李隆基立为太子。延和元年(712年)七月,唐睿宗退称太上皇,将皇位让给太子。李隆基继位,是为唐玄宗。

唐玄宗即位之初,发布文告称:从今以后,“当与亿兆,同此惟新”。唐玄宗在位前期,坚持严于律己,励精图治。经过开元年间(713年—741年)的治理,“贞观之风(1),一朝复振”(《旧唐书》卷九)。百姓生活安康,四方为之歌颂。

可是,唐玄宗善始而没能善终。

唐玄宗误用奸相李林甫

唐玄宗在位日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吏部侍郎(朝廷主管官吏任免的部门副长官)李林甫投靠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得以探知玄宗意向,“每奏对常称旨”,受到玄宗赏识。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想起任李林甫为宰相,征求中书令(宰相)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说:“宰相一职关系国家的安危,陛下如果任用李林甫为相,我担心此人今后会成为国家的忧患。”唐玄宗不以为然。之后,唐玄宗竟听信李林甫等人的谗言,罢免张九龄的宰相职务,改任李林甫为中书令。“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李林甫当政后,“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嫉能,排抑胜已,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李林甫专政》)。当时,人们称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唐玄宗对李林甫却信任无疑。

天宝三载(744年)某一天,唐玄宗对其信赖的宦官高力士说:“我将近十年没有离开长安出巡,如今天下无事。我想高居皇位不再直接上朝听政,把日常朝政委托李林甫承办,怎么样?”高力士劝谏说:“天下军政大权,不可授予他人。”唐玄宗听不进高力士的忠言。他满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将朝政事务交由李林甫处理,以致“养成天下之乱”(《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李林甫专政》)。

唐朝开国以来,一直任用忠正大臣镇守边防,并从其中选拔功绩显著的将领担任宰相。李林甫为了巩固其相位,处心积虑改变由边帅入相的制度。他认为胡人(泛指北方、西方少数民族人群)不懂儒家经书,难以被召任宰相,便以胡人“勇决习战”,“孤立无党”,“能为朝廷尽死”(《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安史之乱》),奏请任命胡人为边镇守将。唐玄宗赞同李林甫的意见,首先起用营州柳城(位于今辽宁省朝阳市)胡人安禄山。

唐玄宗轻信藩将安禄山

安禄山早年从军,后在幽州(治所位于今北京市区)节度使(军政长官)张守珪部下,任营州(治所柳城)都督(军事将领)。安禄山为人“狡黠,善揣人情”。此间,他通过贿赂朝廷往来官员为其美言,得到唐玄宗的信任。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任命安禄山为平卢(治所位于今辽宁省朝阳市)节度使。安禄山得以直接入朝奏事,更加受到唐玄宗信赖。此后,唐玄宗加任安禄山为河北采访使(主管民政)、范阳(治所幽州)节度使、河东(治所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节度使、御史大夫(名誉最高监察机关长官),把位于京都东北面的三镇全权交给安禄山管理。

安禄山身体肥胖,肚皮垂至膝盖。一次,唐玄宗笑着问他:“肚里装着什么,这么大?”安禄山拍着肚皮回答说:“这里面没有别的东西,只有一颗忠于陛下的心!”唐玄宗听后十分高兴。

唐玄宗要杨贵妃三姊妹同安禄山“叙兄弟”。于是,安禄山得以出入后宫。安禄山知道唐玄宗最宠爱杨贵妃,便请求做杨贵妃的干儿子。一次,安禄山见玄宗和杨贵妃坐在一起,他先拜杨贵妃,再拜玄宗。唐玄宗问他为何先拜贵妃,安禄山答道:“胡人先拜母亲而后再拜父亲。”唐玄宗听他这么说格外高兴。此后,唐玄宗封安禄山为东平郡王,开了对镇将封王的先例。

安禄山重权在握后,“日益骄恣”。他初次会见太子李亨时没有下拜。事后,安禄山想到唐玄宗已经年老,担心太子日后继位不能容忍他,心里感到恐惧不安。

安禄山看到天下太平日久,“武备堕弛”,逐渐产生轻视朝廷的思想。他私自派人从同罗(部族名,居住地位于今俄罗斯契科伊河以南及蒙古国伊罗河以东)、奚(部族名,居住地位于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北)、契丹(部族名,居住地位于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等地招募八千多名勇士,私养几万匹战马,又串通其部将史思明等人,准备起兵反叛朝廷。

安禄山认为李林甫老谋深算,工于心计,“狡猾逾己”,对李林甫尚有几分畏惧,勉强屈意服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林甫死后,由杨贵妃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安禄山蔑视杨国忠,不把他看在眼里。杨国忠看出安禄山有种种谋反的迹象,奏告唐玄宗。唐玄宗则认为杨国忠所奏都是人们误传,不可信以为真。安禄山听说杨国忠告他谋反,哭着对唐玄宗说:“我本是胡人,靠陛下信任提拔才有我今天。没想到受到杨国忠的忌妒,我的死期不远了!”唐玄宗见安禄山哭得伤心,“赏赐巨万”,加以安慰。从此,唐玄宗“益亲信禄山,国忠之言不能入”。(《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安史之乱》)

