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心目中的语文

我心目中的语文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学界对语文的定义,主流声音有两种,或曰语言文字,或曰语言文学。权威性颇强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文一词的解释也于二者之间游离。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我们希望语文教学中强化文化常识教育!让语文“乐”起来,是笔者语文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实践证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可资用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形成“乐学”的教学局面的资料太多。

语文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事实上却很“深奥”。直至现在,还没有标准答案。目前,学界对语文的定义,主流声音有两种,或曰语言文字,或曰语言文学。权威性颇强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文一词的解释也于二者之间游离。笔者作为语文人,也有“一己之见”。我认为,语文像是一幢框架结构房子,生活是基础,文化是框架,语言文字是建筑材料。简言之,语文的要素中应该涵盖语言、文字、文化、生活。当然,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列宁语),不过比喻会使抽象变得具体,深奥化为浅显。这里,我们不妨以这个为抓手,铺陈一下自己的见解——

先说生活。之所以说生活是语文的基础,因为语文附丽于生活,语文应生活需要而产生,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能力的高低与生活的底蕴密切相关。人类生活需要交际,语文在需要的条件下应运而生。例如远古人抬木头累了,需要减压,就“吭育吭育”地喊,这就产生了“语文”,鲁迅先生把“吭育吭育”称为诗歌。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人须臾不离,这一点大家普遍认同,无需赘述。惜乎,生活底蕴与语文能力的关系密切,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增强语文能力,固然要读有字书,然而更要读生活这本无字书。有例为证:我们都觉得《大风歌》与《垓下歌》脍炙人口,可是,作者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他们只是凭借生活底蕴,情之所至,率然而为之;然而,却令无数饱读有字书的人望洋叹止。这两首诗已经成为中学语文课本的经典篇目。因此,我们大声疾呼: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多读无字书——生活!

或许有人认为,笔者对语文的定义强调了文化,而忽视了“文学”。我们说:“否!”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作为语文的框架(这里的框架,取的是现代楼房的框架结构中的框架的义项),其支撑作用至关重要。任何一个民族的语文无不依托、充溢着民族的文化,学者们之所以说语文具有人文性,道理就在于此。当然,作为汉语语文,文学的成分自然是要占较大的比重,但是,不应该说语文要素中“文学”可以替代“文化”。我们希望语文教学中强化文化常识教育!

至于语言文字,在语文中不可轻视。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好语言教学,这是语文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这一个”。不难想象,没有建筑材料,房屋如何建构。语文去掉了语言文字,不就等于孔子所说的那样,犬和羊去掉了皮毛就缺少了区分度吗?语文要姓语,这是不容置疑的!

有鉴于我的语文理念,作为干了二十多年校长的我,带领我的团队作了如下的尝试:

1. 让语文“动”起来

让语文“动”起来,就是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生活积淀。

早在20世纪90年代,笔者就主持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学语文活动课程实践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开展了“语文与生活”研究,师生共同寻觅生活中的语文“踪迹”。我们结合生活,搞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撰写春联,诊断“街市店面牌匾”的错别字等活动。我们设计了近百个语文活动课方案,并汇集成书,与语文界同仁共享。我们还抓住了青奥会在南京召开的契机,开展“阅读南京活动”。我们除了编写《南京成语诗歌》《南京语文故事》等读物,还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探访南京人文名胜,并开展相关的征文、讲演、演出活动。

2. 让语文“厚”起来

让语文“厚”起来,就是说,我们要摆脱“本本主义”,不唯教材是教,不唯课程标准是“听”,不唯考纲是“瞻”,应该构建丰厚的校本课程体系,并使之与国家课程相融合,起到丰富、补充、拓展的作用。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校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抓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我们开设了“孔子教做人”“《论语》中的成语智慧”“《论语》诗歌”“成语中的诸子智慧”等校本课程。我们以语言文字为抓手,以经典为依托,以智慧为导向,使语文教学的内容丰厚起来。其次,我们重点开展了“把诗歌请回家”的活动。诗歌,是汉语言文学的主流,理应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然而,由于语文高考不考诗歌,诗歌教学就被淡化了。语文教学中,以应试目的读诗解诗教学在“苟延残喘”,而诗歌创作在教学中几成绝唱。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则大张旗鼓地把“诗歌教学请回家”。我们不仅开展了“中华诗歌经典诵读活动”,还开展了诗歌创作教学活动。除课堂教学外,我们利用文学社刊物、诗歌创作展示会、组织学生投稿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诗歌创作。我们还注重诗歌环境的营造。学校的一些活动的文字尽量用诗歌表达,如入学通知书、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致辞、旗下讲话,甚至学校的工作总结等。我们还把《中学生行为规范》改写成42首朗朗上口的诗歌,让学生易学易诵。2013年底,在学校组织的学生原创诗歌朗诵会上,作为校长,我也把自己刚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钟山》上的一组诗歌印发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3. 让语文“特”起来

让语文“特”起来,就是注重语文的个性,在教学中注重语文的语言文字因素,“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关于语文教学,我们充分强调其工具性,基础知识的积累与理解、运用能力并重;注重传统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大环节,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以文言文教学为例,我们以读懂、读熟,掌握重点虚词、实词意义、用法及句式为重点,因为“文言文”的语言基础与生活经验和现代文不同,学生对此“隔膜”太多,读“通”才是硬道理。那种不着边际的人文性的分析,理应杜绝。即使对现代文教学,我们也倡“实”忌“空”,力求阅读理解与知识积累、写作应用相结合,反对那种认为是白话文,就忽视了语言文字方面的教学,片面地从思想、情感方面渲染分析的做法。

4. 让语文“乐”起来

让语文“乐”起来,是笔者语文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语文教学,理应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学”以至“学乐”。我曾经发表过多篇相关论文,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我们这方面的经验。实践证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可资用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形成“乐学”的教学局面的资料太多。我所带领的教学团队为了使学生学乐,曾在语文教学的生动性上下了一番功夫,包括教学选文的生动性,教学引申材料的生动性,乃至考试材料的生动性都进行了探索,并初见成效。

当然,我们所说的语文中生活、文化、语言文字三者之间,以及四种措施之间,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是有机的整体,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我们之所以分条叙述,只是为了行文方便。我们的观点与做法是一块“砖”,希望收到“引玉”的效果。

2014年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