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燮中给我的印记

燮中给我的印记

时间:2022-08-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胡立本燮中给我的印记之一:行进在北去的列车上上个世纪60年代末,我国掀起了知青上山下乡的运动。陈燮中的“绅士”风度在知青专列上已初露端倪。燮中给我的印记之三:创业、慈善是他的本能20世纪70年代初,“文革”仍在继续中,知青们的命运不可揣测。衷心地为《达人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喝彩!

胡立本

燮中给我的印记之一:行进在北去的列车

上个世纪60年代末,我国掀起了知青上山下乡的运动。千百万知识青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支边支农,屯垦戍边。作为这一运动的亲身经历者,我清楚地记得1969年6月5日在我们浙江省慈溪县周巷镇的支边知青队伍中编入了来自泗门镇的三位知青,男生是陈燮中,女生是徐金枝和王书珍。虽然他们穿着土气,一副乡下人的打扮,但还是流露出了一丝灵气和书生气。尤其是陈燮中长得帅气,标准的个头,端正的五官,笔直的腰板,十分引人注目。说句玩笑话,这样的小伙子,确实引起过好多女生的窃窃私语和“窥视”。

我们赴内蒙古的知青按班、排、连军事化编制管理。出发赴内蒙古时,家乡的政府给远去塞外边疆的知青配发了军被、军棉衣和军大衣,这在物资匮乏的当年是一种十分优越的待遇了。

北去的知青专列从余姚火车站起程,驰向知青命运的彼岸,无奈和惆怅笼罩着充满稚气的每一位知青的脸庞。在列车上,我被指定为一排一班班长,泗门的两名女知青列在我班,陈燮中则在二排二班。我看过知青连的花名册,惊奇地发现陈燮中的名字非常耐人寻味。燮中,意为协调治理,中规中矩。他的名字在我的脑海里盘旋了许久,得出的结论则是他的家庭应该是有文化、有学问的,我的推测在日后的熟悉、了解过程中得到了证实,夑中的父母都是有身份的人。

陈燮中在奔向远方的第二故乡旅程中,显得非常宁静与淡定,他那男子汉气派的举止尽收我注意的眼帘。列车越过长江,驰往山海关外,一路上他总是在为同行的知青伙伴服务着,比如打水端水、停靠站时买水果和特产小吃,在站台上他们一起洗漱,一起散步。因为初次接触,彼此并不熟悉,因此我们并无搭讪。只是陈燮中忙碌着照顾同行的知青伙伴,就像大哥哥照顾着小妹妹一样地无微不至,尽心尽责,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陈燮中的“绅士”风度在知青专列上已初露端倪。

燮中给我的印记之二:在农场的生活实景

金宝屯胜利农场是内蒙古哲里木盟(现为通辽市)下辖的直属农场,地处吉林、辽宁、内蒙古三省交界的东、西辽河冲积平原。农场始建于1954年10月,曾经是劳改农场。1969年春天,农场改制为国营农场。那里曾集结了一千多名来自浙江、天津、通辽、科左后旗的知识青年和大批复转军人、贫下中农在这块黑土地上劳动和耕耘。知识青年的到来,使正处于春夏之交季节的金宝屯胜利农场由沉寂变得沸腾起来了。知青集体是个大家庭,大家不分彼此,都是从小家庭出来汇集到一起的。陈燮中很随和地和各地知青们融合在了一起,大家跌打滚爬地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劳动在一起,亲如兄弟姐妹。

初到胜利农场五站时,那里已有内蒙古哲里木盟的“五·七”干校进驻,许多机关干部在下放劳动锻炼。原场干部与“五·七”干部组成了二营(五站)的营部领导班子。这里的干部大多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朴素的工作作风,他们对待知青的工作方法既有原则性也有灵活性。陈燮中及大多数知青被分配到了大田连队劳动,经过几天的休整后,知青们的农田劳作便开始了。

1969年那个时候,全国正处于如火如荼的“文革”狂潮中,无政府主义状态也同样存在于农场。一度不少知青出工不出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有人打扑克耍小钱;也有人偷鸡摸鸭,自己“动手”改善生活的;也有开始第二次“大串联”,去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大中城市闲逛游玩的……

在这种环境下,陈燮中没有随波逐流,而是严于律己,严格要求自己。他始终随连队下田地劳作,间苗铲地,拾禾收割,把汗水和理想播洒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劳其筋骨,实现其“广阔天地炼红心”的志向。

平时,陈燮中关注国家大事,爱看报纸。营部的收发室有“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还有一份《内蒙古日报》。除此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可阅读的书刊了。每天当营部通讯员送来报刊时,陈燮中风雨无阻去阅读,可谓是营部办公室的“第一读者”。在当地闭塞的环境里,他通过读报努力了解国际国内时局的变化、形势及走向,了解国内工农业生产、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建设的动向等等信息。陈燮中不仅热爱劳动,还善于汲取文化知识,这在当时的知青群中是不多见的。当时我曾这样想过:一个爱劳动,爱学习,在困境中追逐着人生奋斗目标的人,将来是一定会有出息的。现在看来确实真的被我言中了。

燮中给我的印记之三:创业、慈善是他的本能

20世纪70年代初,“文革”仍在继续中,知青们的命运不可揣测。广大知青都为自己的前途而担忧。那时我在二营后勤连的菜园子劳动,听说陈燮中和施岳定被场部抽调去机修连当技术工人,闻后为之高兴,这是优秀知青才能去的岗位。消息传到家乡,引得了知青家长、亲戚和朋友的阵阵赞叹。

陈燮中在机修连工作两年后又被推荐上学,始终与“优秀”两字连在一起,本人的努力,伯乐的慧眼铸就了他人生道路上的锦绣前程。善于抓住机遇,奋发向上的他不忘初心,向前而行。日后返乡,事业有成,布施行善,强身壮体,为社会出力,无不与他蹉跎年代的知青生活串联在一起。

陈燮中把关怀和温暖送给边缘山区的“留守儿童”

我们这个知青群体在返回家乡以后,有个不成文的约定,即每逢五、十周年必定会组织大家聚会,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日子。可以说从未间断,远在天南海北的知青伙伴到了那一天,都会自觉地相约而至。陈燮中那时已经发达了,是知青中改革开放早期的“达人”,可见面时他还是那样普通和平凡,不夸夸其谈,不炫耀标榜,不“钱”气凌人。相反,他总是慷慨地为纪念聚会捐资赞助。在一些公益活动中,他更是大爱无疆,无私地奉献爱心,显示了一个企业家能担当的社会责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超级跑男陈夑中“生命不息,运动不止”的理念和行动,不仅仅表现了他对全民健身运动的积极参与和践行,同时体现了中国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了他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美好向往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衷心地为《达人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喝彩!

2016年10月17日,写于慈溪

作者简介

胡立本,生于1949年8月,原籍宁波。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69年6月支边到内蒙古金宝屯胜利农场二营。曾在吉林油田洮河农场工作期间,曾任党委办公室主任;场长办公室主任;在吉林省洮河劳改支队工作期间任支队办公室副主任,主任。

1994年8月返回慈溪,在慈溪市泰兴房地产有限公司任办公室主任直至退休。

现为慈溪市和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文汇报》《吉林时报》《宁波日报》《党史博览》《慈溪时报》等报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