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叶燮的《原诗》

叶燮的《原诗》

时间:2022-05-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原诗》主要版本有:二弃草堂本,梦篆楼本,《清诗话》本及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的霍松林校注本。而所谓“克肖自然”的艺术原则,指的是客观现实生活决定了诗人的主观创作。这是《原诗》的中心。

十四、叶燮的《原诗》

《原诗》是继刘勰《文心雕龙》、严羽《沧浪诗话》之后,又一部较有严密理论体系的诗话著作。《原诗》主要版本有:二弃草堂本,梦篆楼本,《清诗话》本及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的霍松林校注本。其主要写作观点如下:

第一,“本原”论集中讨论了诗歌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首先提出“感触起兴”、“克肖自然”的原则:“原夫作诗者之肇端而有事乎此也,必先有所触以兴起其意,而后措诸辞、属为句,敷之而成章。当其有所触而兴起也,其意其辞其句,劈空而起,皆自无而有,随在取之于心。”(内篇上)“盖天地有自然之文章,随我之所触而发宣之,必有克肖其自然者,为至文以立极。”(内篇下)这是说,现实生活中的一“触”,是文学创作的第一推动力。而所谓“克肖自然”的艺术原则,指的是客观现实生活决定了诗人的主观创作。其次,是诗外功夫,也就是“格物”:“欲其诗之工而可传,则非就诗以求诗者也。”(内篇下)“吾故告善学诗者,必先从事于格物。”(外篇上)文学所反映的“自然”或“物”,不仅指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指人类的社会生活。再次,是风人之旨,不平则鸣。他曾以《诗》三百篇为例,说明它们多半是“思妇劳人”的情感结晶:“情偶至而感,有所感而鸣,斯以为风人之旨。”(内篇下)所谓“风人之旨”,也就是“发愤之所作”:“忧则人必愤,愤则思发,不能发于作为,则必发于言语。”作家的所“感”,并不是消极机械地模仿“自然”,也不是虚饰的无病呻吟,而是力求针对时弊,不平则鸣,积极而能动地反映现实,以完成影响社会的“风人之旨”。

第二,“正变”论主要讨论文学发展变化的方法论。源流正变,揭示了诗歌的历史发展;因革沿创,则研究了诗歌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关系。他首先强调的是“变”,认为文学的发展是因时递变,日新月异:“盖自有天地以来,古今世运气数,递变迁以相禅。……此理也,亦势也,无事无物不然,宁独诗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提出了“时有变而诗因之”的文学发展观,肯定文学是随着时代而发展,正变相继,长盛不衰,“未有一日不相继相禅而或息”(内篇上)。

第三,创作论。这是《原诗》的中心。他认为创作前必先端正态度,所以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外篇上)。诗人要有真情实感,具有创新精神。所谓创新,就是强调作家必须言人“欲言而不能言,或能言而不敢言”(内篇下)。而为了完成作家的这一神圣任务,就必须进一步探索创作规律。他把创作概括为四个过程:基础、取材、匠心、文辞。其中基础最重要:“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内篇下)。其次“取材”,强调积累创作素材时的艰苦艺术劳动。又次“匠心”,即构思立意、布局谋篇、波澜变化等。最后“文辞”,强调语言艺术的重要。他还研究了创作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原理。他说:“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此举在物者而为言。曰才曰胆曰识曰力,此四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此举在我者而为言。……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内篇下)。创作是主客观的统一,缺一则不成文章。创作的主观条件才、胆、识、力,并非师心自任,而是受客观的理、事、情的制约,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与锻炼来培养。

第四,有关创作思维的研究,是《原诗》创作论中的精华。他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要之作诗者,实写理事情,可以言言,可以解释,即为俗儒之作。惟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则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内篇下)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把“形象”与“思维”结合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