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育目标设计

教育目标设计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感恩教育作为一种主体鲜明的教育,其根本目标在于通过一定形式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得学生学会感恩,学会报恩,学会施恩。感恩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也不是只要对某一类人和事做到感恩就能够达成感恩教育的目标,把握感恩教育的整体性,就是要设计相对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体系,并对这些体系进行合理的分类。

二、教育目标设计

目标是由人的需要所规定的行为目的,是人们争取达到的某种意向结果的标准、规格和状态。教育目标是指在开展教育活动之前,人们事先设计好的关于教育活动的结果。它可以包括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培养受教育者的总目标(即教育目的),以及各类学校及不同学科的具体培养要求等。教育目标反映了人们关于教育的价值观念,规定着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和预期的发展结果,指导和支配着教育活动的过程,教育目标对于教育活动起着导向、激励、调节的作用[4]。感恩教育作为一种主体鲜明的教育,其根本目标在于通过一定形式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得学生学会感恩,学会报恩,学会施恩。然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要对这一宏观的目标进行分解,在遵循教育目标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使得目标的制定具体、详细、易操作,只有如此,才能发挥教育目标在促进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意义和功能。

(一)感恩教育的方向性原则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问题是把中小学生培养成什么人的问题。这是由教育方针明确表述的,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我国,一切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都应当体现这一最终目的。感恩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内容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必须要遵循和把握教育的基本方向。我们培养学生对祖国、对社会、对自然以及对其他相关群体的感恩之情,归根到底也就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人,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彰显个体的生命价值。

(二)感恩教育的基础性原则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在这一工程中,学生的基本素养得到锻炼和培养,各项技能得到促进和提升。在人的各项基本素养中,道德领域的素养始终被置于一个突出重要的地位,因为人的思想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最终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最终能够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由此,道德领域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而感恩是人的基本的道德素养,对父母、对他人、对师长、对国家、对社会和自然界的感恩之情,构成了人道德素质的基础,没有这些基础,人也就难以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有道德的人。

(三)感恩教育的现实性原则

中小学阶段是人生中的初始与基础时期,中小学生尚处于人生发展不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一定要以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最基本要素为素质目标的主干。如果忽视了基础性这个原则,过全、过高的素质目标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使其可定而不可测,可望又不可及,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应该将与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因素融合到感恩教育的过程之中,我们认为,家长、教师、同伴、国家、社会和自然界,都是学生日常生活和成长的必需,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素,从这些因素入手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共鸣,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四)感恩教育的渐进性原则

感恩教育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名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恰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和操作依据。父母、师长、朋友、社会、国家、自然,这几种因素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有一种递进式的承接关系,也就说,感恩父母是相对最容易实现的,也是感恩教育的最基本目标,而到了后面的感恩国家和感恩自然,则是一种相对高层次的感恩情怀,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培养的,感恩教育的这种渐进性原则,既体现了感恩教育自身内容的丰富性,也表明了教育的独特魅力所在。

(五)感恩教育的整体性原则

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各方面因素很多,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育,必须系统地整合相关的资源,统筹考虑各方面的基本因素。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必须要坚持教育的整体性原则,也就是要将与学生发展紧密相关的感恩要素与对象尽可能周全地纳入感恩教育的范畴之内。感恩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也不是只要对某一类人和事做到感恩就能够达成感恩教育的目标,把握感恩教育的整体性,就是要设计相对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体系,并对这些体系进行合理的分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