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的实践活动具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特征

人的实践活动具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实践活动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物质性活动,是指人把自己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现实的、实际的相互作用,这种感性的活动同感性的对象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实践具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因为人有思想,所以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对实践的本质的理解,包含两层相互关联的含义。

第一层含义,实践是人类主体所特有的目的的对象化活动,即具有能动性和对象性。首先,它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更主要的它是主体把自己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的活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1]

这一层含义凸现了人在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人通过实践活动自主地认识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使人与自然之间按照人的方式发生关系,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属人世界。这样就使人与物的关系由物支配人变成了由人支配物,从而同动物消极地适应自然的活动区分开来,按照人所特有的方式生存和发展。

第二层含义,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形式,即具有客观性和物质性。

这一层含义凸现了实践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强调实践的客观实在性、直接现实性,以便同理论活动相区别。认识、理论活动是主观领域的活动。实践活动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物质性活动,是指人把自己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现实的、实际的相互作用,这种感性的活动同感性的对象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

为了全面深刻地把握实践的本质,还应从总体上分析它的基本特征。实践具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客观性。实践是在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但它与思想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思想活动是主观的东西,它本身不会引起客观世界的任何变化,而实践则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一种变革现实的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因为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包括工具、机器等)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过程是主体和客体两种物质力量相互作用的过程,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实践的结果必然造成一定的客观效果;实践的目的也不是人们任意选择的,它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人们的切实物质利益。所以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能动性。实践是人类自觉地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积极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是根本不同的。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具有思想,能够劳动,这是其他任何动物没有的。因为人有思想,所以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因为人能劳动,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人的实践活动能够对客观世界进行有意识的改造,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东西,不断改善人类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践所具有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其他动物的活动虽然也影响着外部世界,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改变着自然环境,如老鼠打洞、蜜蜂筑巢、蚯蚓翻土等,但这是没有意识作指导的本能活动,它不能利用客观规律创造自然界所没有的东西。这种没有自觉能动性的活动,是不能叫做实践的。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人类的实践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有阶级的社会则是在一定的阶级关系中)进行的改造世界的活动。它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社会的活动。与此相联系,社会的实践必定受一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因而实践本身也是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体实践活动的对象、内容和水平都是不相同的。就是说实践又是一种历史的活动。如果离开了社会的联系、历史的发展,孤立、静止地考察人们的个别活动,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实践。

实践的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否定了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会离开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