太子李亨亦看出安禄山日后必定要反叛朝廷,奏请父皇留意审察安禄山。唐玄宗同样听不进去。后来,唐玄宗竟厌恶有人说起安禄山谋反,凡是说安禄山造反的人,玄宗都下令将其绑送安禄山处置。由于这样,人们都知道安禄山将要反叛,但没有人再敢提及此事。

天宝十四载(755年)二月,安禄山派其副将何千年来朝廷,奏请以三十名胡人将领,替换其部所属的汉人将领。对此,唐玄宗当即表示同意。宰相兼武部尚书(朝廷主管军事的部门长官)韦见素劝谏唐玄宗说:“安禄山反叛朝廷的迹象已很明显,他的这一要求不可以答应。”唐玄宗见韦见素持不同意见,很不高兴。

过了几天,韦见素提请任命安禄山为平章事(宰相),召其入京,任命贾循等人分别接任范阳等镇节度使职务,以削除安禄山兵权,挫败其阴谋。唐玄宗虽然表示同意调安禄山入京,但对拟好的诏令扣着不发。他另派中使(宫中侍从官,多由宦官担任)辅璆琳给安禄山送去一些珍果,借以观察其动向。辅璆琳受到安禄山重贿后,回到朝廷奏称:“安禄山竭尽忠诚奉献国家,对朝廷没有二心。”据此,唐玄宗对杨国忠、韦见素等人说:“我对安禄山推心置腹,以诚相待。安禄山绝不会有背叛我的图谋。你们用不着多担心。”于是,唐玄宗将调动安禄山入京一事搁下。

六月,太仆卿(主管皇帝用马及畜牧业)安庆宗(安禄山之子)将要结婚。唐玄宗亲自写信给安禄山,请他来京参加婚礼。安禄山称病不肯来京。不久,安禄山派人奏报,拟派二十二名胡人将领给朝廷奉献三千匹良马。河南(治所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尹(行政长官)达奚珣怀疑安禄山借此起事,提醒唐玄宗提高警惕。唐玄宗“稍寤,始有疑禄山之意”。他采纳了达奚珣的意见,以推迟到冬天由地方官送马,答复安禄山,并派中使冯神威去范阳传达旨令,顺便邀请安禄山十月赴京尝尝宫中新制作的一种汤。安禄山见到唐玄宗这一旨令后十分不快,说道:“不要我现在献马,我没有意见,等到十月我将正大光明入京拜见皇帝。”安禄山下令将冯神威带入馆舍,不再见他,也没有让他带回奏书。冯神威回见唐玄宗哭着说:“我差一点没能回来见到皇上!”

唐玄宗仓皇出逃国破家亡

安禄山控制三镇,“阴蓄异志,殆将十年”。本来,他以玄宗待他很厚,想等其去世后反叛朝廷。由于杨国忠等人多次告发他谋反,安禄山改变主意,决意立即举兵反叛。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初九日,安禄山乘其亲信去京奏事返回之机,诡称朝廷密令他入京讨伐杨国忠,策动十五万名官兵自范阳南下,向京都进军。安禄山在军中宣布:“有异议扇动军人者,斩及三族。”

当时,天下太平日久,老百姓好几代都没有见过战争,猛一听说范阳镇起兵,无不大为震惊。太原(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和东受降城(位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南)守将纷纷奏报安禄山举兵叛乱,唐玄宗还以为是憎恶安禄山的人所传的谣言,不肯相信。

当月十七日,唐玄宗听说太原尹杨光翙被叛军杀害,才相信安禄山确是反叛了。他连忙任命权知(代理)北庭(治所位于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都护(军政长官)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率三万名官兵迎击叛军。不久,封常清兵败退回,被诬告处死。

十二月,安禄山率叛军攻占东京洛阳(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改年号为圣武。

六月,叛军攻陷潼关(位于今陕西省潼关县东北),逼近西京长安。杨国忠召集文武百官,“惶惶流涕,问以策略”。众人皆唯唯诺诺,无人提出平定叛乱的良策。杨国忠说:“人们举报安禄山谋反已经有十年,皇上一直不相信。出现今天这样的情况,不是宰相的过失。”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杨国忠劝唐玄宗去蜀地(位于今四川省)避难,唐玄宗同意。

当月十三日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等后妃、皇子皇孙及杨国忠等大臣仓皇离京西逃。州县官员闻讯纷纷逃去。唐玄宗一行到达咸阳(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便陷入困境。皇孙们用手抓吃百姓送来的粗粮饭,“须臾而尽,犹未能饱”。唐玄宗见此情状,黯然神伤,偷偷流泪。

有个名叫郭从谨的老翁向唐玄宗进言说:“安禄山包藏祸心,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有人上朝廷告发他的阴谋,陛下总是压制,甚至处以刑罚,致使其叛逆得逞、陛下离京颠沛。我这个乡野平民,早亦知道会有今天,但皇上深居九重宫殿之内,我有心奏告皇上,但无路奏达。事情不到这一步,我又怎么有机会亲眼见到陛下,向陛下诉说呢?”唐玄宗回答说:“这都是我的失误,后悔已来不及了!”

