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帮助孩子平稳过渡

如何帮助孩子平稳过渡

时间:2022-05-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帮助孩子平稳过渡生活场景1在我们离婚快半年的时候,有一次孩子和她爸爸通了很久的电话,挂完电话后,孩子突然说:“妈妈,我不想你们分开,我想爸爸妈妈在一起!”同时,经过这件事情,孩子感受到了母亲的温暖和力量,逐渐安稳了下来。我们需要尽可能地调节和引导孩子,还要求助于时间老人,让他来帮助孩子适应和成熟。孩子思念父亲、渴望家庭完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如何帮助孩子平稳过渡

生活场景1

在我们离婚快半年的时候,有一次孩子和她爸爸通了很久的电话,挂完电话后,孩子突然说:“妈妈,我不想你们分开,我想爸爸妈妈在一起!”话没说完,眼泪已经流下来了。看到孩子伤心的样子,我自己的眼泪也在眼眶里打转,赶紧走过去,把孩子抱在怀里,然后说:“孩子,你难过妈妈也伤心,可这是不能改变的。”

孩子说:“你们为什么要分开?”

我说:“因为爸爸妈妈合不来,就像你和你们班上的某些合不来的小朋友,在一起会不开心。”

“可你们不在一起,我不开心!”孩子大声地说

听完孩子的话,我一时语塞。

生活场景2

我的儿子影影绰绰记得他爸爸离开家的那一时刻,搬走了他最喜欢蹦蹦跳的弹簧床,还有沙发、软椅等所有带“簧”的家俱。此后很多年,他不太提起自己的爸爸。然而,当他进入三四年级时,突然间想拼命地找回爸爸,并要求妈妈与爸爸复婚。他曾不止一次地悄悄找到父亲的单位,壮着胆子走进办公室,向父亲的同事询问爸爸的下落,并且贸然去见父亲的领导,向“领导爷爷”陈述自己是爸爸的儿子。

我得知这种情况后,当时内心非常震撼和难过。唯恐这么小的孩子被大人的世界所伤害。于是,主动承诺和孩子一起再次去寻找他的父亲。当然,这种承诺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欣慰,而努力的结果可想而知了。这种奔波唯一的收获是让孩子明白了一些事情。尽管孩子心情并不太好,但是能够亲自了解到父亲的情况,孩子心理上也算有一块石头落地了。同时,经过这件事情,孩子感受到了母亲的温暖和力量,逐渐安稳了下来。

生活场景3

妈妈十几年的辛苦,让我学会了坚强,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上。上小学时,我也曾有段敏感期,经不起开玩笑。别人无意中的一句话,我就会对号入座。我觉得像我们这类家庭的学生更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关怀。老师的一句关心话,都能让我们感激涕零,几个知心朋友的帮助,也能让我一生难忘。现在学习紧张了,我也没精力去敏感了。当我完全投入学习的状态中时,我发现自己很棒。我很喜欢现在的感觉,对明天充满了希望。

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儿童在父母离婚打击下,情绪、情感的变化过程大体要经历6个阶段:

①愤怒、痛苦阶段。

②盲目乐观阶段。

③流动、出走阶段。

④终日忙碌、闭门不出阶段。

⑤渴望、思索阶段。

⑥获得新生阶段。

当然,这6个阶段并非适合每一个孩子,但是通常来讲,绝大多数的孩子会经历一个失落、渴望双亲复合、敏感躲避、接受调整、重建新生活的过程。所以,当你的孩子出现一些冷漠、情绪化、伤心、冲动等一些情绪的时候,请不要过分担忧和难过。这是自然的。我们需要尽可能地调节和引导孩子,还要求助于时间老人,让他来帮助孩子适应和成熟。

在离婚最初,几乎每一个单亲父母都遇到过孩子因为思念父亲或母亲而伤心的问题,还有不少孩子要求爸妈复婚。很多妈妈觉得这很尴尬,为此烦恼不已,其实大可不必。

孩子思念父亲、渴望家庭完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对于我们来讲,丈夫不合适可以不要,可以再找,对于孩子来讲,亲生爸爸可就一个呀。这是天伦,岂能割舍?孩子因为这个问题烦恼、伤心,尤其是在父母刚刚离婚的时候,这是非常自然的。我们大人都要一段时间才能调整和适应过来,何况孩子呢?

img34

对于我们来讲,丈夫不合适可以不要,对于孩子来讲,亲生父亲只有一个。

所以,不必为此过分烦恼。但是,有两点我们是要引导孩子的:

第一,引导孩子学会接受不能改变的现实。说到底,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人最该学会的就是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自己能改变的,在乎必须在乎的,包容不必在乎的。这样的道理,孩子能懂吗?这就要求妈妈们动动脑筋了。我们必须用孩子能认知的经验来解释这个原则。比如,我们跟孩子讲:如果一个小女孩特别想做男孩,她能做到吗?她做不到但是却不放弃,她能快乐吗?当然,这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例子,具体的办法,需要你根据孩子具体的生活经验来制定。

第二,帮助孩子学会忍受痛苦。忍受痛苦同样是人生必须学会的事情,如果人不能忍受痛苦,那么,他就会有更多的痛苦,而且一事无成。这种能力越早引导,孩子越容易具备。怎么引导呢?决不能依靠我们的安慰,而是恰恰相反。比方说一个小孩子跌倒了,哇的一声哭起来,这个时候通常妈妈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焦急地走上前去安慰;一种是等孩子不哭了,自己站起来,然后才走过去。前者的表现破坏了孩子忍受痛苦的能力,后者则增加了。因为小孩子是通过大人的反应来确定对问题的看法的,妈妈越焦急,孩子就觉得问题越严重;妈妈越去安慰,孩子越觉得自己的情况不得了,越觉得自己需要安慰,这样他忍受痛苦的能力就无从发展了。

对于第一个故事,如果我是孩子的母亲,我就这样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很伤心,也很理解你,但是妈妈不喜欢对自己的痛苦毫不忍受的孩子。爸爸妈妈分开这件事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改变的,你自己看着办吧。然后就走开,去做别的事,让孩子感到对她不再注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