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郑燮(清)

郑燮(清)

时间:2022-06-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郑燮根据自己的实践和心得,总结了自己的一套读书方法,其要点是:一、读有特识,不泥古,不非古。郑燮认为在读书过程中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不能拘泥于古人的思想,也不能轻信后人议论而对古人盲目菲薄。郑燮主张多读,反对过目成诵,同时又主张读有重点,反对无所不诵。郑燮主张读书要学问结合,有学有问,才会有进步;学而无问,便是不会读书。

郑燮(1693—1765 ),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世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主要代表,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曾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郑燮根据自己的实践和心得,总结了自己的一套读书方法,其要点是:

一、读有特识,不泥古,不非古。郑燮认为在读书过程中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不能拘泥于古人的思想,也不能轻信后人议论而对古人盲目菲薄。他说:“诚知书中有书,书外有书,则心空明而理圆湛。岂复为古人所束缚而略无主张乎?岂复为后世小儒所颠倒迷惑反失古人真意乎?……总是读书要有特识,依样葫芦,无有是处。而特识又不外乎至情至理,歪扭乱窜,无有是处……学者自出眼孔、自竖脊骨读书可尔。”(《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三书》)

二、多读以探研精义,反对过目成诵。郑燮主张读书要多读、熟读,追求过目成诵对求学是无济于事的,“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看即过,与我何与也?”(《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因此读书要多读、熟读,即便是孔子读书也读到“韦编三绝”。多读、熟读的目的是能够探究书中的思想观点,把握书中主旨内容,“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同上)一诵即过,是不能达到此目的的。

三、读有重点,反对无所不诵。郑燮主张多读,反对过目成诵,同时又主张读有重点,反对无所不诵。他认为一部书或一篇文章的内容,不必全部熟读成诵,总应有所区别,否则便是徒费心力。他以读《史记》为例,说:“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同上)也就是说,读书时应该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了重点,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精髓。

四、攻读与扫读。读书要探研精义,怎样做到呢?郑燮给出了攻读法和扫读法,“善读书曰‘ 攻’ ,曰‘ 扫’ ;‘ 攻’ 则直透重围,‘ 扫’则了无一物。”(《随猎诗草·花间堂诗草跋》)这是一种抓住关键要领进行重点攻读的读书方法,也就是提纲挈领,一通百通。

五、有学有问。郑燮主张读书要学问结合,有学有问,才会有进步;学而无问,便是不会读书。“学问二字,须要拆开来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万卷书,只是一条钝汉……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王余光《中国读书大辞典》)“问”是解决疑惑的过程,古人常主张学则有疑,疑则思,思而不得则问,郑燮学问结合的读书方法是对这一主张的最好阐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