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心目中的老主编

我心目中的老主编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心目中的老主编——杨永洁同志——为《甘肃社会科学》创刊30年庆而写孙亚英我是1981年春天对口归队调入甘肃省社科院报到的,一入院就安排在院刊《甘肃社会科学》任编辑。据我所知,杨老1918年生,长我10岁,1996年病故。1983年到1985年时,刊物发行量已达七八千份,应该说这与杨老以身作则、严肃办刊、严格要求自己和部下密不可分。然后与会同志充分发表意见。作者简介:孙亚英,生于1928年,女,《甘肃社会科学》原编辑部副编审,文学编辑。
我心目中的老主编_杨永洁同志_学林华章:《甘肃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纪念文集(1979-2009)

我心目中的老主编——杨永洁同志

——为《甘肃社会科学》创刊30年庆而写

孙亚英

我是1981年春天对口归队调入甘肃省社科院报到的,一入院就安排在院刊《甘肃社会科学》(当时叫《社会科学》)任编辑。杨永洁同志时任编辑部主任,他比我来得早,我不确知他是何时到院的,估计可能建院时就调来了。

据我所知,杨老1918年生,长我10岁,1996年病故。背后,我们亲切地称他“杨老头”,其间没有不恭敬的意思,相反,含着爱戴。平时在闲聊中逐渐了解,杨老在大学是学医的,外文学的是德文。没有毕业,算医学专业肄业。在临洮曾任中学校长,后来在甘肃师大中文系任办公室主任,之后大约就调到我院了,以我院院刊副编审离休。

杨老知识面非常广,我院初创刊时人手缺乏,哲、经、文、史四科,都只各有一名责任编辑,其中哲学编辑还不是专职的,是从哲学所借调的。四门学科的稿件,由责任编辑初审,然后都交杨老二审。杨老总能及时且认真地把二审稿件审完,从无拖沓。我们曾交换地看过杨老的二审意见,觉得有些稿件他能提出据理服人的不同见解,足见他认真看了。杨老对文、史更熟悉些,哲、经也有足够的水平进行二审,虽然他不是人文科学哪一科专业毕业,对哪一科都不能说十分专深,但应该说,是个通才,作为编辑部主任是十分适合而且难得的人才。

我刊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发行量曾达到过8000份,与杨老对稿件的严格把关,严格抓质量,绝对不上关系稿、人情稿是分不开的。而且杨老一心秉公地办刊物,这种精神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杨老在职的几年,编辑部的几位同志,谁也没有把刊物作为自己的“自留地”,利用工作为自己牟私利,因而组成了一个人手虽少但大多同心协力的过硬的编辑班子,使刊物从少到多,迅速发展。1983年到1985年时,刊物发行量已达七八千份,应该说这与杨老以身作则、严肃办刊、严格要求自己和部下密不可分。杨老为编辑部建立了一套很好的制度。

杨老自己只严格地抓好二审,把编务工作分给三位责任编辑分担:历史编辑吴洁生管结算发放稿费,经济编辑田洪斌管跑印刷厂(当时还是铅字版印刷),文学编辑孙亚英管排版。各负其责,谁出了问题谁补救,谁作检讨,责任分明。至于校对,由审稿的责任编辑自校,先对照原稿逐字逐句校一遍,然后再通读一遍,务求消灭差错。

每期出刊之前,必召开定稿会。参加人员有:主管刊物的院长,编辑部主任,全体责任编辑。先由责任编辑各自汇报准备上的文章,内容是什么,优点何在,要上的理由是什么。然后与会同志充分发表意见。各科要上的文章,都在会上过一遍,在会上定下来的文章,散会之后,任何人再不允许自作主张地更改。这样作,也杜绝了上关系稿、人情稿的可能。

定稿会上定下来要用的文章,各责任编辑再作精细认真的修改,用杨老的话说,就是要像送新娘上轿子一样,任何一处都不能马虎。

各科稿件交到排版人手中之前,务必要求齐、清、正。齐,就是要上的几篇稿子必须一次交全,不得今天一篇明天一篇;清,就是稿件务必清楚、干净,不得勾抹涂改得令排版人看不清哪一段应加在某处;正,即全篇字数必须正确,不得有误,标明在稿件页首右上角。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排版人再没有时间一篇篇去核对字数(当时还没有计算器,只能用珠算),谁若没按照齐、清、正的要求做,必受杨老的严厉批评。

每期刊物出刊之后,全编辑部的同志必开一次总结会,对刚刚刊出的一期,从内容到形式,畅所欲言,总结一次优缺点,优长之处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加以改正,群策群力,共同向上。

杨老的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也做得非常好。我只举几个小的事例。

杨老开会要求守时,不准迟到,有很多次,我们并没迟到,可是杨老已经端坐在开会的地方了。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例子,杨老要求别人做到的,他自己必先做到,要求别人不要做的,他自己必定不做,身教重于言教,有很多事,杨老用榜样的力量,教育了我们。

杨老经常对我们说,不准收受撰稿人的礼物,即便一盒火柴也不可以。杨老本人一生贪杯,可以说嗜酒如命,他的书柜底层都是各式各样的酒瓶。20世纪80年代初,社科院尚未建成,我们还在省委党校西三楼办公。那是个筒子楼,楼两侧的房子,既是我们的办公室,也是我们的宿舍,我们往往开着门办公。杨老的房子靠中间些,到他那里去必经过我门口。有一次,我看到一位我也认识的撰稿人,提着名酒去找杨老了,我好奇地注意着门口,约莫有半小时,那位撰稿人灰溜溜地提着名酒走了。我马上到杨老屋里去了,问他:“杨主任,那么好的酒您硬是没要?”杨老一脸坦然的笑容:“我要了,怎么管你们?”事隔20多年了,我牢牢记着这句话。

学术会议的通知,往往杨老先收到,他从不压在自己手里,找机会自己出去。西安的唐诗会就是他让我去的,说:“你去合适,只是别误了上稿子,另外多找些好稿源。”四五年时间,他似乎只出去开过一次会。

杨老是个好领导,为人耿直,只是脾气暴躁。我在他领导下工作,一直很愉快,心情舒畅。他的严格认真,我要尽可能学到手,让它保留在我身上。

杨老如果在,今年该91岁了,我心里常常记着他,此文也是我对他的一个怀念。

作者简介:孙亚英,生于1928年,女,《甘肃社会科学》原编辑部副编审,文学编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