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陈燮中,我心目中的慈善之星

陈燮中,我心目中的慈善之星

时间:2022-08-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冯迪意2016年5月23日,我看到了有关陈燮中及他们的“浙江省阳光教育基金会”荣获2015年度优秀单位,陈燮中带领“浙江省阳光教育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年终慰问困难老人的两组文字和照片的报道。然而,陈燮中在日后的一系列公益慈善事业的表现,充分证明他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凡是他承诺的事,一定会兑现。

冯迪意

2016年5月23日,我看到了有关陈燮中及他们的“浙江省阳光教育基金会”荣获2015年度优秀单位,陈燮中带领“浙江省阳光教育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年终慰问困难老人的两组文字和照片的报道。如一泓清泉中投下了一颗小小的石子,瞬时泛起一阵阵清澈的涟漪,慢慢地飘散开来,又一次融进内蒙古哲里木盟金宝屯胜利农场老知青们的眼帘,激起老知青朋友们又一次热情友好的喝彩。

一则报道中说:“浙江省社会组织联合会”做出了表彰奖励2015年度先进基金会的通报,“浙江省阳光教育基金会”分别荣获2015年度优秀单位和结对先进指导单位。另一则报道中说:2016年1月27日,“浙江省阳光教育基金会”理事陈燮中和基金会工作人员在杭州大家苑社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慰问了孙大伯等“大家苑”社区的14位困难老人,为他们送去了棉被、冬衣、大米和食油。虽然为老人送去的仅仅是一点日常生活用品,但对于孙大伯等这样下岗多年的贫困职工而言,也算得上是雪中送炭了,相信他们一定又能过上一个幸福温暖的新年。

陈燮中是“浙江省阳光教育基金会”的创始人之一,是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如果没有像他这样的爱心人士以身作则,把公益、慈善事业始终放在心上,脚踏实地地工作,毫不吝啬地奉献,怎么可能做出如此骄人的成绩,怎么可能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从陈燮中的“传说”到陈燮中的事迹展现,清楚地反映出他在公益、慈善道路上扎实的努力和由小到大的实绩。不仅让我刮目相看,也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早年的几件小事。

早在46年前,我们曾坐同一专列到内蒙古哲里木盟金宝屯胜利农场支边务农,还分配在同一个分场参加生产劳动,理应很快熟识,但因为同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知识青年们都以劳动表现为第一要务,每天早出晚归,根本没有碰面唠嗑的机会。所以,在同一个分场“共事”两年,我对陈燮中却了解甚少,只知道他一直在农业连队劳动,默默无闻,只看着他从一个白净帅气的小伙子慢慢地变成粗黑壮实的大男孩。

陈燮中(左三)与社区书记金盛华(左二)带领“浙江省阳光教育基金会”工作人员慰问社区困难老人

陈燮中虽然和其他知青没有任何两样,“三饱一倒,接受改造”,每天过着单一枯燥的生活,但很少见他出来和知青插友们一起参与娱乐活动。在我的初始印象中,他应该是一个胆小怕事,明哲保身,还有点深藏不露的人。

后来,有一小件事倒让我对他的印象有了一些改变,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

曾经在胜利农场支边务农的知识青年们都会记得,那时候,场部规定每个月逢10为农场的“法定”休息日。而每一个休息日(包括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期),上级领导都会允许各个分场安排杀一口猪,让员工们吃上一顿红烧肉,改善一下大家的生活。当然,每到这一天,员工们会像过节一样,还没到开饭时间,就早早地到食堂的窗口去排队。当时,我在食堂做管理员,每到这一天,我一定会去加班,在食堂窗口帮工作人员为员工们“打饭卖菜”。时间长了,我发现陈燮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举动,每一次吃“红烧肉”的时候,大家都热火朝天,争着去买,而陈燮中的身影却屡屡不见,好像在逃避着什么,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当时知识青年每个月的工资是23元。除了每人每月10-13元的伙食费外,余下来的钱足够备作每年探亲时来回的费用。人之常情,一般都是这么安排。而陈燮中常年不吃肉,是出于他的生活习惯还是有意所为,谁也说不清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不可能有这种雷打不动的习惯。

后来才知道,他省吃俭用的目的并不复杂,就是为了给父母亲多买几斤“驴皮胶”,为家乡的亲友们多筹集一些“绵白糖”。他说:一碗“红烧肉”5角钱,能买2斤“绵白糖”,一年省下来起码能买到50斤,这是一个多么可观的数字。所以,每当大伙儿兴高采烈地品尝美味的时候,陈燮中一定奔走在“双辽”、“古榆树”、“大林”、“八仙洞”等这些离胜利农场不远的城镇去采购他所需的物品。难怪有人与陈燮中开玩笑:农场的“绵白糖”、郑家屯的“驴皮胶”都成了他的囊中之物。陈燮中只是轻轻一笑,并不否认。

