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以贯之的管理理念

一以贯之的管理理念

时间:2022-05-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于动乱的国家。财富的分配历来有“损不足以补有余”的现象,这在有良知的仁人看来极不合理。

“执中贵和”:一以贯之的管理理念 ——《论语》中的管理智慧之五(16)

《论语》的管理之道并非杂施无序,而是有“一贯之道”,即“执中贵和”。

一、执中——管理的普适准则

允执其中天禄无终。《尧曰》开篇记述了尧舜禹递相传授的执政心法,即“允执其中”,主张诚实地把握好中庸之道,假如天下百姓都陷于困苦和贫穷,那么,上天赐给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了。这就强调了恪守中道对治国安邦平天下的重要价值。

过犹不及欲速不达。相对于“中”而言,“过”与“不及”均不适当,因而孔子指出:“过犹不及”(《先进》)。子夏要去莒父做行政长官,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主张,“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即要求为政者处理政务时不要图快,不贪图眼前利益,图快反而难以达到预期目的,贪图小利则会因小失大。

约之以礼合乎道义。“中”与“不中”,都要有个标准。为政者要把握“度”,言行态度需要适得其宜。为此需要有“约”。孔子指出:“以约失之者鲜矣。”(《里仁》)因为约束自己而有偏失的情况是不多见的。孔门主张:要“约之以礼”、“以礼节之”、“礼以行之”,认为“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即是说,只知外表谦恭而无礼,就会烦劳不安;只知谨言慎行而无礼,就会畏葸不前;只知胆大妄为而无礼,就会犯上惹祸;只知心直口快而无礼,就会尖刻伤人。所行之礼,必须合乎仁道。“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孔子主张,“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即希望为政者以合乎道义为根本,以礼行事,用谦逊的语言说出来,以诚实的态度来完成。

二、贵和——管理的核心价值

和为贵。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孔门主张贵和,理性地追求普遍和谐,而且“和”必须“以礼节之”,并不是无原则的“知和而和”。孔子深恶痛绝的“乡原”,就是合乎流俗、合乎污世、随声附和、八面玲珑、四处讨好、似是而非的“调和主义”者,是败坏道德之人,故为“德之贼也”(《阳货》)。

和而不同。孔子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应取长补短,协调各种不同事物,而不是简单地认同或盲从附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只求完全一致,或盲从附和,不求不同事物的协调。孔子一度认为,颜回对自己无所帮助,因颜回“于吾言无所不说”(《先进》),即对孔子说的话没有不赞成不高兴的。“无所不悦”即为“同”,有违于“和而不同”。基于“和而不同”理念,孔子主张事奉君主时“勿欺也而犯之”,敢于犯颜直谏;对“比干谏而死”“杀身成仁”精神大加赞赏;对“巧言令色足恭”的言行表现则极为反感,体现出严守中道的立场和态度。

三、权变时中——管理的权宜之计

权为重,不可则止。道之所贵者中,中之所贵者权。为政者的睿智莫过于通权达变。孔子提出:“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可以共同学习探究的,未必能一起志于道;能一起志于道的,未必能一起持守于道;能一起坚守于道的,未必能一起通权达变。孔子所谓“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所谓“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子路》),所谓“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都是权宜之计。

因时而中,使民以时。为政必因时而中,各当其“可”。孔子认为,侍奉君子应避免三种过失:“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季氏》),何时可言,何时不可言,都应善于把握时机。孔子评价颜渊“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当被任用时则推行自己的主张,不被任用时就收回自己的主张。孔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君主除了要严肃认真处理政事而取信于民、节俭而爱护民众外,还要“使民以时”(《学而》),征用百姓要不违农时。

合于善道,义之与比。孔子认为,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无适也,无莫也”,没有一定如此做不可的,也未必不能如此做的,“义之与比”(《里仁》),就看是否合乎道义。孔子主张:“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强调坚定信仰,努力学习,矢志固守善道。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于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仕效力,天下无道就隐而不仕。国家政治清明,自己贫困和低贱,这是耻辱;国家政治黑暗,自己却富裕和尊贵,也是耻辱。

知轻重缓急,周急不济富。财富的分配历来有“损不足以补有余”的现象,这在有良知的仁人看来极不合理。“患不均”的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雍也》),即救济有急需者,而不宜接济已经阔绰的富人,即使按规定须予以补助,也须有度。当孔子为原宪提供俸米九百,原宪推辞时,孔子劝其接纳,若有多余的分发给邻里乡亲。

四、对学校管理者的启示

恪守中道对治校理政具有重要意义。管理者要把握“度”,善于执两用中,适当处理各种关系,力求无“过”与“不及”,使自己的言行态度适得其宜。否则,必然有所偏失,乱象丛生,或背信弃义,或因小失大,或欲速而不达。

“和”,是按一定秩序使矛盾双方互相协调,是对立的结合,而不是对立的泯灭。管理者应以和为贵,追求自我身心的和谐,自身与群体的和谐,团队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团队中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兼听则明,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善于取长补短,善于促进各种事物的协调发展,若简单地认同或盲从附和,势必铸成大错。

中庸难求,中道难行,不仅需要公心,而且需要经验和智慧,守经行权,审时度势,否则难能准确把握尺度,难以始终做得恰到好处而毫无偏失,也很难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管理者要志于道,合乎理,适其时,行其权,求其中,得其宜;既要理智地权衡利弊得失,又要善于把握轻重缓急,区分对象,选择时机,采取恰当的行为方式,与时偕行,始终保持科学发展的强势,将学校打造成教职员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莘莘学子快乐成长和谐发展的沃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