十四日,唐玄宗等人行至马嵬驿(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市西),随行将士又累又饿,怨声载道,怒气冲冲。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认为,酿成动乱的罪魁祸首是杨国忠,扬言要将杨国忠处死。军士们压在心中的怨气被点燃成怒火,高喊杨国忠与安禄山谋反,冲过来将杨国忠杀死,并肢解他的尸体。御史大夫(最高监察机关长官)魏方进指斥他们怎么能怪罪宰相,亦被军士杀死。韦见素被打得“脑血流地”,幸免于难。

接着,起事官兵包围唐玄宗的住所,狂呼乱叫。唐玄宗听到外面人声喧哗,问左右侍从发生了什么事。侍从官奏告外面发生的情况。唐玄宗拄着拐杖步行到门外安抚军士,令他们回到军营。军士不肯答应。唐玄宗派高力士去劝说陈玄礼,陈玄礼回答道:“杨国忠既然谋反,杨贵妃不宜再留在皇上身边,请陛下割爱将杨贵妃正法。”高力士返回奏告后,唐玄宗说:“此事由我自己处置。”唐玄宗转身进门,拄着手杖,呆呆地站着不动,心烦意乱,一筹莫展。

京兆司录(主管京都符印、参议府事)韦谔走到唐玄宗面前奏告说:“眼下众怒难平,安危祸福系于片刻之间,请陛下快快做出决断。”韦谔以头叩地,鲜血直流。唐玄宗说:“贵妃长年居住在深宫,怎么知道杨国忠谋反?”高力士上前劝谏说:“贵妃确是无罪,然而,将士已经杀死国忠,如果把贵妃仍留在陛下左右,贵妃自己亦会感到不安。请陛下认真考虑,只有把将士的情绪安定下来,陛下才能安稳啊!”唐玄宗无可奈何,只好忍痛割爱,下令高力士把杨贵妃勒死,将其尸体陈放厅堂,召陈玄礼等人来看视,事态才得以平息。此后,唐玄宗一行逃往蜀地,太子李亨获准留下。

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西南)即帝位,为唐肃宗,遥尊父皇唐玄宗为上皇天帝。唐肃宗即位后,任命其好友李泌为元帅府行军长史(军事参谋长官),与朔方(治所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西南)节度使郭子仪等共商平叛之事,调集部队向长安进发。

安禄山称帝后,身患疾病,双目失明。他性情反常,暴虐无度,引起叛军军官的不满。安禄山宠爱其爱妾段氏所生的小儿子安庆恩,引起其次子安庆绪的恐惧和忌恨。

唐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庆绪指使宦官李猪儿将安禄山杀死,自立为帝。从此,叛军逐步走向衰败。当年九、十月,副元帅郭子仪统兵先后收复西京长安、东京洛阳。

十二月,太上皇返回长安。太上皇入蜀后,曾反思自己由于“推心于人,不疑于物”,导致安史之乱,认识到这是他“不明之过”(《旧唐书》卷九)。返回京都后,他终日幽居内宫,闭门不出。目睹国破家亡,他悔恨忧伤;念及爱妃杨玉环惨死,更使他丧魂失魄,哀痛不已,以至忧伤成疾。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叛乱尚未完全平息,太上皇李隆基便在无限凄哀中死去。

时人和后人对于唐玄宗的悲剧多有描述,最为著名的有唐代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清代洪昇写的戏剧《长生殿》。

《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上》

卷九《玄宗本纪下》

卷二百上《安禄山传》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李林甫专政》

《安史之乱》

【简评】

《旧唐书》作者刘昫认为:唐玄宗在位后期“朝野怨咨,政刑纰缪,何哉?用人之失也。自天宝已还,小人道长”。“故禄山之徒,得行其伪”。(2)

司马光认为:“明皇之始欲为治,能自刻厉节俭如此,晚节犹以奢败。甚哉奢靡之易以溺人也。”(3)

【注释】

(1)贞观为唐太宗年号(627年—649年)。唐太宗即位后,采纳房玄龄、魏徵等一批名臣意见,使天下大治。

(2)《旧唐书》卷九《玄宗本纪下》。

(3)《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一《唐纪二十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