陈燮中就是这样,从年轻时候起,心里首先装的一定是孝敬父母,接济亲友。他认为,心里没有父母的人,在外面再风光,也只能是一个伪君子;心里没有亲友的人,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善人。

1999年6月8日,是浙江慈溪、余姚两地知识青年赴内蒙古哲里木盟金宝屯胜利农场支边务农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纪念活动在“慈溪大酒店”隆重举行。出席这次纪念活动的不仅有慈溪籍的全体知青、余姚籍的知青特邀代表,还特别邀请了内蒙古金宝屯胜利农场的现任领导到会指导。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纪念活动,还有三位仍在金宝屯胜利农场落户的慈溪知青,其中两位还拖儿带女地赶来参加,一为助兴,二为求助,同时,也为这次活动增添了现实意义和知青精神的特殊色彩。

纪念活动的主题除了怀念30年前的青春岁月,无意中增加了慈善助困的内容。活动组织者徐友锋介绍了两位仍留守在胜利农场知青插友的基本情况以后,提议大家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出于对战友的情感,大会划拨了一部分活动经费给他们作为回乡探亲之需,体现了知青一家亲的共同心声。而陈燮中以个人名义又第一个当场捐助了5000元,用于补助两位留守知青在浙江探亲期间的日常生活费用。同时,陈燮中还主动提出愿为两位留守知青的子女提供学业上的帮助,只要她们还想继续上学,他可以资助孩子们到大学毕业。

陈燮中(右)和陈克宁(左二)在胜利农场探望老排长张初一(左三)(2014.8.12)

陈燮中的慷慨解囊,诚恳承诺,在我看来总觉有些冲动。因为大家都明白,一个工薪阶层,培养一个大学生,即使节衣缩食,要担负起每年昂贵的学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去承担两名尚不知底细的农场学生到大学毕业。当时,我真的为陈燮中的行动有一点担心,怕他说得出做不到。

然而,陈燮中在日后的一系列公益慈善事业的表现,充分证明他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凡是他承诺的事,一定会兑现。

时隔30年后,陈燮中给我留下的第二个深刻印象就是他的自信和真诚。

2009年8月10日,受内蒙古金宝屯胜利农场的邀请,陈燮中怀着激动与感恩的心,坐上北去的列车,去参加金宝屯胜利农场建场55周年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庆典活动。

这是一次特别的旅行,40年过去了,那片曾经抛洒了知识青年青春年华的土地,那些昔日同甘共苦的战友,那几位如同父兄的师傅的影子都久久缠绕在他的脑海,把他拉回到了40年前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他深感是胜利农场培养了自己,是贫下中农、机修厂的工人师傅教育了自己,使自己从一个不懂事的毛孩子逐渐锻炼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企业管理领导者。而40年来,他却没有回来过一次,总觉有些亏欠。

那次重回第二故乡,陈燮中曾经有三个心愿和打算。

一是他打算给胜利农场建一所“希望小学”,以报答农场对他的栽培之恩。后来胜利农场现任场长王光伟表示,各类学校已与农场脱钩,均属科尔沁左翼后旗教育部门主管,所以农场没有必要再建“希望小学”。此事只好作罢。

二是他打算探望昔日在场部机修厂情同父兄的师傅,以答谢他们对他的教育之恩。通过仍留守在胜利农场的浙江知青徐如平帮助,陈燮中找到了他在场部机修厂学工时的师傅王国湘,并于“庆典活动”的次日,专程到通辽去拜会了这位恩师。

三是他打算多寻访一些昔日与他一起参加战天斗地的亲密战友,以表达他对战友们的怀念之情。在“庆典活动”期间,陈燮中不仅走访了原来的分场领导,和他一起劳动过的贫下中农、复退军人的家庭。还出资1万元,购买了许多日常生活用品,以出席纪念活动的老知青的名义到农场的养老院去看望了昔日的老战友和其他孤寡老人,为他们送上一份温暖。

陈燮中的三个心愿虽然只实现了两个,心里不免有些遗憾,但他的真诚愿望却感动了很多人。下乡40周年的“纪念活动”不仅让浙江、天津、内蒙古通辽三地知青重叙了友谊,重温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而且还将知青精神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发扬光大。

陈燮中,这位昔日的插友,以他的实际行动,实践着他既有的奋斗目标,一步一步走向公众的舞台,也慢慢映入我的视线,成了我心目中名副其实的慈善之星。

2016年5月30日,写于慈溪

作者简介

冯迪意,女,1951年4月出生于浙江慈溪。1969年6月起在内蒙古哲里木盟金宝屯胜利农场二营(五分场)务农;1975年在哲里木盟财贸学校读书;1977年在哲里木盟百货公司工作;1980年调回慈溪百货公司工作;1988年调至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慈溪分公司工作至退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